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分享经济概述
1.1 分享经济的内涵、特点和类型
1.1.1 分享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分享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思想,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马丁·威茨曼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经济在西方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工人失业与通货膨胀同时持续高涨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威茨曼教授认为经济滞胀并非由宏观政策所导致,而是由当时的工资制度所造成。工资制度的极不合理导致资本家们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且利润全归于资本家,而工人工资多少只是与某些外在因素(货币和生活指数)相关。因此,威茨曼认为能替代现有工资制度的经济模式就是分享经济。而威茨曼的分享经济的内涵是单位劳动成本随雇佣量上升而下降的一种工资制度,即边际劳动成本小于平均劳动成本。基于共享的角度,工资分配制度可以将工人工资水平与企业的内在利润相联系,当企业盈利时工人的收入增加;当企业亏损时,工资水平自动下降,免去了需要裁员而造成的恐慌和压力。此外,分享经济还能让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发生较大改进并催生超额劳动需求。
可见,早期的威茨曼分享经济理论侧重于微观分配视角,旨在调整企业内部劳资权益关系。而随着供应链管理、协同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和实践的兴起,分享经济理论被扩展应用于交换、生产、消费等领域。首先是侧重交换的视角,基于企业间供需联系和供应链协同的“收入分享”,突破了单个企业的边界,将分享经济扩展到了企业的外部联系。其次是侧重生产视角,由迈克·波特教授提出基于企业与非企业组织协同、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共创的“价值分享”,从而把分享的概念进一步扩展到了经济层面以外的社区或社会层面并涉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最后是侧重消费视角,基于循环经济等理念提出“资源分享”或“协同消费”,由此突破传统所有权关系的限制,将分享经济进一步扩展到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领域。
而今天,炙手可热的“分享经济”概念通过与新兴互联网技术的结合迸发了新的活力。目前全球分享经济的总产值约为150亿美元。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预测,到2050年,全球分享经济产值将达到3350亿美元。当前全世界正在加速推进的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享经济,它的内涵在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又发生了进一步的拓展。
那么今天被风险资本、产业资本疯狂追捧的分享经济到底是什么?中外学者们通过不同视角,提出了对分享经济内涵的不同看法。冯海超(2013)认为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产权观,呈现出双层结构模式。位于上层的是支配权,位于下层的是使用权。分享型经济倡导“租”而不是“买”,鼓励人们互相租用彼此的东西。陈驰(2013)认为要正确认识分享经济,有必要抓住三个关键词,“协作”“消费”和“去工业化”,即通过利用闲置资源,降低服务或产品的成本,同时采用付费的方式来解决协作互惠的问题,将分享变为一种经济现象。此外,分享经济的出现将过去200多年来的工业化和中心化的过程逆转,极大地降低了大型管理组织的管理成本。吕福玉(2014)指出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消费经济形态,实质是新型信息消费,属于信息经济的范畴,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将电作为信息介质所带来的变化。分享经济的本质在于使沟通成为一种巨大的生产力,企业未来的竞争核心将从线下市场资源上升到对在线沟通资源的竞争。英国商务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2014):分享经济就是借助网络平台分享你的资产、资源、时间及技能,而你也可以通过分享的模式获得金钱,大约全英四分之一的成年人都参与过分享经济。Russell Belk(2014)通过将协作消费与传统消费模式进行对比,得出分享经济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将导致所有权的观念逐渐淡化直至消亡。Laura Piscicelli等人(2015)指出分享经济追求的是社会文化价值,与传统社会追求的资本价值截然不同,根本上是价值观的变化,分享经济能真正实施的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社会关系、生活质量等与幸福相关的指数比“占有权”来得更为重要。此外,分享经济还能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并促进新平台的蓬勃发展。张孝德等人(2015)认为不仅是互联网造就了目前的分享经济,生态文明的作用也功不可没,两者合力催生了分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他们在对分享经济的分类上也涉及了生态文明的范畴。
总而言之,跟威茨曼的分享经济概念相比,现在的分享经济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新的维基百科词条将其解释为“围绕人力和物质资源分享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可持续经济系统”,虽然在协同共生的本质上依然一脉相承,但是现时的分享经济更侧重于生产与消费视角。在近几年的研究中,专家多用协作消费、P2P(Peer to Peer)经济、开放获取式经济等对分享经济进行总结。
另一方面,互联网情境下的分享经济也在不断发展演变,初期狭义的分享经济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不转移所有权,仅让渡一定期限的使用权;二是免费,或者收费至多覆盖成本,没有盈利;三是共享的对象是闲置资源,而不是“专业资源”。这种分享是社会个体顺便而为的分享与帮忙,更多是伴生行为。而目前实践中的分享经济已对此作了很大的扩展。首先,免费依然存在,但更多的共享资源需要付费,而且不仅覆盖成本,还要盈利,这是为了激励更大的供给,也是确保分享不仅仅是个体无规律的随机行为而是群体稳定的、可预期的商业行为。其次,由于更多的需要付费,且有利可图,供给端的行为因此发生变化,不再局限于闲置资源,出现了更多的专业资源,如Uber上的专职司机、Airbnb上的专职房东,甚至B端的专业资源等。
因此,本书将分享经济的本质特征概括为以下六点。
(1)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分享经济所产生的交易大多通过网络(移动互联网)操作,极大地节约了交易成本,加快了消费个体间的沟通速度。
(2)目的是使用而非拥有:减少对在所有权独占或者封存之下的“废旧品”“闲置物品”及人类对有限资源的浪费,其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设施是网络共享平台。
(3)将人与物的分布式网络整合起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物联网将过去集权式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方法打破,演变为分散式、点对点的模式。
(4)其意义在于提高资源及其转化物——产品和服务的利用率:是不同个人或组织对自然资源、在线资源、资金资源、不动产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乃至产品和服务的分享。
(5)提倡开放、宽容和共享:这些是实施分享经济首要的核心价值观。
(6)落实诚实和信任原则:交易双方间的诚信问题是开展分享经济的基石。
事实上,分享和占有是人性中的一对矛盾体,是情感需要和生存需要的体现。如前文提到的那样,千百年来,分享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但直到最近几年,分享行为才能够成规模,并发展成为一种改变既有经济秩序的经济现象——分享经济,成为一种趋势。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价值观的变化,“占有”不再是人们最看重的一个价值指标,其重要性让位于环境质量、社会关系等与幸福相关的指数;其次是环保意识的增强;最后是新平台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技术大大降低了人们进行分享的成本。尤其是互联网所带来的便捷化,LBS位置服务+SNS类社交平台让分享的渠道更加实时准确,在大大降低共享成本的同时,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机制,分享经济甚至开始在以前从未出现过的行业大放异彩。
网络对分享的支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分享”之概念产生于Web 2.0语境下,在网络内容服务化的趋势下,通过互动式技术,为使用者提供深度“分享互动”与“体验服务”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这些平台共同构成了分享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
(2)互联网允许人们以个人对个人的方式进行交流。1995年,eBay成为首个展现在线买卖生意潜力的平台,它极大地推动了点对点在线市场的发展步伐。在中国,完成了对普通民众P2P买卖的教育和普及使命的是“淘宝网”。现在P2P在线市场已经在多个领域破冰,一个普通人可以不通过中间商将他的房子放在Craiglist上售卖,可以通过互联网上P2P银行而非传统银行直接从事投资活动,通过“Zipcar”按小时租车,通过Airbnb预订家庭住宿等。
(3)互联网情境下的分享经济允许人们在交易时进行交流。如果有粉丝在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支持某一部电影的话,那电影的制作方就能轻易地向他们发送进度更新或听取他们的建议。而信任也就在网络分享信息的互动过程中产生了。
杰里米·里夫金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中把当代极其重要的科技潮流同协同共享模式联系了起来,如创客、慕课、众筹,并预测:协同共享经济将颠覆许多世界大公司的运行模式。
1.1.2 分享经济的类型
现代分享经济根据分享模式或行为目的可细分成不同类型,其中Rachel Botsman等人(2010)按行为目的将分享经济分为四类(见表1-1,其中实例为笔者搜集)。
表1-1 分享经济的类别(按行为目的分)

而张孝德等人(2015)从分享模式的角度对分享经济进行了分类,并针对中国国情,提出了全新的乡村分享经济模式(见表1-2)。
表1-2 分享经济的类别(按分享模式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