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
帝国主义各国的争霸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霸斗争出现了新局面。沙皇俄国在1917年被革命人民推翻;德国战败;奥匈帝国瓦解。战胜国美、英、法、意、日之间展开了一轮新的争夺。它们为了宰割战败国,掠夺弱小民族,都拟定了自己的霸权计划,妄图在战后重新分割世界的斗争中,谋取世界性或区域性的霸权。
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暴发户。它参战较晚,损失最小,收获很大。大战期间,欧洲各交战国对军事物资的大量需求以及它们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量的减弱,给美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输出提供了大好时机。1914—1918年间,美国的工业生产激剧增加。生铁产量从2333万吨增加到3900万吨,增长70%;钢产量从2351万吨增加到4446万吨,增长近90%。同时,美国对外贸易的出口总值增加了两倍,进口增加80%,战争时期的出超额累计达116亿美元。从1914年到1919年,美国资本输出高达132亿美元,借给协约国的战债约100亿美元。全世界有20个国家欠美国的债务。美国从债务国(1914年以前美国的债务为55亿美元)跃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债权国。美国的国民财富从1912年的1870亿美元增加到1920年的5000亿美元,几乎超过了整个欧洲。到战争结束时,美国把世界黄金储备的40%(近45亿美元)掌握到自己手里,从而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中心。战后,美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力量,使原先的欧洲强有力的竞争者也不得不在经济上依赖于它。战时,美国的军事力量也发展很快,战前美国军队仅有30万人,到战争结束时增加到450万;舰队和海军力量也大大增强。这为美国谋取世界霸权打下了军事实力基础。
帝国主义瓜分世界是“按资本”、“按实力”进行的。美国正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妄图称霸世界。这时,美国的霸权计划有三个组成部分:加强和巩固在拉丁美洲的地位;夺取战后欧洲的领导权;谋取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优势。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了所谓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演说,史称“十四点”。在“十四点”里,威尔逊以虚伪的和平辞令提出了解决战后问题的全面方案,实质上是美国称霸世界的纲领。
“十四点”的主要内容是:1.主张公开缔结和平条约,反对“秘密的国际谅解”。此点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反对英、法、意、日等国在大战期间缔结的预先分配殖民地的秘密条约,因为这些条约一旦兑现,美国的扩张计划就会落空。2.主张无论平时或战时,“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这是为了反对英国对海上航线的垄断,以保护美国在战争中迅速发展起来的海上运输和对外贸易,进而攫取海上垄断权,取代英国充当新的海上霸王。3.主张“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这是为了利用美国的经济优势,打入英、法、日等帝国主义的传统势力范围,排挤竞争对手,夺取新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4.主张对殖民地问题要“作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此点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对老牌殖民地国家的地盘进行渗透,重新瓜分英、法、日等国已经到手的前德国殖民地。5.主张在解决有关俄国的问题时,世界上其他国家须保证“最自由的合作”,使俄国“进入自由国家的社会”。(注:《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6页。)这是妄图在俄国实现资本主义复辟。6.主张“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这一点的用意是要建立一个美国称霸世界的御用工具。美国认为,建立国际联盟是它战后“全部外交结构的基础”,是“头等要素的问题”(注:同上书,第11页。)。威尔逊在给他的亲密顾问豪斯的信中说:“国际联盟和‘航海自由’是和平纲领的基础。”(注:库尼娜:《1917—1920年间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计划的失败》,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260页。)
“十四点”出笼后,美国资产阶级报刊把它吹捧为世界和平的“福音书”,而威尔逊则成了这福音书中的“救世主”。但透过其自由、民主、和平、正义的伪装,不难看出美国战后的侵略扩张野心。
英国在大战中实力遭到削弱。战争耗费了英国国民财富的1/3,军费开支约达100亿英镑。战争中,在德国的袭击下,英国有70%的船只被击沉,从而丧失了盘踞250年的海运垄断地位。1913—1918年,英国的出口贸易减少了一半,进口贸易基本停滞。战前,美国欠英国债务30亿美元;战后,英国反欠美国47亿美元。英国不仅成了美国的债务国,而且把世界金融统治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百年来称霸全球的“大英帝国”无可挽回地开始了它的衰落过程。但是,英国在大战中也有收益。德国的战败,使英国摆脱了国际市场上的一个激烈竞争对手。同时,在大战期间,它趁机夺取了德国的许多海外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的大片属地。英国的殖民地比战前更扩大了,而且这时它仍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因此,一战后英国所追求的战略目标仍然是世界霸权,但重点在欧洲。从世界范围看,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是美国;从欧洲来看,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法国。所以,它竭力抵制美国称霸世界的企图,坚决反对美国的“航海自由”、“贸易自由”原则,以维护海上强国和最大的殖民帝国地位;在欧洲,它实行扶德抑法政策,玩弄均衡策略,保持德法对抗,以确立自己在欧洲的领导地位。
法国在大战期间一直是欧洲的主要战场,经济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战时全国所受的物质损失高达2000亿法郎。工农业生产严重衰退:1919年工业生产仅达到战前水平的57%,农业生产也只达到战前水平的66%。1914—1918年,法国的对外贸易入超总额共计600亿法郎以上。财政状况日趋恶化,不得不再三向国外借款。战争结束时,法国满目疮痍,负债累累,欠美国38亿美元,欠英国6.5亿英镑。但是,在战争中,法国的世仇和劲敌德国被打败了,它成了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国和世界上第二大殖民帝国。一战后,法国最重要的外交目标是重建欧洲大陆霸权。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环节是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为此,法国主张把德意志帝国整个打碎,向它索取巨额赔款,并在军事上严格加以限制,使它今后再无复兴的希望。
意大利原来实力就弱,参战后又连吃败仗,损失不小。战争结束时,它共负债44亿美元,其中欠美国19亿美元,欠英国25亿美元。这些损失,意大利希望在宰割战败国中得到弥补。为此,它要求兑现1915年4月26日《伦敦协定》中许给它的领土,其中最主要的是亚得里亚海东岸的一些地区和原属土耳其的一些领土。一旦实现了这些愿望,它就可以独占亚得里亚海,建立在东地中海的霸权。
日本在战争中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个暴发户。战争期间,日本经济急剧膨胀。1914—1919年,工业生产总值增加了近四倍,农业生产总值增加了近二倍。在此期间,日本的贸易增加三倍以上,并从战前长期入超的国家一跃变成一个大量出超的国家。结果,日本从战前欠有17亿日元的债务国,到1919年成为借出5亿日元的债权国。同时,它乘西方帝国主义忙于欧战无暇东顾之机,尽力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扩张。它占领了原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并夺得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战后,日本的战略构想是力图保持大战期间夺得的赃物,进而称霸远东和太平洋地区。
由于帝国主义大国各有自己不同的争霸计划,并都想在战后分赃中获得最大的份额,这就不可避免地在解决战后的问题上发生矛盾和冲突。于是,“巴黎和会”就成了它们相互争斗、互相厮咬的场所。
巴黎和会上的矛盾和斗争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召开。出席会议的有27个战胜国的代表。其中有和会的组织者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有曾经站在协约国方面作战的中国、比利时、巴西、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汉志(今沙特阿拉伯的一部分)、洪都拉斯、古巴、利比里亚、巴拿马、尼加拉瓜、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暹罗(今泰国)、捷克斯洛伐克;还有同德国及其盟国断绝外交关系的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和乌拉圭。
出席会议的各国地位是不平等的,共分四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享有整体利益的”美、英、法、意、日五国,它们各自拥有5名全权代表,有权出席一切会议。第二个等级是“享有局部利益的”大多数国家,它们只能拥有2—3名全权代表(中国仅有2名),而且只能参加讨论与它们有关问题的会议。第三个等级是与德国及其盟国断绝外交关系的国家,它们只能拥有1名全权代表,并且在讨论的问题涉及这些国家时才能出席。第四个等级是中立国和即将成立的国家,它们必须在美、英、法、意、日五国之一的邀请下才能出席有关问题的会议。
巴黎和会上有三种类型的会议:1.拥有决定一切重大问题权力的“最高会议”,它的最初机构是“十人会议”,由美、英、法、意、日五国的首席代表和第二代表组成。1919年3月15日后,又组织了更便于秘密磋商的“四人会议”,由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意大利首相奥兰多组成。日本首席代表西园寺因不是现任政府首脑,被排斥在外。“四人会议”是这次分赃会议的中心机构,但由于意大利在战争中的作用较小,实力又弱,所以奥兰多在会议上只是一个配角。实际上,真正操纵和会的是威尔逊、劳合·乔治和克里孟梭“三巨头”。和会上的一切重大问题的协议都是他们在幕后事先达成的。2.审议各种专门问题的“特别委员会”,它的任务是预备草案,提供最高会议参考,如战争责任委员会、赔款委员会、国际联盟委员会等。3.由与会各国所有代表参加的“全体会议”,它的任务是履行表决程序,通过最高会议决定的议案,实际上只是走走形式而已。
巴黎和会表面上的任务是战胜国对战败国制订和约,建立战后世界和平。实际上,帝国主义召开和会的目的,是要按照战后新的实力对比瓜分战争赃物,策划绞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扑灭正在蓬勃高涨的世界革命运动,以便尽快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奴役世界的“新秩序”。帝国主义列强都带着瓜分世界的阴谋计划前来参加会议。会上,美、英、法、意、日等国演出了一场既争夺又勾结的丑剧。会议上讨论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建立国际联盟问题
和会开始的第一天,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就围绕国际联盟问题展开了激烈斗争。美国主张应该首先讨论建立国际联盟的问题,它的目的是想先建立国联,并争得盟主的地位,然后通过国联来操纵对战败国的殖民地及其领土的分割,以便从中捞到更多的好处。但是,英法都主张先讨论瓜分殖民地与领土问题,因为在战争期间,德国、奥匈和土耳其的许多殖民地和领土,事实上都已为英、法、日等国占领了。这些国家都想让会议及早讨论和确认它们夺得的领土“合法化”。争论的结果,最后达成妥协,决定将国联问题交给以威尔逊为主席的专门委员会进行研究,负责拟定国联盟约草案。
在会议转入讨论处置德国殖民地和土耳其领土问题时,威尔逊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委任统治制度的思想。他主张,国联通过委任统治制度,有权把战败国的殖民地和领土委托给一国或数国代管。在这些委任统治地,实行“门户开放”的原则,国联会员国在关税和获得原料来源方面应该“机会均等”。英法担心美国借委任统治的形式重新分配它们早已夺取的领土,所以,起初不同意建立委任统治制度。在美国的坚持下,英法改变策略,要求首先分配委任统治权,以此作为接受委任统治制度的前提。于是,双方达成妥协。美国妄图通过建立委任统治制度扩张领土的计划虽然没有实现,但英法也对美国作了一定的让步,同意在委任统治地内实行“门户开放”原则。
在如何看待国际联盟的性质和任务的问题上,美、英、法之间也存在尖锐的分歧。威尔逊说:“国际联盟本身就是一个同盟,它不需要其他的同盟。”(注:库达科夫:《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96页。)这里所谓其他的同盟主要是指英日同盟和英法协约,威尔逊想拆散旧有的同盟,用国际联盟取而代之,从而为美国建立世界霸权廓清道路。法国主张在国际联盟下建立一支国际军队,企图使这支军队受世界陆军强国法国的控制,以便使国联成为一个矛头针对德国的同盟和夺取欧洲霸权的工具,这一设想因遭到英美的反对而失败。英国仅仅希望把国联作为一个国际咨询机构,一个旧式的“欧洲协商”的延伸。它认为国联的作用,只限于对国际上所发生的问题实行大国“仲裁”,英国妄图在“仲裁”中居主导地位以操纵国际事务,借此保持其在欧洲和世界的霸权利益。总之,帝国主义各国对建立国联各有自己不同的目的和政策,这是在讨论建立国联时彼此争吵不休的根本原因。
最后,由国际联盟委员会拟定的国际联盟盟约草案,经过无数次的争执、讨论和修改,终于在1919年4月28日的全体会议上获得通过。
二、德国的疆界和赔款问题
德国疆界的划分是和会争论最激烈的问题。关于德国的西部疆界,法国除了要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还要取得德国产煤丰富的萨尔区。它以保障安全为理由,要求德法边界向东推移到莱茵河,而且在莱茵河以东建立一个自治的莱茵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不能拥有武装,不准同德国合并。克里孟梭饶有风趣地说,“他是如此喜欢德国,所以他希望有两个德国。”(注:基辛格:《白宫岁月》第一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第132页。)关于德国的东部疆界,法国竭力要求建立一个包括波兹南和但泽等地区的大波兰。如果法国这些要求得到满足,它在欧洲大陆的经济和战略地位就会得到大大加强。因为萨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产煤区之一,如果同盛产铁矿的洛林结合起来,可以构成强大的煤铁工业基地,从而为法国称霸欧洲大陆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
法国宰割德国的计划是与英国的欧洲均势政策相冲突的,美国也不愿意过分削弱德国。因此,法国的要求遭到英美的联合反对。1919年3月25日,劳合·乔治给克里孟梭和威尔逊发了一份备忘录,即《草拟和约条款最后文本前对和平会议的几点意见》,史称《枫丹白露文件》。在备忘录里,劳合·乔治对法国的要求提出了批评,他同意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但是不同意“将沿莱茵河之省份与德国之其余部分分离开来”(注:劳合·乔治:《和约真相》第1卷,伦敦1938年版,第413页。),他强调指出,“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某个其他国家统治”(注:同上书,第405页。)。萨尔区不能交给法国,但法国可以在萨尔取得10年煤矿开采权。关于德国的东部疆界,劳合·乔治认为,建立大波兰的设想“肯定迟早要在东欧导致一场新的战争”(注:劳合·乔治:《和约真相》第1卷,伦敦1938年版,第406页。)。
在3月27日“四巨头”的谈话中,威尔逊对克里孟梭说:“我相信,在原则上,您同意劳合·乔治关于对德国要表示温和的意见。我们不想摧毁德国,而且我们也做不到。我们最大的过错莫过于给德国在将来某个时候寻求报复提供方便的理由。过分的要求肯定要播下仇恨的种子。”(注:安东尼·亚当斯韦特:《失去的和平:1918—1939年欧洲国际关系》,伦敦1980年版,第24页。)在英美的联合压力下,法国不得不放弃对莱茵区的要求,但坚持一定要得到萨尔。克里孟梭声称,如果得不到萨尔,法国决不在任何协定上签字。威尔逊愤怒地表示要退出会议,命令“华盛顿号”轮船准备载他回国。会议一再陷入僵局。这时,法国半官方的《时报》发表文章,表示对一向为德国人居住的土地,法国政府从未抱有企图吞并的野心,暗示准备在萨尔问题上作出让步。
赔款问题争论的焦点是赔款总额及其分配。法国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目的是要复兴法国经济并让德国在半个世纪内不能恢复元气。它提出了天文数字的赔款额高达6000—8000亿金马克,仅东北各省的复兴费用一项,就要求赔偿30亿英镑(约600亿金马克)。由澳大利亚总理休斯担任主席的委员会提出的赔款总额是240亿英镑(约4800亿金马克)。英国把这个数字称为“疯狂与玄妙的空想”。劳合·乔治认为,赔款额不应超出战败国的赔偿能力,而且“支付赔款的期限应该随着造成战争的一代人的消失而结束”。根据这些原则,英国财政专家凯恩斯以政府名义在和会上提议赔款总数为20亿英镑(约400亿金马克)。美国认为,如果压给德国的赔款负担过于沉重,可能导致德国经济的崩溃,赔款义务也不能正常履行,美国在欧洲的大量战债就难以收回。美国专家戴维斯估计,德国的赔款能力不能超越250亿美元。由于意见分歧,最后决定,暂不确定赔款总额,这个问题交给赔款委员会去研究解决。
在赔款的分配问题上,英法等国各不相让。劳合·乔治提出的分配比例是:法国50%,英国30%,其他国家20%。但法国坚持要58%,英国25%。劳合·乔治指出,英国在战争中支出的战费同法国一样多,因此,英法的分配比例过于悬殊是不适当的。经过激烈争论,克里孟梭宣布了法国的最后意见:法国56%,英国25%。威尔逊的调解方案是:法国56%,英国28%。结果,没有达成协议。
三、阜姆问题
奥兰多在“四人会议”上一直等待着审议意大利的各项要求,但是根本没有受到重视。4月中旬,奥兰多不得不提醒英、法、美注意意大利的存在。他不但坚持要兑现1915年4月的《伦敦协定》,并进一步要求从未许诺给它的处于亚得里亚海枢纽地位的阜姆港(今里耶卡)。英法都不愿意意大利加强其在南欧和地中海的地位,美国为了扩大在巴尔干的影响,也不支持意大利的要求。奥兰多表示,如果得不到阜姆港,他无法返回意大利。威尔逊反驳说,“我对于意大利人的认识比你更深”(注:鲍爵姆金:《世界外交史》第四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3年版,第42页。)。4月23日,威尔逊发表了一篇公开宣言,他说,意大利人民应该表示“他们那伟大的和慷慨的高尚品性,为正义而牺牲利益”(注:比尔:《最近十年的欧洲》(1918—1928),上海太平洋书店,第36—37页。)。次日,奥兰多退出和会返国,以此进行威胁。结果不但未达到目的,而且英、法、美三国首脑乘奥兰多退席的机会,决定允许希腊占领土耳其西部的最大港口城市斯麦纳(今伊兹密尔)。按秘密协定的规定,这个城市原是许给意大利的。奥兰多担心,在自己缺席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可能对意大利更加不利。5月10日,他主动悄悄返回和会。
四、山东问题
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在国内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下,提出了废除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特权的合理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废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封闭外国在中国的邮政电报机构;取消各国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归还租界;承认中国的关税自主等。
这些要求的实现,意味着取消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一切特权和利益,因此,根本没有受到重视。但中国要求归还山东的问题却引起了激烈争论。日本代表牧野“根据”1917年3月间日本同英、法、俄、意签订的分赃密约和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主张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胶州湾租借地、铁路和德国人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应全部让给日本。他无耻地说,这是日本对德国作战付出“代价”取得的,是公平合理的。中国代表据理予以驳斥,指出:1.1898年3月,德国强迫中国签订的关于租借胶州湾的条约,因中国对德宣战而自动失效。中国既是战胜国,完全有权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2.日本占领青岛和胶济铁路是军事的强制行为,在法律及事实上均未正式取得租借权或占有权。3.中日之间有关山东的条约,是日本以最后通牒胁迫而成,已不再有效。
美国害怕日本在中国的势力更加强大,威胁自己的利益,因此,支持中国的要求,反对将山东交给日本。英国、法国等国为了阻止美国在远东势力的扩张,同时和日本又有战时密约,便采取支持日本的立场。4月24日,即奥兰多退出和会的当天,日本利用这一对它有利的时机,要求尽快解决山东问题,否则,日本将不在和约上签字,也不参加国际联盟。威尔逊考虑到意大利的退出已给和会造成裂痕,如日本再援例退出,和会就会遇到更大困难,创建国际联盟的计划也可能失败。在劳合·乔治的劝说下,威尔逊终于让步,同意把山东交给日本。
五、“俄罗斯问题”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赴法参加巴黎和会的途中,明确主张进攻布尔什维克主义是和会的任务。他说,布尔什维克主义“是对于现世界之秩序的一种抗议。我们在和会中应该为一种新秩序而奋斗”(注:杜德:《世界政治》,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版,第54页。)。在和会召开期间,劳合·乔治忧心忡忡地说,东欧的全部将有“卷入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大旋涡”的危险,因此,“如谓和平会议对于俄国毫不加以干涉,而能单独对德媾和,这实在是徒劳无益的设想”(注:劳合·乔治:《和约真相》第1卷,伦敦1938年版,第412页。)。这样,所谓“俄罗斯问题”就成了和会讨论的重要问题。
早在1919年1月12日,即和会召开的前夕,英、法、美等国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它们都主张颠覆俄国苏维埃政权,但究竟采取何种形式进行干涉却意见不一。克里孟梭和丘吉尔主张进行公开的武装干涉,协约国军总司令福煦将军建议组织以美国军队为主的200万远征军去扑灭俄国革命。威尔逊和劳合·乔治担心武装干涉并不一定能达到目的,反而会引起本国无产阶级的抗议和斗争,主张采用隐蔽的方式,通过和平谈判迫使苏维埃俄国就范。因此,威尔逊拒绝提供军队,劳合·乔治劝丘吉尔不要为法国人火中取栗。尽管如此,它们在反苏勾结上还是尽量协调一致。和会决定,一方面对苏维埃俄国实行经济封锁,建立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和芬兰等国组成的“防疫地带”,以阻止俄国革命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和谈”的烟幕下,组织对苏维埃俄国新的军事进攻。巴黎和会批准了反苏武装干涉的新计划,确立和划分了各国在俄国行动的范围。这样,和会实际上成了指挥反苏战争的司令部。
在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你争我夺,矛盾重重,威尔逊私下给他的亲密顾问说:“我们在一切问题上都是各走各的路。”(注:库达科夫:《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97页。)
《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帝国主义列强经过三个月的争吵和激烈的讨价还价,终于达成妥协,结束了对德和约的制订工作。1919年4月30日,以外交部长乌尔里希·兰曹为首的德国代表团被召到巴黎。5月7日,各战胜国代表齐集于凡尔赛宫的镜厅中(这是德皇威廉一世和俾斯麦强迫法国签订了1871年割地赔款的预备和约的地方),德国代表团被最后允许进入会场。克里孟梭以战胜国的口吻说:“清算的时间到了。你们向我们要求和平。我们同意把和平交给你们。我们现在就把这项和平的文书交给你们。”(注:鲍爵姆金:《世界外交史》第四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3年版,第44页。)
协约国已事先通知德国代表,不允许当场进行任何口头辩解,限15天内书面陈述意见。但德国外长乌尔里希·兰曹在会上还是作了答复,他说:“有人要求我们承认是战争惟一祸首。如果我本人这样承认,那就是撒谎。”(注:维戈兹基:《外交史》第3卷(上),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21页。)
德国代表团研究了和约的条款之后,认为条件过于苛刻,要求修改。当德国人民得知了和约草案内容时,5月12日,在柏林举行了抗议示威游行。5月29日,德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了长达400多页的修正意见书,实际上几乎推翻了和约草案的主要条款。协约国在6月16日对德国的答复中,只同意对和约草案作非实质性的个别改动,基本坚持原来的要求,并宣布,如5天之内不予答复,将以武力实施上述条款。6月20日,协约国命令福煦将军准备率领军队向德国进发。德国在强大的军事威胁下,统治集团内部经过激烈争论,6月23日决定,无保留地接受和约。6月28日,在凡尔赛宫举行了和约的正式签字仪式,德国代表新任外长赫尔曼·米勒与战胜国代表分别在和约上签了字,这就是《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通称《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共有440条条文,其中包含两大部分:一是《国际联盟盟约》,二是对德和约。从条文数量看,对德和约占绝大部分,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确定战后德国的新疆界
关于德国的西部疆界,和约规定:德国应按1870年的德法边界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的开采权让给法国,萨尔区则由国际联盟管理15年,期满后,举行全民投票以决定该区的隶属。莱茵河左岸由国际联盟占领15年,以监督德国履行和约条款。划分了三个占领区:第一占领区是科隆地区,由英军驻守,满5年后撤兵。第二占领区是科布伦茨地区,由美军驻守(美军于1923年1月撤走,由法军接防),满10年后撤兵。第三占领区是美因茨地区,由法军驻守,满15年后撤兵。莱茵河左岸以及莱茵河右岸的50公里以内,德国无权设防。在上述地区内,“无论永久或暂时,均不准存留或集合军队,以及举行任何演习”(注:《国际条约集》(1917—1923),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88页。)。德国把莫列斯纳划给比利时,欧本和马尔美迪按和约规定经公民投票后,结果也划给了比利时。什列斯维希北部同样采取公民投票的办法划给了丹麦。
关于德国的东部疆界,和约规定: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独立。普鲁士的西里西亚省南部划归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普鲁士的波兹南省全部、西普鲁士省的大部分、东普鲁士省和西里西亚省的一部分划归波兰。这样,重新确定后的德国本土,被经过西普鲁士的所谓波兰走廊分隔为二。但泽(今格但斯克)被宣布为“国际自由市”,置于国联保护之下。和约还规定,德国放弃自己对默麦尔的权利,而让“主要强国”来决定该地区的政治命运。1923年,默麦尔被移交给立陶宛。
根据和约,德国的疆界经上述变动之后,它的领土减少了1/8,人口减少了1/10。
二、瓜分德国的殖民地
协约国“考虑到德国对前德意志帝国所属殖民地进行统治的历史,考虑到如果德国在世界上许多地方拥有潜艇基地,必将构成对各国自由和安全的威胁,……任何一块德国殖民地决不交还德国”(注:查尔斯·西摩:《豪斯上校秘录》第4卷,波士顿1928年版,第319页。)。因此,和约规定,德国将自己所有的殖民地以国联委任统治的形式让给战胜国。德属非洲殖民地多哥和喀麦隆由英法两国瓜分;西南非洲划归英国自治领南非联邦;东非洲的坦噶尼喀(今坦桑尼亚的大部分)划归英国;卢旺达和布隆迪划归比利时。德属太平洋岛屿也被瓜分。赤道以北的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归日本;赤道以南的新几内亚归英国自治领澳大利亚,萨摩亚划归新西兰。
按照和约,战胜国从德国手中夺走的殖民地的总面积,在非洲有270.7万平方公里,人口1152万多人;在太平洋上有24.5万平方公里,人口64.1万人。和约还规定,德国放弃在中国、泰国、利比里亚、摩洛哥和埃及的特权,同意把原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埃及受英国保护,摩洛哥受法国保护。
三、限制德国的军备
和约规定,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而代之以志愿兵役制。德国的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其中军官不得超过4000人,参谋本部以及类似的机构必须解散。海军不准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德国军舰的最高定额为6艘铁甲舰,6艘轻型巡洋舰,12艘驱逐舰,12艘鱼雷艇。海军总数定为1.5万人。德国领水以外的一切德国军舰交给战胜国。禁止德国拥有陆上和海上的军用飞机。不准生产或输入装甲车、坦克等重型武器。
和约还规定,德国必须拆毁紧靠海岸地带以外的一切海防工事,以及西部边境的防御工事,但为了反对苏维埃俄国,允许德国保留其东部边境的军事工事。和约的秘密条款还责成德国在苏维埃俄国领土上的军队继续留驻,直到协约国政府认为该地区情形适于德国撤退的时候。可见,协约国想利用德国作为反苏的鹰犬。
四、关于德国的赔偿问题和其他经济条款
和约宣布德国及其盟国应负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责任,因此,协约及参战各国所受的一切损失应由“德国及其盟国负担责任”(注:《国际条约集》(1917—1923),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158页。)。赔款总额由一个特设的赔偿委员会确定,并在1921年5月1日以前向德国政府提出。偿付的期限和计划由该委员会确定,自1921年算起,不得超过30年。但1921年5月1日之前,德国必须以黄金、商品、船只和有价证券向协约国先交付200亿金马克的赔偿。
和约还规定:德国关税不得高于他国。战胜国对德输出或从德国输入货物不受限制。易北河、维尔塔伐河、奥得河、多瑙河等被宣布为国际河流。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自由出入基尔运河。而且规定,德境占领军的全部费用都由德国负担。
《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是非常苛刻的,它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和约。列宁把它斥之为“高利贷者的和约,刽子手的和约,屠夫的和约”(注:列宁:《论国际政治与国际法》,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673页。)。巴黎和会的参加者,南非自治领代表斯穆茨在和约签字前夕,鼓动英国代表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抨击凡尔赛条约,他在信中说,“和约将代表腐朽的事物,总有一天我们会对它感到羞辱”(注:安东尼·亚当斯韦特:《失去的和平:1918—1939年欧洲国际关系》,伦敦1980年版,第34页。)。凯恩斯在他1919年撰写的《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中认为,凡尔赛条约如果付诸实施,就会进一步破坏欧洲已被战争弄得摇摇欲坠和支离破碎的、脆弱的经济结构。他说,凡尔赛条约“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注:《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页。)。列宁说,凯恩斯的结论“比任何一个共产党人革命家的结论更有说服力,更引人注目,更发人深思”(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0页。)。
国际联盟的成立
国际联盟是第一次出现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它是巴黎和会的产物。1919年4月28日,在巴黎和会上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它被列为6月28日通过的《凡尔赛条约》的第一部分。1920年1月10日,《凡尔赛条约》正式生效,国际联盟同时宣布成立。
根据盟约规定,美、英、法、意、日等32个国家是国联创始会员国(中国虽没有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但在对奥和约上签了字,所以也是国联创始会员国),同时邀请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等13个国家加入。以后再加入者,需经国联大会2/3的多数票通过。战败国德国和社会主义的苏维埃俄国最初都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虽为创始会员国,因它没有批准《凡尔赛条约》,所以,实际上也不在国联之内。
国际联盟的主要机构有四个:1.行政院。行政院由九国的代表组成,其中,美、英、法、意、日五国为常任理事国(美国的常任理事位置一直空着),其他四国则由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非常任理事国是比利时、巴西、西班牙和希腊。中国在国联第三届大会上当选为非常任理事国。2.大会。每年定期在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在联盟的所在地日内瓦召开。每个会员国可派代表3人,但只有1票表决权。一般情况下,大会及行政院的决议,只有经过出席的会员国一致通过才能生效。3.秘书处。秘书处由一秘书长领导,是国联的常设事务机关。4.常设国际法院。
《国际联盟盟约》是国联的根本法。盟约序言宣称,国联成立的目的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注:《国际公法参考文件选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418页。)。实际上国联成立的真正作用在于:维持凡尔赛条约所造成的国际“新秩序”,保护战胜国帝国主义的既得利益;敌视和遏制苏维埃俄国势力的发展,如同劳合·乔治所说,国联是“防止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惟一办法”(注:杜德:《世界政治》,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版,第187页。);适应战后资产阶级和平主义思潮的需要,欺骗世界舆论。
国联盟约声称:尊重“各会员国领土之完整及现有政治上之独立”(注:《国际公法参考文件选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420页。);依仲裁、司法程序或和解手段和平解决争端;对于违反盟约擅开战端的国家,要施加经济、政治和军事制裁。但是,盟约并没有规定侵略的定义和制裁的具体办法,而且还要全体一致通过决议才能采取制裁的行动。这样,所谓制裁侵略不过是一句空话。
国联盟约关于裁军的规定也是非常含混的。它要求各会员国“必须将本国军备减至最少之限度,以足以保卫国家之安全及共同实行国际义务为限”(注:同上。)。而且要求各会员国就其国内关于军备之规模、陆海空军之计划及可供战争用之工业情形,“互换最诚实及完备的通知之义务”(注:同上。)。但行政院依据盟约拟定的裁军计划,并没有法律效力,各有关国家政府有权对此种建议不予理会。
国联盟约规定了委任统治制度,决定把德奥集团的殖民地“委托给先进国家进行保护”。委任统治地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前属于土耳其帝国的一些属地,这些地区的发展已达到很快就能成为“独立国”的程度,但仍需有“先进国”给以行政指导和帮助,“至其能自立时为止”;第二类是德国在中非洲的前殖民地,“依其发展之程度,受任统治国必须负地方行政之责”,但必须保证其他国家“在交换上、商业上之机会均等”;第三类是德国过去在西南非的殖民地及南太平洋上的岛屿属地,这些地区应“受制于受任国法律之下,作为其领土之一部分”。委任统治国不论接受何种形式的委任统治,“应将其所负责的领地情况每年向国际联盟作一次报告”(注:查尔斯·西摩:《豪斯上校秘录》第4卷,波士顿1928年版,第320页。)。
国联盟约声称,建立委任统治制度是为了履行帮助殖民地发展的“神圣任务”,实际上它是战胜国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的掩盖物,是殖民统治的新形式。列宁深刻指出:“我们非常了解,所谓分配殖民地的统治权,就是分配掠夺和抢劫权,就是分配地球上一小撮人对大多数人的剥削权。”(注:《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2页。)
总之,国际联盟从它成立的时候起就存在致命的弱点。它是建立在帝国主义列强对立与冲突的基础上。对国联成立有重大影响的美、英、法三个大国各有打算。英国要把国联作为自己外交政策的附属物,法国要使它成为推行凡尔赛条约的有用工具,美国原本是倡议最力的国家,但后来却置身于国联之外。美国总统哈定说,参加国联将使美国“立于被动地位。一旦世界有变,不能自由决断”,这“既损美国独立之精神,又与美国百年来外交方针相抵触”。(注:戴鑫修:《最近世界外交史》下册,京城印书局1926年版,第14页。)由于美国没参加,国联的领导权一开始就操纵在英法手里。列宁在揭露国际联盟的性质时说,它“是纸上的联盟”(注:《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4页。),并说,“国际联盟并不存在,资本主义列强的联盟只是一种假象,实际上是一伙你抢我夺的强盗”。(注:同上书,第349—350页。)但是,国联作为第一个全球性国际组织,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提出了集体安全原则和普遍裁军的任务,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并为以后联合国的建立提供了某种借鉴。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及其矛盾
《凡尔赛条约》签订后,战胜国又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签订了和约。
1919年9月10日,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宫,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条约规定:禁止德奥合并;匈牙利与奥地利完全分立,成为独立的国家;奥地利承认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的独立;奥地利把加里西亚割让给波兰;把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的一部分割让给捷克斯洛伐克;把布科维那割让给罗马尼亚;把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达尔马提亚沿岸等地割让给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把南蒂罗尔、特兰提诺、的里雅斯特、伊斯的利亚、达尔马提亚海外的若干岛屿等割让给意大利。阜姆被宣布为自由港。结果,奥地利丧失了大部分领土,失去了主要的市场和原料基地。
条约的军事条款规定:奥地利废除强迫征兵制;陆军不准超过3万人;不准拥有空军;交出所有军舰和潜艇。条约还规定:奥地利要担负军事赔款,商船和渔船要作为赔偿费交给战胜国。赔款数延至1922年确定,但一定要在30年内付清。
1919年11月27日,在巴黎近郊的纳依,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依条约》。条约规定:保加利亚把南多布罗加地区划给罗马尼亚;把马其顿的一部分和蒂莫克河下游地区划给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西色雷斯暂由战胜国代管(1920年决定划给希腊,从而保加利亚失去了在爱琴海上的出海口)。根据条约,保加利亚应取消义务兵役制,代之以志愿兵役制;军队不得超过2万人,取消海军。保加利亚还担负了沉重的赔款义务,它必须在37年内支付22.5亿金法郎的赔款,这相当于战前保加利亚国民财富的1/4。此外,保加利亚承诺在条约生效后的6个月内,交给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罗马尼亚和希腊7万多头牲畜;5年之内,每年供应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5万吨煤。
协约国同匈牙利的和约是在1919年匈牙利革命失败之后,于1920年6月4日在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同反革命的匈牙利政府签订的,即《特里亚农条约》。条约规定:匈牙利承认原奥匈帝国范围内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承认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同塞尔维亚的合并;德兰西瓦尼亚和巴纳特东部归罗马尼亚;巴纳特西部归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多瑙河置于战胜国的控制之下。结果,匈牙利领土比战前丧失了2/3以上,而人口减少了60%以上。根据条约,取消了匈牙利的强迫征兵制,仅允许其保留陆军3.5万人和多瑙河上的巡逻艇3艘,并且担负赔款22亿金法郎。
1920年8月10日,在巴黎附近的色佛尔,协约国同土耳其苏丹政府签订了《色佛尔条约》。条约规定:土耳其承认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在国联委任统治的形式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叙利亚和黎巴嫩成为法国的殖民地;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被意大利和希腊等国瓜分,只是有条件地保留了君士坦丁堡;土耳其亚洲本土的伊兹密尔割给希腊;摩苏尔石油产区让给英国;安纳托利亚西部和西南部的广大地区则划为法国和意大利的势力范围。结果,土耳其丧失了4/5的领土。被瓜分后的土耳其只剩下安卡拉至黑海之间的贫穷落后的高原地区。
根据条约,土耳其的财政、铁路、工业和资源均置于战胜国的监督之下。帝国主义各国在土耳其继续保持领事裁判权。黑海海峡地区由国际共管,无论平时和战时,所有国家的商船和军舰都可自由通航。土耳其只准拥有5万名军队和13艘军舰。
战胜国同德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以及同德国盟国签订的上述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帝国主义的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在战后长期影响着欧洲国际关系的发展,但它充满着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注:《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2页。)。
凡尔赛体系包含下列众多的矛盾:
首先是战胜国帝国主义同苏维埃俄国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这类矛盾本质上是阶级和民族矛盾。凡尔赛体系的根本目的是要力图稳定通过殖民地再瓜分而建立起来的国际“新秩序”,以便对抗俄国十月革命后兴起的革命潮流。帝国主义想利用新的国际体系联合绞杀社会主义苏维埃俄国,镇压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这就不能不遭到包括苏维埃俄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中国人民反帝的“五四运动”,是对《凡尔赛条约》的第一次有力冲击。土耳其人民的反帝武装斗争粉碎了《色佛尔条约》。苏维埃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斗争的胜利,同样是对凡尔赛体系的沉重打击。
其次是战胜国帝国主义同战败国德国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一定阶段上的特殊表现形式。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了德国,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决不会甘心,他们一旦东山再起,必然要冲破凡尔赛条约的束缚,挑起另一次世界战争。早在大战结束前夕,威尔逊就预感到这种危险。他断言:“和平的条件不能永久地栖息于苦痛、憎恨和残酷的回忆之上,因为后者好像流沙一样。”(注:杜德:《世界政治》,生活书店1937年版,第46页。)劳合·乔治在巴黎和会期间作了同样的预言,他说:“历史证明,一项作为外交技巧和政治家手腕的成就而受到胜利国欢呼的和约,即使从长远后果看来是适度而有节制的,也必将被证明是目光短浅的,并且对胜利者来说,也是充满危险的”(注:劳合·乔治:《和约真相》第1卷,伦敦1938年版,第404页。)。实际上,正是宰割德国的凡尔赛条约,埋下了战争的火种。
第三是战胜国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分赃不均引起的。美国不满意巴黎和会的分赃结果,因为在战败国殖民地的瓜分中,英国、法国获利最多,美国没有得什么好处。威尔逊为之奋斗的国际联盟最终却成了英国、法国维持既得霸权利益的工具。所以,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美国愤然置身于凡尔赛体系之外,是战胜国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突出反映。英国、法国之间在宰割德国和赔款分配问题上,矛盾也很尖锐。它们在处理战后问题的各种机构中,各怀鬼胎,明争暗斗。意大利的分赃欲望在巴黎和会上受到抑制,耿耿于怀。日本巩固了在中国和南太平洋的优势,美国尤为不满。帝国主义战胜国由于分赃不均而展开的斗争必将愈演愈烈。
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并不能确保世界和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要导致重新瓜分世界的新战争。而新的大战将会使更多的国家脱离资本主义体系。因此,列宁指出,“凡尔赛和约不过是高唱凯歌的帝国主义者的表面胜利,实质上它意味着整个帝国主义世界的崩溃”(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