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引言
平凉位于甘肃省东部,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交汇处,横跨关山(陇山)东西两翼,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西安、兰州、银川地理大三角的中心和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也曾是古丝绸之路的东部要塞、拱卫中原的军事重镇和商贾云集的“旱码头”。2002年撤地设市,辖崆峒和泾川、崇信、灵台、华亭、庄浪、静宁1区6县,102个乡镇,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233.9万,有汉、回、蒙古、满等18个民族。
平凉属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关山(六盘山南端)为主体的高山和以黄土为主体的高原构成了全市的基本地貌。由于泾河水系和渭河水系的长期切割及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沟、梁、峁、壑等多种地貌奇观。市境中部(包括崆峒区西南部及华亭县全境)是以纵穿南北的关山及其支脉为主的高山峡谷地带,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形成了崆峒山、太统山、云崖寺、莲花台等著名自然景观,也是发展畜牧业的绝佳境地。关山以西、渭河支流葫芦河和庄浪河流域的静宁、庄浪两县,以关山余脉形成的山梁、丘陵和沟壑为多,是林果、小杂粮的适生区。关山以东的崆峒区大部及崇信、泾川、灵台县广大地域,则为被泾河及其支流汭河、黑河、达溪河、红河等切割成的条块状高原和宽阔的河谷川台地为主,是甘肃省重要的产粮区之一。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惠泽了平凉,使之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祥地之一。周祖公刘时期,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自古迄今,素以“陇东粮仓”之称享誉天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市多个县区先后获得国务院、农业部“粮食生产先进地区(县)”荣誉称号,泾川县被命名为“全国绿化先进县”,庄浪县被命名为全国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平凉还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
畜牧业是平凉的传统优势产业,新石器时期,平凉就出现了原始畜牧业。西周时,牛已被作为耕畜使用。秦代,乌氏(今平凉)还出了个历史记载中最早,也是唯一的畜牧家——倮(蠃),其所牧牛马之多要以山谷来计数。西汉至明,平凉是大规模养马的官办马场,并设有“监”“苑”“牧”“寺”等各级管理机构。现今,以“平凉红牛”为著名品牌的“关山肉牛基地”,为全国肉牛优势发展区、甘肃省列重点建设项目,已形成了养殖、加工、营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
平凉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已发现的12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1000余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肇启了平凉古文明的曙光。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平凉大地留下了秦始皇、汉武帝巡疆固土,前秦苻坚平定前凉,李世民讨灭薛举,成吉思汗驻跸陇山,左宗棠运筹帷幄、远定新疆及林则徐、谭嗣同、冯玉祥等爱国人士的历史足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平凉还孕育了针灸鼻祖皇甫谧、唐朝宰相牛僧孺、抗金名将吴氏兄弟、明代才子赵时春等众多文韬武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
平凉还是一块播撒红色火种的土地。1927年,这里就成立了甘肃最早的中共三大特支之一——中共平凉特别支部。土地革命时期,刘志丹、谢子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搞过多次兵运斗争。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和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长征时,转战平凉数县区。罗炳辉、宋任穷率领的追击军和刘伯承、张浩、宋任穷率领的援西军等,都在这里进行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先辈们用血与火铸就的革命精神,是平凉人民最宝贵的财富。新中国成立后,平凉人民继承和发扬了光荣的革命传统,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平凉山川形胜,甲于关塞,拥有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的崆峒山及AA级至AAAA级旅游景区云崖寺、龙泉寺、莲花台、回山、太统山、柳湖等人文景观100多处,已成为甘肃东部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胜地。
平凉文化遗产富集,现有各个历史时期的馆藏文物4万余件。崆峒山被公认为道教之源,又是以大云寺—王母宫、南石窟寺和百里石窟长廊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圣地之一。华亭曲子戏、庄浪社火—高抬、泾川西王母信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项目,平凉纸织画、马尾荷包、崆峒笑谈、春官说诗、灵台木偶戏、平凉剪纸、安口陶瓷等21项被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另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2个。
平凉交通、通信方便快捷。随着华亭煤田、灵台煤田、红河油田的开发,平凉、崇信、华亭电厂及一大批煤电化企业的建成投产,各种农业新技术的普遍推广,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利用,西(安)平(凉)、天(水)平(凉)铁路及平凉飞机场的陆续开建,平凉正向着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全国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陕甘宁三省(区)交通枢纽及物流中心的宏伟目标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