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念生全集(增订典藏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三章

现在承接前面指第9章末段到第11章,该部分着重讨论复杂的情节。所述,进而讨论诗人在安排情节的时候,应追求什么,当心什么,悲剧的效果怎样产生。既然最完美的悲剧的结构不应是简单的,而应是复杂的,而且应摹仿足以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的事件(这是这种摹仿的特殊功能意即复杂的情节最能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那么,很明显:第一,不应写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只能使人厌恶,不能引起恐惧或怜悯之情;第二,不应写坏人由逆境转入顺境,因为这最违背悲剧的精神——不合悲剧的要求,既不能打动慈善之心“打动慈善之心”或解作“满足道德感”。,更不能引起怜悯或恐惧之情;第三,不应写极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种布局虽然能打动慈善之心,但不能引起怜悯或恐惧之情,因为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柏拉图在他的对话《理想国》第3卷攻击诗人们,理由之一就是责备他们不该说“许多坏人享福,许多好人遭殃”(见《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第42页)。亚理斯多德在此处把好人遭殃或坏人享福的情节排除在悲剧之外,即使有诗人写这两种情节,观众也不容许,用不着由哲人们出面来审查与禁止。亚理斯多德认为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是受理性指导的,它使观众怜悯某些人物,不怜悯某些人物,发生恐惧之情或不发生恐惧之情,而不是如柏拉图所说,“哀怜癖”是不受理性控制的(参看《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第75—80页)。亚理斯多德是这样为情感辩护的。亚理斯多德认为一个极恶的人与我们不相似,因此我们不认为我们也会像他那样遭受厄运,不致为自己会遭受他那种厄运而发生恐惧之情。〔怜悯是由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括弧里的话与上句意思重复,疑是伪作。,因此上述情节既不能引起怜悯之情,又不能引起恐惧之情。此外还有一种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人,这样的人不十分善良亚理斯多德曾在第2章说,喜剧摹仿“坏人”、“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摹仿“好人”、“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他曾在第5章第1段对“比较坏的人”加以限制,说喜剧摹仿“滑稽的事物”,并不是摹仿一切“恶”。他在此处对“好”加以限制,说明悲剧中的主人公应是“不十分善良”的人,不应是好到极点的人。至于悲剧中的其他人物,则仍应是好人。“这两种人”不是指“好人”与“坏人”,也不是指“好人”与“极恶的人”,而是指“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的人与“与我们相似”的受难者。第2章说摹仿者所摹仿的人物“比一般人好”,又说“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物”。在亚理斯多德看来,理想的英雄人物应比好人坏,比一般人(即“我们”)好。他比好人坏,因此他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能引起我们的怜悯,如果他比好人坏不了多少,而与好人太相近了,那么他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就会引起我们的“厌恶”;他比一般人好,而又与一般人相似,因此他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能引起我们的恐惧,如果他比一般人好不了多少,而与一般人太相似了,那么,在亚理斯多德看来,他就是个无足轻重的人,不能作悲剧的英雄人物。,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犯了错误”指由于看事不明(例如不知对方是自己的亲属)而犯了错误,不是指道德上有缺点。,这种人名声显赫,生活幸福,例如俄狄浦斯、堤厄斯忒斯以及出身于他们这样的家族的著名人物这句话表示在完美的布局中,转变是由顺境转入逆境,在较差的布局中,却可由逆境转入顺境。堤厄斯忒斯(Thyestes)是珀罗普斯(Pelops)的儿子,曾和他的兄弟阿特柔斯(Artreus)争夺王位。

完美的布局应有单一的结局,而不是如某些人所主张的,应有双重的结局,其中的转变不应由逆境转入顺境,而应相反,由顺境转入逆境“单一的结局”指比一般人好,比好人坏的人物由顺境转入逆境的结局。“双重的结局”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某些人”大概指柏拉图和相信柏拉图的理论的人,例如赫剌克利得斯·蓬提科斯(Heraklides Pontikos)。柏拉图认为“好人在世时及死后都不会遭殃”(见《苏格拉底的答辩》41d),他因此责备诗人们不该说“许多坏人享福,许多好人遭殃”(参看本章注[4])。这样看来,柏拉图是主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亚理斯多德认为悲剧的目的在于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因此主张最好的情节应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种情节能引起这两种情感。在“双重的结局”中,善有善报,而善报是喜剧性的;此外是恶有恶报,而恶报是坏人所应得的,因此这种结局不能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其原因不在于人物为非作恶,而在于他犯了大错误,这人物应具有上述品质指“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甚至宁可更好,不要更坏。这个见解的正确性可用事实来证明。初时诗人们碰上什么故事,就信手拈来;现在最完美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家族的故事意即宁可更靠近好人,不要更靠近一般人。  “初时”指悲剧的前一段历史,约到公元前450年为止,即到“悲剧才具有了它自身的性质”(第4章第4段)时为止,此时期的诗人包括埃斯库罗斯。“现在”指公元前450年以后一段时期,此时期的诗人包括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例如(阿尔克迈翁、俄狄浦斯、俄瑞斯忒斯、墨勒阿格洛斯、堤厄斯忒斯、忒勒福斯以及其他的人的故事,这些人碰巧都受过可怕的苦难,作过可怕的事情阿尔克迈翁(Alkmaion)是安菲阿剌俄斯(Amphiaraos)与厄里费勒(Eriphyle)的儿子。厄里费勒因为受了贿赂,曾怂恿安菲阿剌俄斯去攻打忒拜。安菲阿剌俄斯预知有生命危险,因此叫阿尔克迈翁把他母亲杀死。阿尔克迈翁杀死了他母亲,他本人后来被他妻子的弟兄杀死了。俄瑞斯忒斯是阿伽门农的儿子,他母亲克吕泰墨斯特拉(Klytaimestra)杀死了他父亲,他为父报仇,杀死母亲,以致为报仇神们所追逐。墨勒阿格洛斯(Meleagros)是俄纽斯(Oineus)的儿子,因为杀死舅父,被母亲害死。忒勒福斯(Telephos)是赫剌克勒斯的儿子,他几乎被他的新娘(即他的母亲)杀死。他后来被阿喀琉斯(Akhilleus)刺伤,因此乔装乞丐,请求阿喀琉斯用他矛尖上的锈给他医治。)。

要这样的布局才能产生技巧上最完美的悲剧(那些指责欧里庇得斯不应在他的悲剧中这样布局〔他的许多悲剧以不幸的结局收场〕的人犯了同样的错误“这样布局”指采用“单一的结局”、由顺境转入逆境的转变和使人物由于看事不明而犯了错误。“他的许多悲剧以不幸的结局收场”一语疑是伪作,因为这句话把“这样布局”一语限制得太狭窄了。那些指责欧里庇得斯的人大概是喜剧诗人。“同样的错误”指上段所说的主张双重的结局的人所犯的错误。;因为,按照前面所说,这样布局是正确的。我们有个最好的证据:在舞台上、在比赛中,这样的悲剧,只要是按照正确的原则写成的一般校订者把这句话解作“只要演得好”,但任何剧的成功,都要靠演得好。,最能产生悲剧的效果意即最能引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悲剧的效果是靠布局而产生的。,而欧里庇得斯实不愧为最能产生悲剧效果的诗人,虽然他在别的方面手法不高明)亚理斯多德认为欧里庇得斯的歌队不是剧中的有机部分(第18章末段),《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Iphigeneia he en Aulidi)中的伊菲革涅亚的性格前后不一致(第15章第1段),美狄亚杀儿子一事缺乏戏剧效果(第14章第3段),《美狄亚》中的“解”不应借用“神力”(第15章第2段),《俄瑞斯忒斯》中的墨涅拉俄斯(Menelaos)的性格过于卑鄙(第15章第1段),《墨拉尼珀》(Melanippe)中的墨拉尼珀不应能言善辩(第15章第1段)。

第二等是双重的结构,有人指柏拉图和相信柏拉图的理论的人,参看本章注[9]。认为是第一等,例如《奥德赛》,其中较好的人和较坏的人得到相反的结局意即较好的人得到好的结局,较坏的人得到坏的结局。在《奥德赛》中,俄底修斯与家人团圆,而那些向他妻子求婚的人,则尽被他杀死。。由于观众的软心肠意即由于观众不能忍受悲剧的紧张情调。,这种结构才被列为第一等;而诗人也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才按照他们的愿望而写作。但这种快感不是悲剧所应给的,而是喜剧所应给的。〔在喜剧里,即使人物在故事中是仇人,例如俄瑞斯忒斯和埃癸斯托斯埃癸斯托斯(Aigisthos)是谋杀俄瑞斯忒斯的父亲阿伽门农的帮凶。,他们往往在终场时成为朋友,一同退场,谁也没有被谁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