第一节 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一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着力打造构筑百年根基产业,是泉州坚守实业战略抱负的鲜明体现。传统优势产业是泉州几代人打下的基业,是功勋产业,是在全国最有话语权的产业。政府坚持做好引导帮扶,激扬企业家敢为人先的企业家精神,激扬专注专精的工匠精神,永无止境地打磨品质、精细管理、呵护品牌,凸显了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在全国的典型示范。
坚守实体经济,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坚持以实体经济为主导,是泉州市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是泉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核,是“泉州现象”的精髓。改革开放前,晋江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1978年三次产业的比例结构调整为38.6∶32.8∶28.6。改革开放后,晋江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2001年调整为8.2 ∶56.3 ∶35.5。到2016年,泉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646.63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903.85亿元,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高达58.7%;工业实现增加值3480.31亿元,增长7.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9.6%。2016年,第一、二、三产业对泉州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8%、55.2%和44%,分别拉动GDP增长0.1、4.4和3.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0 ∶58.7 ∶38.3。以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制造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传统产业不断升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的良好局面。
图2-1 泉州市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增加值;亿元)
数据来源:《2016年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企业家坚守实业,政府力促实业,使得以工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始终在泉州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多年来,晋江牢牢守住“实体经济”这一“传家宝”,成就了产业基地、品牌之都,也造就了一大批行业的佼佼者、领头雁。在实业成为新一轮“风口”的时代,政府积极引导广大企业认清形势,耐得住寂寞,不忘初心,匠心智造,打造属于自己的“百年老店”,加快改造提升实体产业。2015年,在全国实体经济面临去产能的严峻形势下,泉州市率先出台《关于加强信贷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八条措施的通知》,通过综合运用延长贷款期限、合理评估抵质押物价值、降低贷款利率、切实做好转贷续贷工作、大力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加强政府增信服务、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等八项措施力促泉州实体经济渡过难关、健康发展。
图2-2 泉州历年工业总产值(亿元)
数据来源:《泉州市统计手册历年》
根植实体,传统产业不断焕发新活力。以生产服装、鞋帽以及当地有一定资源的陶瓷、建材等为主的传统产业,是晋江长期形成的优势产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推动晋江快速工业化的主导和支柱产业。进入新世纪后,面对传统产品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压力,泉州从本地和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重的发展道路。只有落后的企业,没有落后的产业。晋江始终着力提高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正因此,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沿海一些地方出现传统产业“倒闭潮”、产业空心化等现象的时候,泉州的传统产业却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1]。目前,泉州多项工业制成品产量居世界和全国首位,是全国运动鞋、雨伞、拉链的最大产地,男装、食品、建材等行业也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泉州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借助技术创新和研发向高端化发展。纺织鞋服产业主要围绕建设世界纺织鞋服基地和中国纺织鞋服流行趋势策源地,发挥纺织服装品牌企业、上市企业多的优势,进一步强化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高端化、差异化发展,产品个性化、定制化、时尚化、功能化发展。纺织服装业的重点是进一步完善棉纺—化纤—织造—染整—服装—辅料—营销产业链条,支持高科技纺织品和高端面料研发,推广数控一代先进设备。制鞋业重点打造鞋成品—鞋机—鞋材—模具—设计—皮革—鞋业化工产业链,支持鞋材和鞋产品向高性能、多功能方向发展,加强数字化鞋业设计生产和研发并推广自动化制鞋设备。石油化工产业主要围绕创建生态石化工业园区,构建世界大型石化基地,推动泉港、泉惠石化园区加快开发建设,以福建联合石化、中石化泉州石化为龙头,提升炼化一体化产业竞争力,加快发展多元化原料加工工业,大力发展石化深加工产业,突出发展各类化工新材料、专用精细化学品等高端石化产品。机械装备产业主要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中心,努力突破一批机械装备共生性技术和重大高新技术,全面提升机械装备自主研发能力,完善毛坯铸锻—零部件生产—整机装配—产业服务产业链,提升产业机械、数控机床、新型消防装备、输配电设备、工程机械等产业智能化、大型化、特色化水平,推动汽车制造、海工装备、轨道客车等重大项目建设。建材家居产业主要围绕建设全国建材(装饰)产业现代化基地,推动产业向节能环保、高科技绿色材料、新材料和智能家居转型。石材行业主要发展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产品结构逐步向高端化、精细化、工艺化发展,向家居装潢装饰、精品艺术等产业延伸。建陶行业主要打造原材料加工—坯土加工—色釉料生产—机械模具制造—物料配送等产业链,向产品研发、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延伸[2]。
泉州传统产业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发展,具有很强的根植性和生命力。泉州有20多个产业集群,占福建省产业集群的三分之一。集群产值超千亿元的有纺织服装业、鞋业和石化业,超百亿元的有食品饮料、石材、机械、电子信息、水暖器材、建筑建陶、工艺日用陶瓷、包袋、纸制品等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分布于全市各县(市、区),在地理版图上形成块状明显、色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比如石狮的服装,南安的建材、水暖,惠安的石雕、建筑,安溪的茶叶、藤铁工艺,永春的芦柑,德化的工艺陶瓷等区域特色产业。
对产业集群的重视在晋江市表现得尤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始终立足本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从“三来一补”到贴牌加工,再到自主品牌生产,从“满天星星”到“一镇一品”,再到专业化、特色化工业园,走出一条以发展产业集群来实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路子。目前,晋江全市规模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7个,超千亿产业集群2个;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78家,产值超亿元企业479家、超10亿元39家。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不仅通过委托生产方式联合了一大批中小企业,而且通过资本、技术等渠道实现了强强联合,进一步带动了产业集群的提档和升级。晋江的核心企业、领军人物、控股资本及企业文化,都具有很强的本土根植性、集群依存性和风险抵抗性。晋江民营经济的核心企业都是当地发展起来的本土企业,领军人物都是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家,控股资本都是以当地为主的民间资本,企业文化都融入晋江人爱拼敢赢、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
二 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坚持传统提升和新兴培育“两手抓”。近年来,泉州市在不断改造提升纺织、鞋服、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的同时,还积极培育发展信息技术、光伏电子、集成电路、海洋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根据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经济范式,确定差异化的成长路径和发展战略。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利用当前互联网+和促进信息消费的有利时机,加快产业技术、产品、管理创新,重点发展微波通讯、数字对讲机、数字视听、北斗卫星应用设备、智能安防监控、LED、新型元器件、软件等领域的发展,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重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建成一批产业链完整、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新材料产业主要是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重点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精细专用化学品、功能性纤维、功能性薄膜、石墨烯、特种陶瓷、功能性产品、光伏新材料等。新能源产业以优化能源利用方式和效率为核心,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提高技术水平,重点发展光伏发电、新型环保电池、风能等领域。节能环保产业的重点是抓住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机遇,坚持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并重的清洁生产模式,重点发展大气、水污染防治和节能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加快形成节能和环保装备、材料及技术服务的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主要以产业集聚区、产业园、产业链为主要抓手,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重点发展培育药用天然植物、现代中药、功能性食品以及新型海洋医药等[3]。
表2-1 新兴产业发展路线图
续表
晋江市在不断夯实传统产业的同时,也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发展新动能。近年来,晋江瞄准高端、新型产业方向,推动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光伏电子等产业链项目落地,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晋江市按照“一个产业、一张路线图、一只基金、一份政策、一个创新平台”的思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链条完整、配套齐全、要素完备的产业生态,有力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例,晋江将集成电路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突破口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大突围点,作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一步,举全市之力打造这一被誉为“工业粮食”、前景无可限量的“芯”产业。在一批重大项目的带动下,晋江集成电路产业链招商稳步推进,已对接全球范围内一大批产业链关联企业,范围涵盖 IC 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和终端应用等环节。同时,晋江充分发挥目标规模500亿元安芯产业投资基金的撬动作用,积极开展国际并购,发展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产业群,全力打造全球重要内存生产基地。晋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腾笼换鸟”,而是打造全新产业生态,助力“鸟儿”飞得更高。选择发展集成电路,是由晋江的产业基础决定的。近年来,智能化可穿戴设备成为纺织服装、体育用品等行业企业的新选择,包括安踏、361度、柒牌等行业龙头均参与其中,而在智能化穿戴设备中,芯片就是最重要的部分。“十二五”期间,晋江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从200亿元增长到425亿元,年均增速17.1%。而随着晋华、石墨烯等产业项目的投产,晋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三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食品、工艺制品和纸业印刷是泉州的三大特色产业。在食品产业方面,泉州市围绕建设全国休闲食品饮料基地,发展高附加值营养健康食品饮料、功能性食品、海洋食品、地方特色食品、保健食品,推动现代先进加工技术装备应用,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和食品安全体系。在工艺制品方面,泉州市围绕建设全国特色工艺品基地,加快工艺制品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完善集设计、生产、原辅料配套、创新培训、销售展示、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专业化产业链,打响“世界陶瓷之都”、“世界石雕之都”、“中国香都”品牌。在纸业印刷方面,泉州市围绕建设全国纸业印刷基地,加快调整纸制品产品结构,延长生活用纸、产业用纸、文化用纸等产业链条,提升集群化发展水平。印刷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产品、新兴智能产品、多层复合高档软包装印刷和即时印刷、按需印刷、个性化印刷、远程印刷等新型业态。
整合特色产业和旅游资源,打造“1+N”大旅游模式。泉州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曾荣获“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东亚文化之都”(2013年)四大文化品牌[4]。文化旅游是泉州市规划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比如,在百崎回族乡的百崎湖畔,建设世界级主体公园“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园.亚洲园”,展现“新海丝”风貌。以清源山品牌(5A级景区)为龙头、以泉州古城为载体,建设融合“闽南文化、海丝文化、都市休闲文化”为一体的都市旅游产业集群,展示泉州多元宗教文化、海上丝路史迹等等。以晋江市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为龙头,开展泉南滨海运动旅游、建设晋江石狮海岸旅游区,积极发展邮轮游艇、体育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以茶都香都瓷都品牌为龙头,建设泉西生态旅游产业集群:作为中国茶都的安溪开辟了生态旅游精品路线(茶都文化观光游、茶都朝圣生态游),供游客访茶休闲,如今成为中国三大茶文化黄金旅游线路之一;作为中国香都的永春开展文化创意游和生态游;作为中国瓷都的德化打造了“瓷都文化体验游”、“生态休闲度假游”、“宗教养生游”等3条旅游精品路线[5]。
图2-3 泉州市制造业产业体系
数据来源:《2016年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四 智能制造深度融合
随着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智能制造革命的兴起,泉州和晋江市抓住这一机遇,全面推进“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和建设“中国制造2025”示范基地为契机。2016年11月,泉州市成功获得工信部批准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城市,成为全国第二个、福建省第一个创建试点示范城市。泉州市以试点示范城市为契机,着力推进智能制造。一是积极支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对获取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和省级试点示范项目的县(市、区),分别一次性给予500万元和300万元的奖励;对获取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智能制造试点专项项目,一次性给予实施单位200万元奖励;对获得省级智能制造企业试点示范的企业,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各县(市、区)根据各自特色产业组织实施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全面提升产业装备数控化、智能化水平,发展一批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车间),对新确认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分别给予不超过100万元和50万元补助。对本地企业采用列入泉州“数控一代”示范项目产品的,购买数量为10台(套)以内和11—50台(套)的,分别对每台(套)按采购发票总价的20%和15%给予不超过300万元补助(市、县各承担30%和70%);购买数量为51—100台(套)的视同省级技术改造重点项目,省际财政对每台(套)案采购发票总价的5%给予补助,市、县两级再给予共5%的补助(市、县各承担30%和70%),单个企业补助不超过500万元。二是强化基础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支持国产数控系统开发,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及系统集成,自动化控制和智能装备、关键智能基础件、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开发,技术成果产业化及转移转化,行业示范应用以及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对实施企业或单位给予不超过200万元补助。对在原理、结构、性能等方面有较大创新的首台(套)数控装备,按其开发费用的30%给予不超过100万元补助。鼓励机械装备企业创建研发、检测机构,对被确定为市级重点示范企业一次性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奖励。三是大力支持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应用数控技术和智能装备进行智能化技术改造,选择一批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对其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按设备投资额的5%给予不超过250万元补助;对省级龙头企业和高成长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优势企业建设智能制造样板工厂(车间),均按设备投资额的8%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补助;支持企业采用省内行业紧缺、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的关键重大智能装备与系统,按设备购买价格的30%给予不超过500万元补助。四是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对首次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每家一次性给予不超过20万元奖励;对市两化融合示范建设项目,择优按不高于项目与信息化相关软硬件投资额的5%给予不超过50万元补助;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择优按不高于项目与信息化相关软硬件投资额的10%给予不超过100万元补助。
泉州传统产业把以智能工厂为代表的流程制造、以数字化车间为代表的离散制造、以信息技术深度嵌入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和产品等六方面作为主攻方向。2015年,泉州市在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饮料、机械装备、造纸印刷等传统行业,建设了一批“数控一代”生产示范线。在制鞋、水暖卫浴、石材加工等传统产业建设了多条基于数控技术的自动化生产线。在纺织轻编、生活用纸、茶叶加工、日用陶瓷滚压及成形等领域,也建立了数控应用自动化生产线。截至2015年底,已有超过1000家泉州传统制造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应用数控技术和数控产品,泉州市企业采用国产数控技术和伺服系统达1000多套。2015年,泉州通过推进“数控一代”,使采用数控机械的企业平均减少劳动力用工20%—30%,同时使得产品质量与标准化程度更高,大大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截至2017年4月,泉州市已有18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参与数控一代、智能一代工程,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40%。这些企业减少劳动用工30%,国产替代进口的装备降低成本50%,缩短产品开发周期40%。九牧厨卫公司自主研发应用的陶瓷智能生产设备拥有100多项专利,生产马桶从注浆到坯体由原来的8小时缩减到30分钟,产品合格率由68%提升到96%。
泉州市各市县区纷纷根据各自的产业优势,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与优势产业的深度融合。例如,晋江立足于传统产业的“互联网+”,通过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以及管理渠道的扁平化。在差异化方面,通过建立产学研对接平台,为制造业导入差异创意元素提供载体支撑。在生产的智能化方面,晋江市目前已拥有先进数控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超24000台(套),规模以上企业数控化率在2016年达到39%,实现了质量效率双提高、成本能耗双降低的目标。在管理渠道方面,晋江市企业积极推进互联网+战略,实现自身从物料供给、生产经营控制到销售渠道全价值链上的转型变革。从生产运营来说,晋江市先后有超过40%的规模以上企业导入精益管理模式,部分企业相继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实现信息采集、加工和管理的系统化、网络化、集成化。从营销方面来说,晋江市从政策上鼓励扶持企业建设电商平台、应用电子商务拓展营销渠道。目前有80%规模以上企业已涉足电子商务,传统优势企业纷纷通过电子商务推动商业模式转型,打造线上交易、线下体验的新型营销体系。一些企业运用“互联网+”改造产业的动作很快,比如盼盼携手用友软件启动企业信息化变革;百宏、龙峰的智能化生产线,聚赢数控全球首条“晴雨伞伞中棒自动化装配系统”等,引发了行业的“全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