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礼与水
诞生礼是中国传统礼俗之一,多在小孩出生三天后举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诞生礼形式多有不同,但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项就是洗礼。这体现了水对人之初的重要意义。
●汉族的诞生礼与水
汉族的新生儿诞生礼仪与水有着不解情缘,这在福建莆田和广东潮州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在福建莆田一带,人们对诞生礼极为重视,诞生礼仪式非常隆重,从婴儿降生后开始,仪式要持续整整一年。婴儿降生后第14天,举行“十四朝”仪式,娘舅家要置办“十全果”为新生儿祝福。在婴儿出生满30天后,举行“满月”仪式,俗称“出月”,此时要“洗儿”,即为婴儿洗浴(按照莆田地区的传统,新生儿要等到出月才能沐浴)。沐浴时,先举行仪式备礼谢神告祖,然后用端午节留下的菖蒲、牡荆等干草作为“午时草”烧汤,澡盆中还要放上涂红了的铜钱,请被认为是“命好、命硬”的老年妇女在厅堂上为婴儿洗澡。
潮州人的人生第一次与外界事物接触就从水开始。按潮州的风俗惯例,在婴儿诞生后的第三天,要用一盆温水给婴儿洗人生的第一次澡。洗澡水是有讲究的,要用柚叶、艾叶和老姜等煮成的汤。给婴儿洗澡时要先把双手在洗澡水中蘸湿,然后在婴儿的胸脯和后背轻轻拍几下,边拍边说:“搭心肝,正平安;搭胶迹,勿贴歇。”同时,还要在浴盆里放入一块大石头或秤砣,俗称给孩子“做胆”。潮州人认为这样做会让孩子长大后有胆量,不易受惊吓。这一诞生礼仪俗称“洗三朝”。仪式完毕,产妇家还要请家中长辈和接生婆来喝喜酒,俗称“三朝酒”。
在婴儿诞生的第三天,潮州人用一盆温水给其洗澡:在浴盆里还会放入一块大石头或秤砣,俗称给孩子「做胆」
●少数民族的诞生礼与水
我国少数民族同胞的新生儿诞生礼仪之与水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回族同胞的生活习俗中,孩子出生的第三天,要举行“三洗”礼(也叫“洗三”),用热水洗掉孩子身上的污垢。在“三洗”当天,主人用羊肉臊子面款待前来祝福新生儿平安健康、长命百岁的亲戚、朋友和乡亲。乡亲、朋友们在这天,向产妇赠送长面、油香、锅块、鸡蛋、肉等营养品。如果产妇在坐月子期间缺奶,其家人便拿着小碗去各家收吃“七家面”,这被回族同胞称为“修渠引水”。
傣族人的新生儿一旦出生,呱呱坠地,接生婆和家人要立即用温水给婴儿洗澡,一方面洗去新生儿身上的污垢,另一方面也有祈求各方神灵保佑孩子清洁平安的寓意。如果产妇缺少奶水,家人会寻找一棵长不大的小树(傣族人称之为“帕宾”),剥其树皮、摘其树叶,用树皮、树叶和泡米水煮成药水,让产妇喝下,傣族人认为这种药水能够催奶。
彝族同胞对水也有着解不开的情缘。婴儿出生以后要经过多个礼仪,其中的出门见天礼与水关系密切。这项仪式就是第一次将婴儿在太阳初升时抱出门,拜见天地。出门见天礼一般是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至一个月内举行,一般包括剪头礼、净身礼和命名礼三个环节,其中以净身礼与水最为密切。
彝族人举行出门见天礼这天,还要以「婴儿手沾圣水」,以迎接这值新成员来到家庭并有后代像水一样流长不断之意
净身礼即为孩子洗澡,所用之水十分讲究,必须是婴儿的父亲用坛子从特定的井中或从流淌着的大河中取回的水,彝语称之为“知依”(意思是“净水”)。在取水回途中,忌讳将水倒洒出来,彝族人认为孩子使用这种水会出现呕吐等不适,亲人们用“知依”擦洗婴儿的颈部、腑下、胯部等处,即表示已净身。过去的传统观念认为,月子里,由于产妇和婴儿秽气重,用水为婴儿净身,目的在于驱邪避灾。
在举行出门见天礼仪式这天,一般还举行一项接纳婴儿为家庭新成员的迎接仪式,彝语称“阿依诺依若”,意思是“婴儿手沾圣水”。这种迎接仪式也有另择吉日举行的。仪式由被称为“毕摩”的祭师主持,他手端一碗水,口里诵着《招魂经》,在声声呼唤婴儿名字声中,婴儿由其母亲抱着,扶起小手,按男左女右的规矩,沾一下毕摩手中木碗内的清凉水即圣水,婴儿沾了仪式中的圣水后,就是该家庭的一位正式成员了,既得到社会群体的承认,又受到家庭、家族成员及祖先们的护佑,同时也有繁荣家族的义务。手沾圣水,不仅意味着期盼孩子茁壮成长,而且也表示祈盼其后代也要像水一样流长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