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党的十七大特别是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目前来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研究成果主要以报刊文章为主。依据中国知网(CNKI)作为基本数据来源,笔者检索了2007年以来的研究文献,在“篇名”中同时含有“马克思主义”和“时代化”两个关键词的期刊文章共有571篇,报纸文章共有63篇。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博士学位论文有1篇,即马晨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时代化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仅有5篇。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专题著作同样甚少,笔者所见的只有2部:章传家主编的《谱写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新篇章》(解放军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丁晓强、杨云珍主编的《科学发展与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问题》(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因此,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研究亟待加强。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含义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几乎每一篇文章都会涉及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含义的解读,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对其精神实质进行探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表述。但从总体上看,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概念的理解,人们的认识大同小异,在核心观点上是一致的,只在理解角度与语言表述上略有差异。
首先,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国内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内涵的界定,有三种不同的视角。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所进行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概念的内涵。
第一种视角,侧重于从顺应时代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界定,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刘昀献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同时代特征、时代主题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徐光春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揭示时代主题,形成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代要求相一致、富有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牛先锋、张富文等许多同志都持有类似观点。
第二种视角,侧重于从马克思主义适应时代需要和解决时代课题的角度来界定,落脚点是引领和推动时代发展。徐崇温教授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要把握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精神,吸收新的时代内容,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引领时代前进潮流,拓宽视野、丰富内涵,正确回答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提出的新的重大问题。”刘新如也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特征、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引领时代潮流。”何毅亭等人也持类似观点。
第三种视角,则是从解决时代课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角度来界定,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王振民指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大势,使党的理论与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适应时代要求、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刘先春等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对变化了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作出科学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回应时代发展的难题,升华时代精神,创新发展理论。”
其次,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内容。秋石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指出:“时代化既包括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化,也包括语言和话语体系的时代化。”赵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及其关系》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内容的时代化,二是形式的时代化,三是语言的时代化。田文富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的维度》中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内容是内容时代化、形式时代化和话语体系时代化。应该说,国内学术界多数人都认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包括内容的时代化和形式的时代化两个最基本的方面。至于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有的表述为“语言的时代化”,有的则称为“话语体系的时代化”,笔者认为在本质上并无区别。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要内容由上述三个方面组成,这一观点逐渐成为共识。
此外,也有一些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内容做出新的概括。董德兵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的时代化,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时代化,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时代化。董根洪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包括两个基本层面:一是时代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化,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化。袁银传从马克思主义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个角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要站在当代人类实践发展的最前沿,与实践俱进;二是马克思主义要站在当代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与科技俱进;三是马克思主义要站在当代人类哲学文化发展的最前沿,与哲学文化的发展俱进。马军党则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与特征包括三个层面: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化、时代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化。应该说,这些观点有助于拓展人们的视野,是富有启发意义的。
最后,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精神实质。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质所在。邹谨等在《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几点思考》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实质上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问题。”王娟娟等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论要》中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本质上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刘新如则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要义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赵兰香则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精神实质。”也有的学者提出了新的思考,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发展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质,反映时代潮流、解决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要内容,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然结果。
2.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的关系研究
研究和阐述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关系,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此有着较充分的讨论,也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学术界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但如何诠释这三者的内在关系以及逻辑结构,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且存在比较大的意见分歧。
首先,关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有机统一问题。马克思主义“三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对此人们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学术界从多个层面对三者的有机统一性做了深入分析和研究。陈德祥指出,时间、空间、主体三者在实践中的有机统一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统一性。王中平认为,马克思主义“三化”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都以具体运用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为现实任务,都以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为理论目标,并且都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之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甘文华等认为,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那一天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就开始了,并随着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化而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三化”是同一个历史过程。李美玲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中国共产党依据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周国琴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总结,也是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前提。可以说,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已经比较清楚。
其次,关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内在关系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理解,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代表性观点有:《求是》2009年12月发表署名“秋石”的文章提出,中国化是核心,是统领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总原则、总要求;时代化是关键,是展现中国化和大众化科学性与先进性的重要标识;大众化是基础,是拓展中国化和时代化深度和广度的重要途径。牛先锋教授认为,中国化是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核心,时代化是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基础,大众化是时代化和中国化的落脚点。尹从国教授认为,中国化是时代化、大众化的鲜明主题,时代化是中国化、大众化的关键和保障,大众化是中国化、时代化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根本途径。刘昀献教授认为,中国化是前提,它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时代化是灵魂,它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随着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历程;大众化是目的,它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武装群众、改造世界、改变人民命运的程度。田旭明等则提出,中国化是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前提,时代化是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纽带,大众化是中国化和时代化的目的。此外,还有其他多种不同的观点和表述。应该说,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最后,关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逻辑关系问题,学术界也存在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三者构成并列关系。杨永志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虽有密切联系,但也有明显区别,二者之间不是包含关系,而是并列关系。第二种意见则主张三者的关系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有主次之分的。郭建宁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是三分天下,三足鼎立,而是主次分明的。中国化是主题,时代化和大众化是服务于中国化的。陈曙光也认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但三者的地位不是平行的、并列的,而是有主有次、主次分明的。还有人提出了第三种意见,认为马克思主义“三化”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转变为实践的三个基本条件,三者呈现出并列、递进和互通的逻辑关系,并内在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三化”作为一个整体,其中的三者究竟是主次关系,还是并列关系?这是需要继续加以探讨的问题。
3.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研究
首先,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立论基础问题。学术界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必然要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原因。”有的学者还从哲学基础的角度做了进一步论证。齐卫平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依据。吴晓云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要求和实践观点的具体体现,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性决定的。刘光明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开放性、批判性、进步性这些理论特质决定的。
此外,不少学者还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立论依据问题。陈曙光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不断解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推进自身发展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线索。徐崇温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指出,凡是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本国实际、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的时候和地方,社会主义事业就兴旺发达;反之,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遇困难和挫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经验总结。齐卫平、张悦则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角度指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传统和宝贵经验。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命题,是总结历史经验的认识成果,是历史发展带给人们的重要启示。
其次,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实必然性问题。对于为什么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问题,国内学术界有着比较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讨论,从多个角度提供了对其必要性依据的论证。综合学术界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实必然性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方面。第一,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第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才能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强大思想保障。第三,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才能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总之,学术界普遍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当前,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十分必要的和紧迫的课题。
最后,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可能性前提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何以可能的问题,学者们从理论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等方面做了探讨。牛先锋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问题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马克思主义具有对未来的预测性,它所追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指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它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人们观察和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科学方法论。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有理论可能性。韩喜平等则从现实条件上研究了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可能性问题,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条件,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和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大众话语系统的组成部分提供了浓厚的文化背景。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实可能条件。杨文圣则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可行性问题,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是时代化的理论根基,科学性是其根本前提,创新性是其力量之源,实效性是其内在动力。
4.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总结的研究
首先,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历程。柳丽、宋克俭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是一个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过程,是逐步地、分阶段地向前推进的。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时期是其萌芽阶段,列宁时期是其发展阶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国家领导人时期是其丰富和完善阶段。薛金慧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依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划分为两个阶段,并认为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王海滨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历程,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初步尝试阶段(1949~1966年)、遭遇挫折和艰难前行阶段(1966~1978年)、在反思和探索中前进阶段(1978~2009年)、全面推进阶段(2009年至今)。但是,也有人认为,考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只能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开始,认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启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自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全面推进。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整体上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发展历程,时代化的发展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而有所涉及。总的来看,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历程的成果并不多见。
其次,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梳理总结,这是学术界关注相对较多的问题。张凤华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角,把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践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基本经验:一是科学把握时代主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二是紧密结合社会实际,为马克思主义增添时代内容;三是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实践经验,创新马克思主义;四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时代变迁,引领时代发展。吴怀友则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的角度把这些经验概括为三个方面:时代要求和实践基础的深刻变化是时代化的内在动力,与时代特征和实践相结合是时代化的本质要求,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时代化的必然结论。此外,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经验,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罗庆宏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那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判断时代特征,着力回答时代课题,尊重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刘海龙指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来就一直实践着它的时代化,其基本经验有:解放思想是时代化的前提,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时代化的关键,立足实践是时代化的根本,自觉创新是时代化的动力。马毓新则从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起点、基本前提、内在要求、必然视角、重要方法等方面对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经验做了全新的概括。这些研究对于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过程与内在要求,具有启发意义。
最后,关于党的领袖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思想和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贡献,这个方面的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陈洪玲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探索,认为陈独秀、李大钊等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邹谨等分别对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的贡献进行研究,从揭示时代化的必然性、科学判断时代特征、提出时代化观点、指明时代化路径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党的领导人所做出的贡献。赵刚着重分析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核心对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论的贡献,认为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论的开拓者,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人创新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论的倡导者,江泽民是中国共产党人成熟运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论的表现者。他们都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一些学者在把马克思主义“三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领导人的贡献时,涉及了时代化的问题。相对而言,人们更多地关注了党的领导人对时代化的实际贡献,而对于领导人的时代化思想关注较少,这个方面的专题研究成果极少。总的来看,学术界关于党的领袖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与贡献问题上的研究,虽然独立成果不多,但关注度在提升,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历程的全貌。
5.关于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研究
关于这一方面目前也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而且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下面就学术界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择要做一介绍。
首先,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路径。章传家主编的《谱写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新篇章》从追踪科技飞跃、把握历史走势、解答时代课题、不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开放、吸纳世界文明、创新表达方式七个方面,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途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该成果是当前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中不多见的力作之一。房广顺、刘朝锋的论文《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路径》则从理论路径、实践路径、主体路径等方面探索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路径选择,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应该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着眼于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历史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他路径。刘艳提出,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路径,不断强化时代意识、积极解答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核心路径,内容时代化、形式时代化和话语体系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路径。张建提出了“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路径”的观点,齐久恒则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路径归结为“四个坚持”。这些观点都是富有新意的。此外,还有数量较多的文章也谈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路径或途径,但总体上都是从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要求角度来讲的,真正就时代化的路径做学理性分析的成果不多。
其次,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原则。一些学者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做了宏观思考,阐述了其基本原理或基本要求。韩喜平、王为全认为,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知行并重、整体推进,返本开新、海纳百川等基本原则。李媛则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坚持批判性与建构性、终极性与阶段性、超越性与底线性、普适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四大原则。田文富则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原则有五项:坚持普适性与民族性,坚持阶级性与大众性,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对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基本原则进行深入讨论,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过程。
最后,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机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机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郭跃军提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机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发展机制包括创新机制、认识机制和实践机制等。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机制问题关注不多,因此,提出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是有启发意义的。
综合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在马克思主义“三化”中,关于“时代化”的研究属于明显薄弱环节,研究成果相对偏少。从中国知网检索2007年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有关“中国化”的研究成果最多,研究最为深入;有关“大众化”的研究成果次之,研究也较为深入;有关“时代化”的研究成果无论是报刊文章还是学位论文,数量都是最少的(具体统计数据见表0-1)。同时,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都有不少学术著作问世,但目前尚未见到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学术专著。现有研究成果的相对薄弱状况也决定了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表0-1 2007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成果统计表
第二,独立研究相当缺乏。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独立研究较少,更多的是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寓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研究之中,或者是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相结合进行研究。上文提到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很多研究成果,都是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做整体研究时,关联阐述了“时代化”的相关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是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方面来论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缺乏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宏观世界视角。
第三,研究的深度有待提升。现有的研究虽然涉及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基本依据、相互关系、路径选择、历史经验、基本规律等多个方面,但不少研究结果在理论认识或者观点阐释方面依然众说纷纭,并没有取得共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例如,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科学内涵的界定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更精确的含义还有待进一步商榷和厘定;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经验,仍需提炼、总结、概括;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路径,学者们往往各提主张,缺乏可以对话的统一的研究范式等。从总体上来说,当前的研究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对马克思主义“三化”做整体研究的较多,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做独立研究的较少;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概念和意义的研究较多,对实现时代化的过程和机制的研究较少;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一般要求和表层联系的研究较多,对其理论轨迹、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研究较少;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宣传阐释性的成果较多,对其做深入系统的学理性分析的成果较少。
第四,研究的广度有待拓展。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诸多领域的宏大课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目前的研究领域相对狭窄,亟须进一步拓宽。例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永续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关于这一历史过程的阶段划分、构成要素、基本环节、实现机制等问题,学术界目前都关注较少,成果不多,将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更是缺乏。此外,研究视角也有待进一步拓展。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方面,缺乏对其世界意义的探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要求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更要研究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践成果和理论动向,把中国经验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经验相结合,用不断发展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目前只关注其中国意义,忽视其世界意义的研究视角,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本质要求还不相适应。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相对偏少,但是关注度不断提升,成果在不断丰富之中。现有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而研究的不足之处则使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研究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加强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以英、美、德、法等国学者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依然是国外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力。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打着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号,主张由每一代“重新发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出现了法兰克福学派、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等众多不同的思想流派,以及卢卡奇、霍尔海默、阿尔都塞、佩珀等代表性人物。他们立足于时代变化,主张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来解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虽然没有使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概念,但这种批判精神,毫无疑问蕴涵着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因素。正如英国学者戴维·麦克莱伦所指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是时代的产物,他们往往按照自己时代占支配地位的思想范式来解释马克思主义。
从理论研究的内容看,国外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时代问题的研究。关于如何正确认识时代、如何应对时代的挑战、如何把握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等,国外学者做了很多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代表性成果有:凯尔纳的《后现代理论》(2006年)、里茨尔的《虚无的全球化》(2006年)、卡斯特尔的《网络社会》(2006年)、哈贝马斯的《全球化与政治》(2003年)等。这些著作对当今时代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二是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现实的研究。国外学术界主要关注了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问题、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生态危机问题、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问题等几个主要方面。主要成果有:豪格的《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阐释》(2008年)、塞耶斯的《马克思主义与人性》(2008年)、洛克曼的《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2008年)、阿伦特的《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2007年)、麦克莱伦的《全球化与21世纪的马克思》(2005年)等。这些论著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现实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拓展对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的视野。
总的来看,国外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研究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体现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和现实问题的关注,许多研究成果富有借鉴意义。但是,由于它们脱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因而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正确方向,走上了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我们要在正确认识国外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的非科学本质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和借鉴其合理思想成果,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