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新思维:中国特色的服务研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编者的话

岭南大学(以下简称岭大)作为一所“博雅教育”的学府,以“作育英才,服务社会”为校训,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希望学生在大学学习的同时,亦能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让自己成为一个既“博”又“雅”的学生。2004年岭大在岭南基金会的支持下资助20名老师及学生出席由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Service-Learning and Leadership(IPSL)于泰国举办的服务研习(Service-Learning)会议,让岭大的师生们有机会探讨服务研习的定义、推行方案及如何将服务研习融入课程当中。同年,岭大得到群芳慈善基金会的资助,首次推行以长者为本的服务研习课程。由于得到社区的正面回应,岭大于2006年获得梁启雄先生的500万港元捐款,正式成立全港第一个服务研习处。

服务研习的概念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1862年《莫里尔法案》(Morrill Act)的签订。《莫里尔法案》的签订促成了首所农业和机械技艺经验(real life)与传统科学、典籍教育并重的学院赠地大学(Land Grant Institution, LGI)的成立。LGI的成立,标志着“服务研习”这种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崭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得以确立。其后,随着中产阶级“服务贫困人士,创建大同”意识形态的兴起,加之社会工作培训模式的配合,实践学习渐渐得到接纳,成为今天服务研习的雏形。

虽然服务研习的理念来自西方,但亚洲地区以儒家学说为社区教育的理念,亦可成为服务研习在亚洲发展的哲学理论基础。正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儒家思想主张学习为人,学习就是为了服务社会和人民。学习是达致服务大众的途径,而服务亦要从个人做起,达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与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息息相关,如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的“知行并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以及“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都是中国传统的学习美德。正因为中西文化及制度不同,让我们有机会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研习。西方的服务研习理念与中国儒家学说的结合,定能将服务研习的理论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2004~2014年,短短的10年间,以服务研习为教与学的方法在整个亚太地区被推广及应用。随着服务研习在各地的普及,服务研习计划也同时走向国际化。现时,岭大服务研习计划已被推广至澳大利亚、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每两年,岭大更会联合不同的院校举行“亚太地区服务研习会议”,来自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加拿大、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缅甸、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地的服务研习学者聚首一堂,共同研讨服务研习计划的推广及合作。

《高等教育新思维:中国特色的服务研习》一书将提供中国高等教育界服务研习的理论及个案分析,让更多有兴趣引进服务研习作为教与学方法的老师明白及了解如何使社区和高校联系,并互相配合,建构一个更和谐的社会。

本书亦会被翻译成英语以让其他国家的学者了解服务研习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希望他们了解到这一教与学的方法在不同文化及教育体系中的影响及发展形态,期望国与国在教学上能互相支持,为年轻人提供一个社会学习的平台,让他们更为了解社会的需要,并发挥自己的学术专长,建构一个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