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述评
朱子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代经学的集大成者。朱子对宋元明清的学术,乃至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的礼学思想是朱子学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仪礼经传通解》是朱子礼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之一。在编撰体例上,《仪礼经传通解》对后代有重大影响,如皮锡瑞所言“近马骕《绎史》载《仪礼》,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吴廷华《仪礼章句》、江永《礼书纲目》、徐乾学《读礼通考》、秦蕙田《五礼通考》,分节皆用朱子之法”。在礼学思想方面,以融通三礼,化三礼之分类为统一的礼学体系对后代亦有重大的影响,正如黄季刚《礼学略说》所概括:“朱子《仪礼经传通解》欲以通礼之伦类,后之《礼书纲目》、《五礼通考》、《礼经释例》,皆师放而为之;其离析经文,每一节后辄为之标题,后之《仪礼郑注句读》、《仪礼章句》,亦皆师放而为之。”而作为朱子正统派传人的黄榦和杨复的礼学思想在宋元明清时期也获得了继承和发展,只是处于朱子学术成就的笼罩之下声名不显而已,但正如叶纯芳针对朱子、黄榦、杨复、马端临礼学传承过程所言:“隐藏已久的一条礼学脉络。”虽然朱子学派的礼学成就受到学者推崇,但是学术界对朱子学派礼学思想的具体研究情况并不令人满意。
综观宋代以后中国学术史的大变革,明代的王学左派开始批判朱子礼学,而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学者开始借助西方学术思想批评包括朱子学术在内的传统学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则发展为全面否定朱子学派成就,朱子学派的礼学亦成为重点批判的对象。在1949年之前,海外研究朱子的学术著作主要有日本浦川源吾的《朱子の礼学》和后藤俊瑞的《朱子の礼论に关のすゐ一考察》,而1949年后大陆的礼学研究低潮期持续到“文革”结束。台湾与海外的朱子礼学研究则率先走出低谷,日趋活跃,具有扭转风气之功的学术著作当属钱穆《朱子新学案》、高明《朱子的礼学》和宇野精一《朱子和礼》三书。在他们的影响下,大陆学界的朱子学研究重新发展起来。其中,最先发展起来的领域是朱子理学。至20世纪末,朱子学研究处于不断深入拓展的繁荣阶段,成果极为丰富,但是在汗牛充栋的朱子学研究成果中朱子理学占了绝大部分。朱子经学研究则极为冷清。在这个冷清的领域里,学者又多集中于朱子的易学、诗经学,而朱子礼学研究又以《家礼》的研究及散落于《朱子语类》的礼学语录为研究重点。学术界对《仪礼经传通解》各部分,即《仪礼经传通解》朱子编撰部分、《仪礼经传通解续卷丧礼》《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杨复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的研究成果,兹述如下。
1. 《仪礼经传通解》朱子编撰部分
在近现代学术研究中,较早的研究论文有白寿彝《〈仪礼经传通解〉考证》,其主要考述该书的编纂体例、经过、参与编修者及刊刻版本。尔后戴君仁著《朱子 〈仪礼经传通解〉与修门人及修书年岁考》《书朱子〈仪礼经传通解〉后》两篇文章,分别对该书的编纂过程、参编人员的考察及朱子修书旨意的阐发。高晨阳在《孔子文化大典》里也对《仪礼经传通解》进行提要式的介绍。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安徽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整理出版了涵盖朱子所有作品的《朱子全书》,形成了目前朱子作品最齐全的合集,大大方便了朱子学的研究。其中《仪礼经传通解》由王贻梁点校。王贻梁在《点校前言》中对本书的成书过程、版本源流及优劣均作了言简意赅的考述,还撰写了《〈仪礼经传通解〉与朱熹的礼学思想体系》,着重介绍了朱子编辑的理念和编辑的宗旨。另外,李致忠发表了《〈仪礼经传通解〉三十七卷叙录》。在域外汉学方面,日本上山春平撰有《朱子的 〈礼学〉——〈仪礼经传通解〉研究序说》及《朱子的 〈家礼〉与 〈礼仪经传通解〉》,其对《仪礼经传通解》的编辑体例前后差异做了整理与比较。户川芳郎《〈仪礼经传通解〉“解题”》对《仪礼经传通解》在日本的传布情况与影响进行了说明,朴美拉撰有《〈仪礼经传通解〉的体制中出现之朱子礼学思想》对其内在思想进行了初步研究。潘斌《朱子 〈仪礼经传通解〉的编纂缘由和学术影响》考察了朱子编纂《仪礼经传通解》的原因及对《仪礼》经、注、疏作了校勘和训释的价值,并考察了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体例和编纂原则对后代礼书编纂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在学位论文方面,1989年张经科硕士学位论文《〈仪礼经传通解〉之〈家礼〉研究》开始探讨其内容。1999年宋在伦的硕士学位论文《〈朱熹礼学思想的形成:〈家礼〉、〈小学〉、〈仪礼经传通解〉的阶段性发展》探讨了朱子礼学思想的形成过程,2000年林革华硕士学位论文《〈仪礼经传通解〉“编纂”研究》则从文献学角度研究其编纂成就,2004年孙致文博士学位论文《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研究》则探讨了《仪礼经传通解》的文献学意义、解经意义、现实意义以及在汉宋学术争辩中的学术史价值, 2009年殷慧博士学位论文《朱子礼学思想研究》第四章第二节考述了《仪礼经传通解》的编撰缘起、编撰过程及其在朱熹学术思想中的地位,对孙致文博士论文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从以上情况可知,有关朱子礼学思想的研究文章日渐增多,对《仪礼经传通解》的研究呈现三方面趋势:一是从《仪礼经传通解》的编撰过程到编纂体例的研究,再到以《仪礼经传通解》为例考察朱子礼学思想;二是从单纯考察《仪礼经传通解》的文献学意义,到在朱子学体系中研究《仪礼经传通解》的价值;三是《仪礼经传通解》的研究范围仍主要局限于朱子所编定的部分,对未定稿《仪礼集传集注》部分的研究仍旧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黄榦礼学思想研究
与朱子礼学成果相比,有关黄榦学术思想的研究成果少得可怜,更遑论其礼学思想了。但是学者对黄榦《仪礼经传通解续卷丧礼》《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的材料性整理亦处于不断推进中,除前文揭橥的长泽规矩也、户川芳郎编撰的《(和刻本)仪礼经传通解》采用了黄榦撰《仪礼经传通解续卷丧礼》及黄榦撰、杨复编次的《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本及附于书末的户川芳郎《解题》论述了此书在日本的流布与接受情况之外,刘兆佑《仪礼著述考(一)》则对黄榦编撰部分编写了提要,并编录了宋人杨复、张虙、陈振孙,以及清人钱曾、彭元瑞、张金吾的提要与评价。当前只有三篇学位论文专文研究黄榦的学术思想,其中2010年钱莹科硕士学位论文《〈仪礼经传通解·丧礼〉整理方法研究》则借用孙致文《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研究》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黄榦主编的《仪礼经传通解续卷丧礼》部分的编撰方法、编撰思想等内容。
3.杨复礼学思想研究
黄榦的礼学思想研究成果已属凤毛麟角,而有关杨复礼学思想的研究成果则更少。叶纯芳在《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中的“导言”部分辨析了杨复重修的《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与黄榦所撰、杨复编次的《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之间的关系,初步考察了杨复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影响。刁小龙《杨复 〈仪礼〉学初探——以 〈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章句论为中心》初步研究了杨复《续祭礼》,考察杨复礼学对朱子、黄榦礼学的发展,定位朱子礼学思想的一环。此外还有袁晶靖《〈文献通考〉引杨复 〈祭礼〉考》重点研究了杨复《续祭礼》对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影响,并对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进行了辑佚,比较分析了马端临与杨复之间礼学体例与思想之间的差异,成果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4.朱子学派礼学思想变革研究
有关朱子学派礼学思想的沿革和发展衍化过程的研究成果极其丰富,但是研究朱子学派的学者一般认为朱子后学只是在朱子学术成果范围内打转,难以超越朱子学术成就,而朱子学派礼学思想的变革除了前已揭橥的叶纯芳《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导言》有所涉及外,尚未有专文研究成果,仍属朱子学研究的空白部分,有待深入研究其传承与衍化过程。
5. 《仪礼经传通解》的影响研究
朱子学派是宋学的典型代表,而关于宋学和清代学术之间纠葛,主要分为三大学术观点:一派以胡适、梁启超为代表,此派认为清代学术是宋学的反动;第二派是以钱穆为代表的“每转益进”说;第三派是以余英时为代表的“内在理路”说。在这个问题上,钱穆《近代三百年学术史》《朱子新学案》从不同方面讨论了朱子学派与清代学术的关系,随着朱子经学思想研究的发展,清代学术与以朱子为代表的宋学之间存有继承与发展关系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如陈荣捷《朱熹》的“道统与后继”章通过考察朱子后学的学术成就而描绘了朱子学从宋代到清代的发展过程,初步系统地考察了朱子学术与宋元明清的学术关系。至于朱子学派与清代礼学的关系除前文揭橥的皮锡瑞、黄侃所涉及的成果外,前揭孙致文博士学位论文《朱熹 〈仪礼经传通解〉研究》也初步研究了《仪礼经传通解》朱熹编撰部分对清代学术的影响。由于学术界受清初学者学术观点影响,学术界对元明两代学术发展成果持否定为主的态度,导致了元明两代礼学与朱子礼学之间的关系尚未有专文进行论述,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至于朱子学的海外影响,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朱子理学的海外传播情况,而关注朱子礼学海外传播情况的学者又主要着力于研究《家礼》的海外影响,尚未有深入研究《仪礼经传通解》海外影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