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在恋爱中修行(1)
第一节 真爱包容一切
越南顺化西天寺厅堂内有两块木牌,上面有僧侣题刻的一副对联:
离世相涅槃舍利
佛陀心即是大爱
这副对联说的是佛陀是一位有爱之人。他所教导的此等爱,宽广无边、包容一切。因为这种大爱,佛陀能够包容整个世界。
悉达多成佛以后,并未弃绝人的本性,即给予和获得爱的需要。佛陀,如世间众生,心中存有情欲的种子。他二十九岁离家求道,三十五岁那年证得觉悟。三十五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我们大多数人在这个年纪肉体欲望仍然十分强烈。然而,佛陀持有足够的爱,足够的心智、责任感和觉醒力来调伏自己性欲的能量。佛陀能做到,我们也可以。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感觉不到情欲,它仍然存在,但不被这种情感伏制。相反,我们的行为基于更广大的爱。某种程度上,爱扎根于情欲。每个人的情欲都可以转变为爱。正念的修习不是扫除和终结情欲。人无情欲,焉能成人?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调御欲望,笑对欲望,并从中解脱出来。
众生内心悉有情欲的种子。时而,当它出现时,我们运用正念与般若智慧笑对欲望。如此,我们就不会沉沦其中,也不会受它的束缚。
只要这样去爱,不去罗织约束自己与他人的尘网,爱就能够带给我们快乐与平和。我们知道自己爱的方式是否正确,因为只有正确的爱,才不会制造更多的痛苦。
佛陀在《爱欲网经》这部经典中就陈述了这一真义。在这部经论中,“爱”这个字拥有某种消极涵义。为情欲所捕,恰如鱼儿游入陷阱无法逃脱。经论中,“罗网”这一意象被用来描述人被情欲缚捕并纠缠不可挣脱而失去自由的状态。
《爱欲网经》用两个单词共同指示爱的意涵:第一个单词“爱”指的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情爱,也是对众生的博爱。这个词的含义不是执着,它的含义是真爱;第二个单词“欲”指的是贪爱、利欲心或欲望。当这两个单词独立出现时,翻译它们并不困难:一面是爱,另一面是欲望。然而,如果把这两个单词合成一个词组,它描述是一种包含欲望的爱。
当初,佛陀讲解《爱欲网经》的对象是僧侣,但它对每一个人都有实际意义。人们经常会这样问,做一个独身的僧尼是不是很困难?然而,在很多方面,僧尼修习正念要比在家居士容易许多。相较于维持一段健康的性关系,一概地避免性活动反而容易得多。作为修道的僧尼,我们时间都用于修行和与大自然相处。不看电视,不读言情小说,看不到电影和杂志中催生情欲的各种图像。然而,在家居士却时时浸淫在这些滋养性渴望的图片和音乐中。身处这种种环境刺激却仍能相互理解,相互爱,保持健康的性关系,这需要勤兢的修习。
爱是我们动力的源泉。爱可以是最大的喜悦,但如果爱与贪求、执着相互混淆,它也可能变成我们最深重的痛苦。理解我们痛苦的根源,培养对自己和爱人的深入理解,我们才能享受发自于真爱的放松、喜悦与平和。
第二节 因为信任,所以亲昵
猿猴从一棵树跳跃到另一棵树上,世间凡众也如猿猴一样,跳出此爱欲的牢笼却又跳入彼爱欲的牢笼。
——《爱欲网经》偈九
猿猴的意象映射的或许正是我们自己。爱人的一些行为不合我意,我们就另寻新欢。然后当新的伴侣不可避免地也这样做时,我们又跳入另一段感情。
我们都渴望爱与理解,却时常将欲望与爱混为一谈。爱和欲望不同。两者相互混杂时,我们需要深入观察并努力把它们区分开来。亲密关系有三种形式:肉体亲昵,情感亲昵和精神亲昵。肉体与情感的亲昵不可分离,我们总是在性欲状态下感受到某些情感上的亲昵,尽管我们自称并非如此。然而,只有互守精神上的亲昵,肉体与情感的亲昵才能健康、完整、令人愉悦。
情感的亲昵
每一个人都在追寻情感亲昵。我们渴望和谐,希望拥有真正的交流与相互的理解。尽管肉体欲望不是爱,然而身心不是独立的两个实体,没有情感亲昵,就不可能会有肉体上的亲昵。身体影响我们的心灵,反之亦然。心灵依托身体而存在,而身体也要依赖心灵来活动并发挥机能。尊重你的身体与尊重你的心灵不应该有所区别,因为你的身体就是你。你爱人的身体也是她的心灵。你无法只尊重其中的一部分。
我认识一位音乐家,多年以来他每个周末都出去聚会,听歌、喝酒、跳舞。夜幕初启时分,这些聚会充满着喜悦的气氛,人们笑容满面,相互交谈,坦述心襟。然而临近午夜时分,人们相互靠近。他们开始只专注于如何找个人回家过夜。音乐、酒精和食物,萌动着他们性欲的种子。第二天清晨,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在一个陌生人的身旁醒来。他们相互道别,然后各奔东西,完全忘了前一晚两人身心的私密交流。等到下一个周末,他参加另一场聚会并再次经历同样的循环。然而,无论参加多少次聚会,与多少人共度长夜,也无法寻得他孜孜以求的情感幸福,抑或填补内心的空虚。
肉体的亲昵
任何生灵都希望生命延续到未来。人类如此,其他任何动物也不例外。性与繁殖是生命的一部分。性可以带来极大的喜悦,丰富两人的亲密关系。我们不应抗拒性欲,但也不该将它与爱相互混淆。真正的爱并不一定要有性。我们可以拥有完美的无性之爱,也可以保持无爱的性关系。
精神觉醒不一定由禁欲而来。有些人独身却缺乏足够的正念、正定与般若智慧。爱人如果持有正念、正定与般若智慧,他们的关系就拥有一种神圣的元素。情感与精神层面在实现融合、理解与分享之前,性的亲昵不应当发生。
人类的肉体是美好的。树木、花朵、雪花、河流与垂柳也是美好的。我们被美包围,包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类和动物。然而,我们必须学习如何善待美,从而不去破坏它们。
我们社会的组织方式似乎把感官愉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生产商与制造商希望销售他们的产品。于是给它们做广告,滋养你心中贪爱的种子。他们希望你被自己追求感官愉悦的欲望俘虏。
我们孤独,自我筑起隔离;我们痛苦,心灵需要疗愈,这正是回归自我的时候。我们或许需要亲近他人。但如果,现在,你和一个初识发生肉体亲密关系,这种关系并不能疗愈或温暖我们。这只是一种逃避手段而已。当陷于情欲的牢笼中时,我们就会一直担心对方会离弃或背叛我们。
孤独不会因为性活动而得到排遣。性爱不能治愈我们。我们必须学习安然独处,建造自己内心精神的皈依。一旦拥有一条精神道路,你便有了依靠。一旦有能力调节自我情绪,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挫折,你就可以把这施予他人。对方也必须这样做。两人必须懂得自我疗愈,才能安然自处。如此,他们互相成为对方的依靠。否则,所有肉体的亲昵不过是互享各自的孤独和痛苦而已。
精神的亲昵
灵性不是对某个特定精神教说的信仰。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一个精神的维度。没有这个维度,我们就无法应对日常生活中所遭受的种种挫折。无论你是否是一名宗教修行者,正念都可以是精神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方面。
精神修习帮助你调御强烈情绪。它帮助你倾听和拥抱自己的痛苦,帮助你辨识、拥抱你伴侣和所爱之人的痛苦。精神亲昵帮助建立情感亲昵,并让肉体亲昵更为圆满。三者融融不分。
第三节 贪爱是苦的根源
为执取所蒙蔽,终究我们将沉沦堕入爱欲的苦海。焦虑日甚一日,充盈心中,正如池塘因潺潺细流而盈满。
——《爱欲网经》偈三
如果持续滋养情欲,那么无可避免我们将达到性渴爱与欲求的境地。我们不应低估情欲的破坏力。它生起的刹那,就应当施以关注。
每个人都希望爱与被爱。这是天性使然。然而,爱、欲望、需要和恐惧这些概念却往往被捆绑在一起。太多的歌词这样写道:“我爱你,我需要你。”这样的歌词等同了爱与贪爱的概念,而对方正好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或许会觉得,没有对方,自己就活不下去,当我们说“亲爱的,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我需要你”这种话时,我们以为自己说的是绵绵情语。甚至觉得这对另一半而言还是一种赞美。然而,那样的需要事实上是孩童时期起一直伴随我们的原始恐惧与欲望的延续。
婴孩时期,我们无法自立。虽然有手有脚,但无法行走去任何地方。我们能够自己做的事情屈指可数。孩子的降生,是从子宫内部十分温暖、湿润和舒适的环境落入这个冰冷坚硬,到处充满刺眼光线的世界。出生后的第一次呼吸,我们必须首先要把肺脏当中的液体排出。这是十分危险的一刻。
我们的原始欲望是生存。所以我们的原始恐惧是害怕自己无人照养。在懂得说话和理解语言之前,我们知道不断靠近的脚步声意味着有人会来哺育和照料我们。这让我们感到快乐,我们确实需要那个照养我们的人。
婴孩时期,我们能够辨别母亲或照料者身上的气味。听得出她的声音。慢慢地就开始爱上那种气味和嗓音。那是最初的、原始的爱,孕育于我们的需要,爱完全是天性使然。
长大之后开始寻找生活伴侣,这时我们很多人原始的生存欲望却依然还在。我们觉得没有他人的陪伴,自己就无法生存。我们或许是在寻找生活的伴侣,但心中的那个小孩却在寻找我们的父母和照料者最初给予我们的那种安全与舒适的感觉。
婴孩时期,母亲身上的气味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气味,因为我们需要她。在亚洲,人们亲吻时用到更多的不是嘴巴而是鼻子。他们相互分辨并享受对方的气味。
我们在一段关系里或许会觉得安心,心想:“现在好了,因为有人爱我,支持我。”但心里的婴孩却在说:“现在我可以安心了,照养我的人就在身旁。”这种喜悦感并不仅仅源自真正的感激之情,感谢对方的陪伴。更确切地说,我们觉得快乐与平和,是因为跟那个人在一起让我们感到安全和放松。然而过些时候,当关系遭遇挫折,我们不再觉得安心时,快乐也会离我们远去。
恐惧和欲望连为一体。原始恐惧催生欲望,我们渴望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感到舒适和安全的人。婴孩会有这样的感受:“我不能自立;无法照顾自己。我很脆弱。需要他人照顾,要不然就会死。”除非我们辨认、照顾并放下心中这些感受,否则它们还将继续支配我们的决定。如果成年后仍然缺乏保障和安全感,这是因为这些未被我们辨识和理解的原始恐惧还在我们身上延续。
贪爱生恐惧
欲望止熄,恐惧不再。如此,我们才能真的自由、平和与快乐。修行者止息过甚的欲望,以及任何的行蕴,他便走出地狱的深渊解脱了自我。
——《爱欲网经》偈三十
我们多数人都行走在恐惧的边缘:恐惧与亲爱人分离,恐惧孤独,恐惧无有。我们最大的恐惧是害怕自己死后将化为乌有。我们很多人都相信自己整个的存在仅仅是一世的生命跨度,从呱呱坠地的一刻始,至生命完结的一刻。我们相信,我们生于无有,最终也将归于无有。
我们内心充满了湮灭恐惧。然而湮灭只是一种观念。佛陀为我们开示“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这“八不中道”。潜心修习禅观,我们可以产生正念与正定的能量。此等能量引导我们通往不生不灭的智见,真正去除死亡的恐惧,理解自我不可坏灭的真相后,我们便从恐惧中解脱出来。此是大自在。无恐惧是终极喜悦。
心中有恐惧,你就不能拥有快乐。追逐欲望的目标,你就仍有恐惧。恐惧于贪爱如影随形。止息贪爱,恐惧自然也就消散不在。
有时候你感到恐惧,却并不明了其中的缘由。佛陀开示,恐惧乃是因为我们仍然执着于贪爱。如果停止追逐贪爱的对象,你将不再恐惧。没有恐惧,你就能够获得平和。身体与心灵都保持平和,不再受忧虑的困扰,灾祸也会减少。你是自由的。
我们能够施予他人最珍贵的馈赠之一,是成为一个不恐惧与不执着的人。这一真教法要比钱财与物质资源更加宝贵。恐惧扭曲我们的生活,令我们痛苦。我们依附于人与物,如同溺水之人紧紧抓住一根浮木。修习不执着并与他人分享这样的智慧,我们施予无畏这一馈赠。万物无常,刹那不住,聚散离合,快乐却可长留。
爱一个人,我们就当深入观察爱的本质。真爱之中没有痛苦与执着。它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幸福。真爱源自内心。拥有真爱,心中自觉圆满无缺,不再需要身外之物。真爱如同太阳,光亮朗照,并把光亮照耀在每个人身上。
众生易受贪爱的驱使
爱欲犹如树木根深且固。爱欲之木即使被砍伐,枝叶却再度抽枝发芽。
——《爱欲网经》偈八
我亲爱的情欲,我已了解你的源头。一颗渴求的心意来自于欲求和妄见。
——《爱欲网经》偈三十一
《爱欲网经》偈三十一当中,佛陀以真名称呼我们的欲望:贪爱。尽管我们希望爱与疗愈,却依旧追逐感官贪爱。为什么会这样?贪爱在我们意识更深处打结。这些爱结驱使我们。有时候,我们无意那样动作、言语和行为,但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却驱使我们那样做。事后,我们感到非常羞愧。爱结肆意指使我们。它驱使我们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一些事,说一些话。待事已完毕,则悔之晚矣。我们不禁自问:“我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做出这样的事情?”然而过去的错误不可挽回。贪爱的根本是我们的习气。深入观察它,我们就可以解开爱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