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结构与内容
一 年份分布
对225篇期刊学术论文的分析,能比较清晰地反映1982~2011年学者对包括拐卖拐骗人口在内的买卖人口尤其是妇女儿童社会现象的关注状况及变化。
就总体而言,1982~2011年的30年间,学者共发表有关期刊学术论文225篇,年均7.5篇;最高数为2010年,为21篇;最低数为1982年、1988年和1997年,均为1篇。每一年的发表数见表2-2,分布变化如图2-1所示。
表2-2 1982~2011年相关论文数分布情况
注:检索共得228篇篇名。其中一篇为一稿两投,一篇为一稿三投,实为225篇。
图2-1 1982~2011年相关论文数量变化情况
从表2-2和图2-1可见,首先,与1982年相比,2011年的篇数有极大增加:从篇数看,从只有1篇增加到17篇;从增加比例看,增加了16倍。联系到24篇相关的硕士论文中,有9篇为2011年完成,占总数的1/3强;2篇为2010年完成,3篇为2009年完成,2009~2011年三年共计14篇,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表明有关人口买卖问题,尤其是拐卖拐骗妇女儿童问题,在近年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
其次,1980年代,篇数最少为1篇,最多为6篇,总计23篇,年均2.9篇,这意味着学者的关注度较低,且多为临时和偶发;1990年代,篇数最少为1篇,最多为15篇,总计77篇,年均7.7篇,这意味着学者的关注度有较大上升,但仍具有一定的临时和偶发性;2000年代,篇数最少为3篇,最多为20篇,总计87篇,年均8.7篇;而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21篇和17篇。这表明2000年以后,学者对买卖人口问题尤其是拐卖拐骗妇女儿童问题的关注度进一步增强,更倾向于具有某种常态性的研究,而不是临时性的、偶发性的关注。
最后,在这30年中,达到和超过10篇的年份为1990年、1991年、1992年、1994年、2000年、2001年、2010年、2011年这八年。与这些年份及其前后年份国家开展的大规模打拐、反拐行动相联系,可以说是国家打拐、反拐行动在学术领域中的折射。从某一方面来说,在中国,至今为止的国家打拐、反拐行动仍具有一定的“运动性”特质,由此不能不说,学者对有关买卖人口尤其是拐卖拐骗妇女儿童现象的研究带有一定的“运动”特征。
二 内容分布
225篇期刊学术论文共涉及七个学科,按学科分类,各项的分布如表2-3和图2-2所示。
表2-3 1982~2011年相关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
图2-2 1982~2011年相关论文学科分布
从学科的分布看,表2-3显示,225篇期刊学术论文共涉及法学、社会学、犯罪学、历史学、心理学、文学、经济学七大学科,以法学所占比例最高,社会学居第二,犯罪学居第三,历史学居第四,心理学、文学、经济学所占比例均很低。这表明,30余年来,法学、社会学、犯罪学、历史学、心理学、文学、经济学构成有关买卖人口尤其是拐卖拐骗妇女儿童研究的七大学科视角,而其中,又以法学、社会学、犯罪学、历史学构成相关研究的四大基本学科视角。
图2-2显示,在七大学科所占比例中,法学遥遥领先,占44.0%。联系到24篇硕士学位论文中,有关法学研究的高达18篇,占3/4;8部学术/研究类著作中,4部为相关法律研究、司法解释和案例评析,可见,法学研究是30余年来中国有关买卖人口尤其是拐卖拐骗妇女儿童研究最主要和重要的面向。而与社会学占29.8%,法学和社会学两者相加占总数的73.8%相联系,表明30余年来,有关买卖人口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法学/法律研究和社会问题研究;或反过来说,30余年来有关买卖人口的研究更多地被认为是法学领域和社会学领域的重要选题,其他学科的关注较少乃至尚无进入。比如,相关的心理学研究仅3篇,儿童权利方面的研究尚无。
而从具体的内容分布看,检索资料显示,期刊学术论文涉及“现状综合分析”“法律政策研究”“执法研究”“流出地研究”“流经地研究”“流入地研究”“跨国/境拐卖拐骗研究”“国外现状研究”“历史研究”九个方面。其中,“现状综合分析”“法律政策研究”“执法研究”三者占绝大多数。可见,这三者是30余年来中国有关买卖人口尤其是拐卖拐骗妇女儿童研究的核心内容。而“流经地研究”“跨国/境拐卖拐骗研究”“国外现状研究”所占比例之低反映了中国有关买卖人口研究中存在不足与短缺:如果说,跨国/境拐卖拐骗人口是近几年来日益显现的新问题,且相对于国内地区间拐卖拐骗人口而言,数量毕竟较少,由此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难免不会太高,那么,对拐卖拐骗人口流经地研究的短缺明晰地反映了研究者的视野不够全面;对国外相关问题研究的短缺,无疑反映了中国有关打拐/反拐研究对国际拐卖拐骗人口态势及动向把握的不足,以及对国/境外打拐/反拐经验了解和研究的缺乏。而这无疑会对中国打拐/反拐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三 不同年份的学科关注
对年份和学科的交互比较,能反映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在不同年份的关注状况、学科关注的分布以及变化。从比较的可行性出发,以下对225篇期刊学术论文进行双变量的比较分析,具体如表2-4所示。
表2-4 1982~2011年相关论文年份与学科交互比较情况
表2-4显示,从年份与学科的交互分析看,首先,七大学科相比较,在30年间,法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常态性研究,犯罪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多发性的研究,而心理学、文学、经济学的研究更多地表现出较大的偶然性。
其次,就篇数的学科分布广泛度而言,2011年、2010年、1991年为最高:分别为17篇、21篇、13篇论文,均涉及五大学科;1999年、1997年、1989年、1988年、1985年、1982年为最低:分别为1~4篇论文,均只涉及一个学科。即,相比较而言,研究者的学科视野在2011年、2010年、1991年最为广阔,在1999年、1997年、1989年、1988年、1985年、1982年较为狭窄。进一步看,1982~2011年,研究涉及的学科呈逐步扩展态势:从最早的一个学科扩大到五个学科。这表明,在30余年间,研究者有关买卖人口尤其是拐卖拐骗妇女儿童研究的学科视野不断开拓。
进一步从具体研究内容看,无论哪一年份,研究者均更多地关注对案件和现象的研究,即更多地视包括拐卖拐骗妇女儿童在内的人口买卖为一种行为和现象,有关行为者——人群的专门研究较少。虽然包括拐卖拐骗妇女儿童在内的人口买卖确实是一种具有某种总体特征的行为和现象,需要对其进行行为研究和现象研究,但其作为人的一种行为、人的一种现象,不同的人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形成了不同的群体,因此,对行为者进行专门的人群分析也应该是不可或缺的。但从已有的内容看,对人口拐卖拐骗行为主体(如拐卖拐骗者、转卖者、收买者)和拐卖拐骗行为客体(如被拐卖拐骗者、被拐卖拐骗者家庭/父母)的分群体专题研究成果较少。这提示我们,有关包括拐卖拐骗妇女儿童在内的人口买卖的研究有待更为全面化、深化和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