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 甜竹 ·
粮豆制品类加工性烹饪原料,为中国特产。是豆浆烧煮后,脂肪和蛋白质上浮凝结而成的薄膜,平摊成半圆形的称腐衣,又称豆腐皮、油皮、膜儿;卷制成细长杆状的称腐竹,古称油腐条、人参豆腐,俗称豆笋、皮棍、豆棒、豆杆、豆筋棍等。制作腐衣、腐竹,以最初揭起者品质最好。其中腐衣越薄越好,半透明而油亮,淡黄色,手感柔韧,每500克在20张以上即为上品;腐竹以支条挺拔、色淡黄有油光、手揿易碎者为上品。(《中国烹饪百科全书》)最后揭起的腐竹称为甜竹。
· 烧尾宴 ·
唐代著名宴会之一。专指士子初登荣进及升迁而举行的宴会。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唐代凡知识分子初次做官,或做官得到升迁,亲友部属前往祝贺,主人必须准备丰盛的酒席招待客人,同庆欢乐,谓之“烧尾”。另据《辨物小志》说,有朝廷大臣被提拔升官或封侯,要献食于天子,也称“烧尾”。据史料记载,“烧尾”被认为是原来身份发生突然变化所要进行的一种洗礼,这也就表明唐代的烧尾宴是人的身份发生变化后举行的重要仪式。除了喜庆家宴,还有皇帝赐的御宴,另外还有专为皇帝献的烧尾食。
烧尾宴是一种极其奢靡的宴会。宋代陶谷所撰《清异录》中记载,唐中宗时,韦巨源拜尚书左仆射,曾办烧尾宴献于唐中宗,其上奉中宗食物的清单保存在传家的旧书中,这就是著名的《烧尾宴食单》。食单所列名目繁多,水陆杂陈,既有饭、粥、糕、饼、馄饨、哔 (音bi luo,亦作“毕罗”,是一种包有馅心的面点)、粽子等主食,又有用鸡、鸭、鹅、鱼、牛、羊、猪、兔、鹿、熊、猩、驴、鳖等烹制的菜肴,《清异录》仅摘录了其中的一些“奇异者”就有58味,如“单笼金乳酥”(一种用独隔通笼蒸的酥油饼)、“通花软牛肠”(用羊骨髓作拌料制成的牛肉香肠)、“生进二十四气馄饨”(二十四种花形馅料各异的馄饨),等等,而非奇异的一般菜点则不知其数。(《中国烹饪百科全书》《民以食为天Ⅱ》)
· 供进(宋高宗)御筵 ·
南宋时的张俊(1086—1154),字伯英,是一个弓手出身的大将。汴京陷落后,他力劝赵构(1107—1187)即位,并跟随高宗逃到了临安。张俊曾与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并称“中兴四将”,后升任枢密使,成为秦桧的忠实追随者。
据《武林旧事》卷九所记,在绍兴二十一年(1151)十月,宋高宗临幸这位“安民靖难功臣”府第,接受张俊进奉的御筵。宋周密《武林旧事·高宗幸张府节次略》记载了此筵食单。整套筵席进奉绣花高饤八果垒、乐仙干果子、缕金香药、雕花蜜煎、砌香咸酸、脯腊、垂手八盘子、时新果子、珑缠果子、下酒菜肴、插食、劝酒果子、劝酒菜肴等共21道,每道各有果品或菜肴数种至数十种,总计约200盘。陪同高宗赴宴的还有包括宰相秦桧在内的大臣、将军、侍从官等,他们也都按等级得到了多少不同的一份馔品。“御宴食单”可详见《武林旧事》(因杭州旧称武林,故书名为《武林旧事》),此书集中广泛地收录了南宋的朝章典礼、宫殿园圃、湖山胜概、节令风俗、市肆物产、教坊乐部、诸色伎艺,等等,是研究南宋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中国文学大辞典》《民以食为天Ⅱ》《宋代文化史大辞典·上册》)
· 孔府菜 ·
又称府菜。山东曲阜县孔府的菜肴。是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的典型的官府家菜。具有制作精细、注重营养、豪华奢侈、讲究礼仪等特点。
孔府菜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衍圣公及其府内家人日常饮食的菜肴,由“内厨”负责烹制,称为家常菜;二是为来孔府之帝王、贵胄、名族、官宦祭孔、拜访举办的各种宴请活动的菜肴,由“外厨”负责烹制。孔府的名菜名点繁多,数以千百计,既有以珍稀名贵原料烹制的筵席大菜,如:孔府一品锅、八仙过海闹罗汉、糟烧海参、神仙鸭子等;又有寓意孔家历史典故的名菜点,如:带子上朝、御带虾仁、诗礼银杏、油泼豆莛、烧秦皇鱼骨等;更有技法独特、精烹细作的孔府家常名馔。孔府点心也有特色,如用各种花卉为料制作馅心的桂花饼、荷花饼、薄荷饼、百合酥、玫瑰粽子,以及如羊角蜜、黑麻糕、佛手酥、芙蓉果、龙须糕等各式风味小点,均花样精巧、味美可口。(《中国烹饪百科全书》)
· 谭(宗浚)家菜 ·
北京著名的官府菜,出自于清末官僚谭宗浚家中。谭宗浚(1846—1888),字叔裕,广东南海人。同治十三年(1874)考中榜眼,在翰林院供职。其子谭瑑青,讲究饮食不亚于其父,对各地方菜多有涉猎,积累食诀甚丰。谭家菜形成初期,纯是家庭菜肴,后来谭家败落,便变相经营谭家菜以补贴家庭开支,由此谭家菜逐渐流传至市场。1950年,谭家的三位家厨彭长海、崔明和、吴秀金离开谭家,在北京原宣武区果子巷租了几间房,经营谭家菜。1954年又迁往西单恩成居后院,加入了国营企业。1958年,在周恩来的建议下,谭家菜全部并入北京饭店,成为北京饭店四大地方菜之一。代表菜有黄焖鱼翅、银耳素烩、扒大乌参、杏仁茶、核桃酪,等等。(《中国烹饪百科全书》)
· 周(大文)家菜 ·
由“名厨市长”周大文所创的公馆菜。
周大文(1896—1971),字华章,天津电报学堂毕业,留学国外,回国后在东北奉系军中供职,历任电报局长、大帅府密电处长、黑辽吉三省电政监督,“九一八”事变后随东北军撤入关内,于1931年出任北平市长。卸职后,与好友马少云(字玉林)在天津创办玉华台饭庄,玉华台字号的由来,便是借用马玉林的“玉”和周华章的“华”而得名。
周大文青年时代喜京剧艺术与烹调技术,如痴如醉。1949年以后,周大文由政坛转向烹坛,正式下海做厨师,曾主灶“好好食堂”“新鑫食堂”“新月食堂”以及中山公园的“上林春”中餐馆,一时誉满京津。张学铭、荀慧生、郭沫若、齐燕铭等名人经常品尝周大文烹制的菜品。
周大文烹制的公馆菜极具特色,代表菜有:蟹黄白菜、虎皮扣肉、瓤青蛤、高丽虾、熏黄鱼、金钱鸡、黄鱼羹。经他改良的收藏家关伯衡家厨的特色甜菜核桃酪流传至今。(《今晚报》:《“名厨市长”周大文》)
· 江(孔殷)太史菜 ·
粤菜在民国初年达到一个鼎盛期。当时最负盛名的有两个代表性的家族,一个是谭家菜,一个是太史菜。这两个家族都诞生于广东南海(今广州市)。谭家菜北迁之后,已经融合各菜系而成为顶级官府菜,太史菜则恪守粤菜特点并将其发扬光大。
江太史(1864—1951),名孔殷,生于同治四年(1865)。江家祖上是号称“江百万”的巨富茶商。1904年,江孔殷赴京会试,中清朝最后一科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尊称“太史公”。
●谭延闿
20世纪初,太史菜领导广州食坛,各大酒家惟江家马首是瞻,江家每推出新菜,各大酒家立即盗版,冠以“太史”之名招徕食客。凡冠上“太史”二字的新菜,不胫而走,风靡一时。
江太史的孙女江献珠女士继承祖父钻研美食的精神,自1978年起为香港报刊撰写美食专栏。2010年,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江献珠所著《钟鸣鼎食之家:兰斋旧事与南海十三郎》。(《中华读书报》:《“太史菜”与南海十三郎》)
· 谭(延闿)家菜 ·
即“湖南谭家菜——组庵菜”,于清末民初由谭延闿所创。
谭延闿(1880—1930),湖南茶陵人,字组庵、组安,号畏三。清光绪进士,授编修。1928年一度被推为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后任国府委员兼行政院院长。
谭延闿一生“好吃”,亦精擅食法,其父谭钟麟于光绪年间曾任两广总督,享有盛名的“组庵菜”其实为广府菜与湘菜融合的结晶,名菜有组庵鱼翅、组庵豆腐、组庵鸽松、红煨甲鱼裙爪等。组庵鱼翅由谭延闿家厨曹敬臣所创,以玉洁鱼翅为主料,配以干贝、肥母鸡肉、猪肘肉等,小火煨制而成,成菜翅片完整,食之软糯柔滑,醇厚鲜香。(《辞海》《中国烹饪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