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经传通解》研究(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博士文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述评

朱子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代经学的集大成者。朱子对宋元明清的学术,乃至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的礼学思想是朱子学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仪礼经传通解》是朱子礼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之一。在编撰体例上,《仪礼经传通解》对后代有重大影响,如皮锡瑞所言“近马骕《绎史》载《仪礼》,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吴廷华《仪礼章句》、江永《礼书纲目》、徐乾学《读礼通考》、秦蕙田《五礼通考》,分节皆用朱子之法”皮锡瑞:《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54,(下同)第24~25页。。在礼学思想方面,以融通三礼,化三礼之分类为统一的礼学体系对后代亦有重大的影响,正如黄季刚《礼学略说》所概括:“朱子《仪礼经传通解》欲以通礼之伦类,后之《礼书纲目》、《五礼通考》、《礼经释例》,皆师放而为之;其离析经文,每一节后辄为之标题,后之《仪礼郑注句读》、《仪礼章句》,亦皆师放而为之。”黄侃:《礼学略说》//陈其泰、郭伟川、周少川:《二十世纪中国礼学研究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第18页。而作为朱子正统派传人的黄榦和杨复的礼学思想在宋元明清时期也获得了继承和发展,只是处于朱子学术成就的笼罩之下声名不显而已,但正如叶纯芳针对朱子、黄榦、杨复、马端临礼学传承过程所言:“隐藏已久的一条礼学脉络。”参见《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导言》//《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第40~45页。虽然朱子学派的礼学成就受到学者推崇,但是学术界对朱子学派礼学思想的具体研究情况并不令人满意。

综观宋代以后中国学术史的大变革,明代的王学左派开始批判朱子礼学,而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学者开始借助西方学术思想批评包括朱子学术在内的传统学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则发展为全面否定朱子学派成就,朱子学派的礼学亦成为重点批判的对象。在1949年之前,海外研究朱子的学术著作主要有日本浦川源吾的《朱子の礼学》和后藤俊瑞的《朱子の礼论に关のすゐ一考察》《朱子学研究书目(1990~1991)》,第35页。,而1949年后大陆的礼学研究低潮期持续到“文革”结束。台湾与海外的朱子礼学研究则率先走出低谷,日趋活跃,具有扭转风气之功的学术著作当属钱穆《朱子新学案》钱穆:《朱子新学案》,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第四册,第119~187页。、高明《朱子的礼学》高明:《朱子的礼学》, 《辅仁学志》, 1982(11),第35~49页。和宇野精一《朱子和礼》〔日本〕宇野精一:《宇野精一著作集》,东京明治书院,1987(4),第351~362页。三书。在他们的影响下,大陆学界的朱子学研究重新发展起来。其中,最先发展起来的领域是朱子理学。至20世纪末,朱子学研究处于不断深入拓展的繁荣阶段,成果极为丰富,但是在汗牛充栋的朱子学研究成果中朱子理学占了绝大部分。林庆彰的《朱子学研究书目(1990~1991)》、吴展良的《朱子研究书目新编1900~2002》对20世纪中外朱子学研究著作搜罗甚为完备,而林庆彰《经学研究论著目录》三辑则基本囊括了20世纪的朱子学研究作品,但是林庆彰所收录的经学是广义的经学即涵盖理学的经学。参见林庆彰主编,许维萍、冯晓庭编辑《朱子学研究书目(1900~1991)》,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吴展良:《朱子研究书目新编1900~2002》,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林庆彰主编《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12~1987》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89,林庆彰:《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88~1992》,台北市:汉学研究中心,1995;林庆彰、陈恒嵩:《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93~1997》,台北市:汉学研究中心,2002。朱子经学研究则极为冷清。在这个冷清的领域里,学者又多集中于朱子的易学、诗经学,而朱子礼学研究又以《家礼》的研究及散落于《朱子语类》的礼学语录为研究重点。有关朱子《家礼》研究的综述情况可参见殷慧的博士学位论文《朱子礼学思想研究》,该论文对朱子《家礼》的研究内容如《家礼》的真伪、家礼的流布、家礼内容的解读研究等均有较为完整的学术史概述。与《朱子语类》有关的经学思想研究则有杨燕博士学位论文《〈朱子语类〉经学思想研究》。参见殷慧《朱子礼学思想研究》,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大学,2009年;杨燕:《〈朱子语类〉经学思想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厦门大学,2009年。学术界对《仪礼经传通解》各部分,即《仪礼经传通解》朱子编撰部分、《仪礼经传通解续卷丧礼》《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杨复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的研究成果,兹述如下。

1. 《仪礼经传通解》朱子编撰部分

在近现代学术研究中,较早的研究论文有白寿彝《〈仪礼经传通解〉考证》,白寿彝:《〈仪礼经传通解〉考证》, 《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第七卷第四期,1936年7月。其主要考述该书的编纂体例、经过、参与编修者及刊刻版本。尔后戴君仁著《朱子 〈仪礼经传通解〉与修门人及修书年岁考》《书朱子〈仪礼经传通解〉后》两篇文章,戴君仁:《朱子 〈仪礼经传通解〉与修门人及修书年岁考》, 《文史哲学报》1966年第16期。戴君仁:《书朱子 〈仪礼经传通解〉后》//戴君仁:《梅园论学集》,台北:台湾开明书店,1970年。分别对该书的编纂过程、参编人员的考察及朱子修书旨意的阐发。高晨阳在《孔子文化大典》里也对《仪礼经传通解》进行提要式的介绍。高晨阳:《孔子文化大典·典籍·经部·仪礼经传通解》//孔范今、桑思奋、孔祥林主编《孔子文化大典》,北京:新华书店,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安徽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整理出版了涵盖朱子所有作品的《朱子全书》,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共27册,该书在2002年初版时获得了国家图书提名奖,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两版所收书目一致,册数一样,只是对其中的点校进行了修订而已。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2010年第2版。形成了目前朱子作品最齐全的合集,大大方便了朱子学的研究。其中《仪礼经传通解》由王贻梁点校。(宋)朱熹等撰《仪礼经传通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王贻梁在《点校前言》中对本书的成书过程、版本源流及优劣均作了言简意赅的考述,还撰写了《〈仪礼经传通解〉与朱熹的礼学思想体系》,着重介绍了朱子编辑的理念和编辑的宗旨。王贻梁:《〈仪礼经传通解〉与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朱杰人主编《迈入21世纪的朱子学——纪念朱熹诞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论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另外,李致忠发表了《〈仪礼经传通解〉三十七卷叙录》李致忠:《〈仪礼经传通解〉三十七卷叙录》, 《宋版书叙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第119~125。。在域外汉学方面,日本上山春平撰有《朱子的 〈礼学〉——〈仪礼经传通解〉研究序说》〔日本〕上山春平:《朱子的礼学——〈仪礼经传通解〉研究序说》, 《人文学报》1976年第41期。及《朱子的 〈家礼〉与 〈礼仪经传通解〉》〔日本〕上山春平:《朱子的 〈家礼〉与 〈仪礼经传通解〉》, 《东方学报》1982年第54期。,其对《仪礼经传通解》的编辑体例前后差异做了整理与比较。户川芳郎《〈仪礼经传通解〉“解题”》对《仪礼经传通解》在日本的传布情况与影响进行了说明,户川芳郎:《(和刻本)〈仪礼经传通解〉“解题”》//长泽规矩也、户川芳郎合编《(和刻本)仪礼经传通解》,东京:古典研究会,1980(3),第412页。朴美拉撰有《〈仪礼经传通解〉的体制中出现之朱子礼学思想》对其内在思想进行了初步研究。朴美拉:《〈仪礼经传通解〉的体制中出现之朱子礼学思想》, 《汉城大宗教与文化》1997年第3期。潘斌《朱子 〈仪礼经传通解〉的编纂缘由和学术影响》潘斌:《朱子 〈仪礼经传通解〉的编纂缘由和学术影响》,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考察了朱子编纂《仪礼经传通解》的原因及对《仪礼》经、注、疏作了校勘和训释的价值,并考察了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体例和编纂原则对后代礼书编纂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在学位论文方面,1989年张经科硕士学位论文《〈仪礼经传通解〉之〈家礼〉研究》开始探讨其内容。张经科:《〈仪礼经传通解〉之家礼研究》,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89年。1999年宋在伦的硕士学位论文《〈朱熹礼学思想的形成:〈家礼〉、〈小学〉、〈仪礼经传通解〉的阶段性发展》探讨了朱子礼学思想的形成过程,〔韩〕宋在伦:《朱熹礼学思想的形成:〈家礼〉、〈小学〉、〈仪礼经传通解〉的阶段性发展》,高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韩国:高丽大学文学院,1999。2000年林革华硕士学位论文《〈仪礼经传通解〉“编纂”研究》则从文献学角度研究其编纂成就,2004年孙致文博士学位论文《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研究》则探讨了《仪礼经传通解》的文献学意义、解经意义、现实意义以及在汉宋学术争辩中的学术史价值孙致文:《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研究》, “国立中央”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桃园:台湾“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04年。, 2009年殷慧博士学位论文《朱子礼学思想研究》第四章第二节考述了《仪礼经传通解》的编撰缘起、编撰过程及其在朱熹学术思想中的地位,对孙致文博士论文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参见《朱子礼学思想研究》第四章第二节,第92~137页。

从以上情况可知,有关朱子礼学思想的研究文章日渐增多,对《仪礼经传通解》的研究呈现三方面趋势:一是从《仪礼经传通解》的编撰过程到编纂体例的研究,再到以《仪礼经传通解》为例考察朱子礼学思想;二是从单纯考察《仪礼经传通解》的文献学意义,到在朱子学体系中研究《仪礼经传通解》的价值;三是《仪礼经传通解》的研究范围仍主要局限于朱子所编定的部分,对未定稿《仪礼集传集注》部分的研究仍旧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黄榦礼学思想研究

与朱子礼学成果相比,有关黄榦学术思想的研究成果少得可怜,更遑论其礼学思想了。20世纪黄榦研究仍旧处于一种概述性质的阶段,尚无专文论述,如日本学者本田成之《朱子の门人:黄勉斋,蔡九峰,陈北溪》概述了黄榦的生平,初步研究了黄榦的理学思想。林庆彰《朱子学研究书目1900~1991)》、吴展良《朱子学研究新书目1900~2002》、林庆彰《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12~1987》《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88~1992》及林庆彰、陈恒嵩《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93~1997》,均没有单列黄榦研究情况,可以看到20世纪的黄榦、杨复两位重要的朱子学派成员没有被学术界所关注。谭柏华硕士学位论文《黄榦思想研究》从黄榦的理学思想中的本体论、心性论、认识论、道德论、道统论等方面的成就来论述黄榦在朱子学派中的地位与贡献;朱广龙硕士学位论文《黄榦道统思想研究》则研究黄榦的道统论思想。参见本田成之《朱子の门人:黄勉斋,蔡九峰,陈北溪》, //本田成之:《支那近世哲学史话》,京都:晃文社,1947;谭柏华:《黄干思想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湘潭:湘潭大学,2003年;朱广龙:《黄榦道统思想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10年;林庆彰主编,许维萍、冯晓庭编辑《朱子学研究书目(1900~1991)》,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吴展良:《朱子研究书目新编1900~2002》,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林庆彰主编《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12~1987》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89年,林庆彰主编,汪嘉玲等编辑《经学研究论著目·1988~1992》,台北市:汉学研究中心,1995年;林庆彰、陈恒嵩主编,何淑蘋等编辑《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93~1997》,台北市:汉学研究中心,2002年。但是学者对黄榦《仪礼经传通解续卷丧礼》《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的材料性整理亦处于不断推进中,除前文揭橥的长泽规矩也、户川芳郎编撰的《(和刻本)仪礼经传通解》采用了黄榦撰《仪礼经传通解续卷丧礼》及黄榦撰、杨复编次的《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本及附于书末的户川芳郎《解题》论述了此书在日本的流布与接受情况之外,刘兆佑《仪礼著述考(一)》则对黄榦编撰部分编写了提要,并编录了宋人杨复、张虙、陈振孙,以及清人钱曾、彭元瑞、张金吾的提要与评价。刘兆祐:《仪礼著述考(一)》,台北:“国立”编译馆,鼎文书局总经销,2003年版,第318~324页。当前只有三篇学位论文专文研究黄榦的学术思想,谭柏华:《黄干思想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湘潭:湘潭大学,2003年;钱莹科:《〈仪礼经传通解·丧礼〉整理方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朱广龙:《黄榦道统思想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10年。其中2010年钱莹科硕士学位论文《〈仪礼经传通解·丧礼〉整理方法研究》则借用孙致文《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研究》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黄榦主编的《仪礼经传通解续卷丧礼》部分的编撰方法、编撰思想等内容。

3.杨复礼学思想研究

黄榦的礼学思想研究成果已属凤毛麟角,而有关杨复礼学思想的研究成果则更少。叶纯芳在《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中的“导言”部分辨析了杨复重修的《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与黄榦所撰、杨复编次的《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之间的关系,初步考察了杨复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影响。叶纯芳:《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导言》//(宋)杨复撰《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2010年。刁小龙《杨复 〈仪礼〉学初探——以 〈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章句论为中心》刁小龙:《杨复 〈仪礼〉学初探——以 〈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章句论为中心》,《中国典籍与文化》2014年第1期。初步研究了杨复《续祭礼》,考察杨复礼学对朱子、黄榦礼学的发展,定位朱子礼学思想的一环。此外还有袁晶靖《〈文献通考〉引杨复 〈祭礼〉考》袁晶靖:《〈文献通考〉引杨复 〈祭礼〉考》, 《中华文史论丛》2014年3月。重点研究了杨复《续祭礼》对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影响,并对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进行了辑佚,比较分析了马端临与杨复之间礼学体例与思想之间的差异,成果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4.朱子学派礼学思想变革研究

有关朱子学派礼学思想的沿革和发展衍化过程的研究成果极其丰富,关于朱子学派理学发展变化的论文极多,可以参看林庆彰《朱子学研究书目(1900~1991)》、吴展良《朱子研究书目新编1900~2002》、林庆彰《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12~1987》、林庆彰《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12~1987》、林庆彰《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88~1992》、林庆彰与陈恒嵩《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93~1997》等均没有以杨复的经学思想或者《仪礼经传通解续祭礼》为研究对象的专文。参见林庆彰主编《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12~1987》,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89年;吴展良:《朱子研究书目新编1900~2002》,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林庆彰主编,汪嘉玲等编辑《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88~1992》,台北市:汉学研究中心,1995年;林庆彰,陈恒嵩主编,何淑蘋等编辑《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93~1997》台北市:汉学研究中心,2002年。但是研究朱子学派的学者一般认为朱子后学只是在朱子学术成果范围内打转,难以超越朱子学术成就蒙培元《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论述南宋末年理学的演变时说:“朱熹学派,人数甚多,弟子满天下。其及门弟子著名者有蔡元定、黄榦、辅广、陈埴、蔡沈、李燔、陈淳等人,大都摭拾遗说,对朱熹思想没有多大发展。王夫之说:‘朱子没而嗣其学者无一人,是可为长太息者也!'(《宋论》卷十四)这是很正确的。”王夫之集中于朱子后学对朱子经学发展不多,蒙培元引用其言论证其理学发展不大,虽不是很合适,却代表了当前学术界大多数学者的观点,由此导致了朱子后学的研究仍旧需要着力推进才行。参见蒙培元《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第114页。,而朱子学派礼学思想的变革除了前已揭橥的叶纯芳《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导言》有所涉及外,尚未有专文研究成果,仍属朱子学研究的空白部分,有待深入研究其传承与衍化过程。

5. 《仪礼经传通解》的影响研究

朱子学派是宋学的典型代表,而关于宋学和清代学术之间纠葛,主要分为三大学术观点:一派以胡适、梁启超为代表,此派认为清代学术是宋学的反动;第二派是以钱穆为代表的“每转益进”说;第三派是以余英时为代表的“内在理路”说。关于宋明学术与清代学术之间的关系,可参看丘为君《清代思想史“研究典范”的形成、特质与义涵》(原文载于台湾《清华学报》24卷,1994年12月)以附录形式收录于丘为君《戴震学的形成:知识论述在近代中国的诞生》中,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在这个问题上,钱穆《近代三百年学术史》《朱子新学案》从不同方面讨论了朱子学派与清代学术的关系,钱穆《近代三百年学术史》是从宋代开始起笔,到清代哲学流派的发展,而《朱子新学案》则是对朱子的经学成就进行全面的论述,以朱子的治学成就为典型,证明朱子学术与清代学术之间的关系。参看钱穆《近代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华书局,1986; 《朱子学提纲》,第181~183页。随着朱子经学思想研究的发展,清代学术与以朱子为代表的宋学之间存有继承与发展关系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如陈荣捷《朱熹》的“道统与后继”章通过考察朱子后学的学术成就而描绘了朱子学从宋代到清代的发展过程,初步系统地考察了朱子学术与宋元明清的学术关系。至于朱子学派与清代礼学的关系除前文揭橥的皮锡瑞、黄侃所涉及的成果外,前揭孙致文博士学位论文《朱熹 〈仪礼经传通解〉研究》也初步研究了《仪礼经传通解》朱熹编撰部分对清代学术的影响。《朱熹 〈仪礼经传通解〉研究》第六章第二节《〈通解〉在汉、宋学术争辩中的意义》对《仪礼经传通解》在清代学者中的正反评价及其对清代礼学编撰的影响均作了初步的研究。参见《朱熹 〈仪礼经传通解〉研究》,第206~221页。由于学术界受清初学者学术观点影响,学术界对元明两代学术发展成果持否定为主的态度,导致了元明两代礼学与朱子礼学之间的关系尚未有专文进行论述,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至于朱子学的海外影响,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朱子理学的海外传播情况,而关注朱子礼学海外传播情况的学者又主要着力于研究《家礼》的海外影响,蔡茂松的《韩国近世思想文化史》综述从李朝开始朝鲜半岛的思想文化史,其中的礼仪文化均是以朱子《家礼》在朝鲜半岛的接受、传播与发展为主轴。〔韩〕梁成武《当代韩国朱子学研究活动未来课题》回顾了韩国20世纪的朱子学研究,基本都是以朱子学中的理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的朱子礼学研究也与朱子礼学在朝鲜半岛流布情况相同,即以朱子《家礼》为主要研究对象。郑樑生《朱子学之东传日本与其发展》介绍朱子学在日本的传播过程,至于日本学者对朱子学的理解则是以第五章《禅僧对朱子学的理解》来概述日本学者对朱子学的认识、朱子注《五经》《大学》《中庸》。而陈弘昌《朱子学对日本的影响》通过概述日本学者对朱子学的发展过程达到概述整个全貌,其主轴是以朱子理学与四书学,礼学则是《家礼》,此外,溝口雄三《中国的思想:宋学的兴起》也对朱子学在日本的传播、发展、衍化等均有较为详细考述,但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仍旧是朱子的理学部分,礼学部分也是以《家礼》为主要研究对象。至于朱子学在越南、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传播则仍主要是以概述为主,尚未深入,具体可参看高令印《朱子学在新加坡和泰国的传播和影响》、张品端《朱子学在越南》、杨焕英《朱子学在朝、日、越及西方的传播与影响》(上、下)等,其他内容可以参看吴展良《朱子研究书目新编1900~2002》,其对朱子学在1900~2012年的研究成果的收集完整度比林庆彰《朱子学研究书目1900~1991》高许多。参见蔡茂松《韩国近世思想文化史》,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韩〕梁成武:《当代韩国朱子学 研究活动 未来课题》, //艮斋学会:《艮斋学论丛》,韩国:艮斋学会,第5辑,2006年;陈弘昌:《朱子学对日本的影响》,新北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1;郑樑生:《朱子学之东传日本与其发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高令印《朱子学在新加坡和泰国的传播和影响》//邹永贤编《朱子学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张品端:《朱子学在越南》, 《文史知识》1997年第4期;杨焕英:《朱子学在朝、日、越及西方的传播与影响》(上、下), 《江西教育学院院刊》1987年第1期、1988年第1期。吴展良:《朱子研究书目新编1900~2002》,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尚未有深入研究《仪礼经传通解》海外影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