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选择
王安石没让王雱离开,又拿起桌子上那封文报看了一下。
王雱觉得奇怪就走过去看了一下。
这大抵上是大酷吏李参的文报,说的是陕西都转运使李参搞贷款的事。
带了个“都”字,所以这货的官比义气爸大一级,乃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守边帅臣了。
原则上这是一封喜报,是李参呈交给朝廷报功、用作年度大朝见总结时候的材料。
张方平现在在舒州坐镇,于是这封文报就转到这边来了。
其实是好消息,说李参今年在春耕前给陕西民间发放了“青苗钱”,也就是贷款。
让老百姓不受高利贷以及地主粮商的节制。其后,秋收大丰了。
“雱儿说说你的想法。”王安问道。
王雱道:“这种情况叫青黄不接。民间百姓手里没有余钱,为了买种苗,为了租借耕牛,为了在秋收前吃饭。他们通常只有借钱过日子,但高达四分利息的贷款,春耕延续到秋收,时间跨度超半年,计算利息超两分,就等于他们平白无故的损失了两层收入。”
见这小子才看了一眼就说到核心,王安石和耿天骘惊了。
王雱继续道:“这只是刚刚开始。高利贷的尿性,一定会卡在农户秋粮卖出去前追债。当地粮商联盟统一抛压粮食,导致粮价大跌,被活力组织追债的百姓没抗风险能力,只能低价把手里的粮食卖出去用于还贷。”
“从利息上看二成左右损耗,但加上对粮价的操纵配合这个加权。于是百姓每次为这笔青苗钱所付出的代价,超过四成以上。”
“然后再缴纳官府税粮,那么虽然秋收了,基本不会剩下什么。最多持续半年又开始了借贷买青苗。”
“就这样年复一年的持续循环下去,官府税收其实也就死亡了。”
耿天骘道:“公子为何说官府税收也死亡了呢?”
王雱道:“我朝有个特点,商品经济的繁荣,造就了我朝商税超越了其他一切税种的总和。”
“那么商税来源于交易,作为国朝最大的税种它直接决定了国朝财政充足或者枯竭。怎么保证充足交易?很简单需要老百姓手里有钱。”
“王二的粮食如果没被活力组织盘剥了,且卖了个好价格,那么他就会买走李四的肉,李四卖肉有钱了,他就买走了张三的佐料。其实不论官府和百姓的钱,都是这样来的。”
“……”
王安石和耿天骘不禁面面相视了起来。
王雱又道:“也就是说因为执政官员不作为,本该是朝廷拥有的大量钱财,进入了活力组织和操纵粮食的商人手里。”
“他们损害的不仅是朝廷,还有无数百姓利益,国以民为本,民又以食为天。往后不需要再推导会发生什么了。”
“老夫想听你亲口说会发生什么?”
书架后面传来一个声音,原来张方平也躲在这里,现在走出来了。
“见过伯伯,那小子就继续说。”
王雱见礼后道:“上述我说的是一个恶性循环。这些事发生后,让老子们这些朝廷鹰犬显得很蠢,受到了伤害的大头百姓不信任咱们了。”
“老百姓受到伤害后他们不会分辨原因,只会怪朝廷。过不下去后就有了一个群体叫做‘逃户’。”
“这些人躲在山里再也不出来,不参与朝廷经济圈,不在给官府服役,不在缴纳粮食给官府。受害的最终就是咱们。”
“话说他们缴纳了保护费给朝廷,是皇帝的子民,没把他们保护好就是不讲义气,是背信弃义,是政府的工作没有做好。”
听到这。
张方平道:“这么看来你对李参此番放的青苗钱,持正面看法?”
就此王雱有点紧张。以他的脾气不会这么问,既然问了,兴许老张对此是负面看法。
李参那个大酷吏胆子的确大,而且很聪明。
他真的在历史上这个年景执行了青苗钱,让陕西边地的财税大幅增加,财政一片飘红。
李参的勾当也就是将来大魔王《青苗法》的初形。
李参比王安石聪明的原因在于他不“变法”,而是悄悄进村不打枪。
他闷着头做事,只告诉朝廷我赚钱了,却没说“我变法”。
所以李参暂时不是天下的靶子,没几个人对着他突突。
张方平在陕西财税飘红的这个时候,都没完全对青苗钱持有正面态度?
所以王雱忽然懂了。
核心在于,张方平看到这事会带来由政争逐步过度到党争。
许多官吏借着新法名誉在下面胡搞瞎搞。
那么以老张的性格,不论是否正确,但套用他一贯逻辑:身在其位不能摆平麾下官员,致使各种幺蛾子发生,就是对国朝和体制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