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化心态建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总序

朱哲朱哲(1965年~),湖北蕲春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

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如马克思主义理论那样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前途和命运。事实上,《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的世界历史,就是一幅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创新和全球性实践而展开的,各种力量相互交锋较量、相互交流交融的壮丽画卷。

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分析和科学总结,对资本主义的前世今生进行了细致完整的立体剖解和全景展示,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前途和人类社会的理想蓝图进行了逻辑严谨的大胆预言和宏伟擘画。

在实践上,马克思主义不但引领了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还与全球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反殖民主义运动相结合,进而深刻影响了20世纪人类历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实践。这一实践过程,既全面影响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方向和运作模式,又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前景指明了方向。

世界历史已经反复表明:一个国家的兴衰隆替总是与这个国家的理论自信程度和理论扎根实践的深度密不可分的。20世纪晚期,“西风压倒东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逢苏东剧变,民主化浪潮再度兴起,美国式自由民主话语一时风靡全球。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受尽嘲弄和质疑,历史似乎真的已经终结,马克思主义似乎真的在思想的竞技场上彻底落败。

然而,“天行有常”,历史的发展自有其不可移易的运动轨迹。

随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急剧衰落,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中国则在危机中一枝独秀并快速崛起。一退一进,一反一正,昭示着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在一瞬间实现了翻转。而那些曾经唯美国马首是瞻、对资本主义极尽赞美之辞的学者和政客,则不得不纷纷逃离“历史终结”的美好幻想,并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理性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历史实践不容无视。马克思主义再次以自身实践证明了它超越时空的理论洞见和科学合理的大胆预言。难怪德里达要发出“未来不能没有马克思”的呼喊。

恩格斯曾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691页。只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就会持续焕发出强大的力量。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不但为灾难深重的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目标,进而彻底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根本性问题,而且在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通过一个又一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创立,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解决了怎样前进、如何发展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并由此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

21世纪以来,面对急剧变化的世情和国情,在国内外各种挑战前所未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展现出的光明前景前所未有的当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根本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审时度势,纵横捭阖,擘画战略,全面布局,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厚的土壤。

实践探索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没有尽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学人的光荣使命。

卓越文库是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教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学院自2011年组建成立以来,依托过去20多年学科建设的深厚根基,在短短5年时间内,初步建成了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湖北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等高层次学科平台,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为有志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莘莘学子和理论工作者们提供了良好环境。这套论丛则展示了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思考和探索。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青年一代,基本都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创新性的研究视野,这些都是当代青年学者较为突出的特点。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又为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当代中国青年学者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和广阔的舞台,他们是能够大有作为也应该大有作为的一代学人。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保持耐心,给他们足够的成长空间和时间。这套丛书的出版,既是对有志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青年学者的鼓励,也饱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研究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信心和期望。

毫无疑问,这套青年学者论丛当中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成见或错误、缺陷或不足,我们衷心希望学界同仁给予批评指正。你们的批评和指正,不但有助于这些青年学者成长,更有助于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和马克思主义深度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