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翡翠的基本性质
1.力学性质
翡翠是由许多纤维状微晶硬玉矿物致密地交织在一起,具有毯状结构的集合体。由于结构的特殊性,翡翠具有较强的韧性。莫氏硬度为6.5~7,并且坚韧、耐磨。相对密度(SG)为3.30~3.36,一般为3.33。
硬玉具有平行柱面的两组完全解理,由于解理面对光线的反射,可以形成闪亮的类似“苍蝇翅膀”的片状闪光,俗称“翠性”(图2-1)。翠性受硬玉的形态和粒度大小的影响,柱状晶体比粒状晶体、粗粒比细粒更易见到。由于翡翠中各硬玉矿物的大小与取向不同,在光照下转动翡翠,会出现大小不同的片状闪光,在翡翠的鉴别中,“翠性”的存在,是判别翡翠真假的一个重要标志。
图2-1 翡翠的翠性
2.光泽、透明度和折射率
翡翠具玻璃至油脂光泽,光泽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组成翡翠矿物的颗粒大小、排列方式等,另外还取决于抛光程度。在参差状断口处,可见到晶体的片状闪光,也就是俗称的“翠性”。
翡翠的抛光表面上常呈类似橘子皮的起伏不平,这种现象称为“橘皮效应”(图2-2)。它是由于硬玉矿物颗粒的排列方向不同所导致的,如有的是柱面平行于表面,有的则是与表面斜交。硬度上看,垂直柱面出露的颗粒硬度最大,平行柱面出露的颗粒硬度较小,而斜交的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在抛光过程中,较软的颗粒磨蚀更多,形成下凹的表面。硬玉矿物的粒度越小,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结合越紧密,橘皮效应则不明显。抛光程度的优劣,也是影响橘皮效应的重要因素。
图2-2 翡翠的橘皮效应
翡翠的透明度,俗称“水”或“水头”,主要取决于组成翡翠矿物的颗粒大小、排列方式等,同时还与翡翠的颜色深浅密切相关。优质的翡翠通常呈透明状,一般者呈半透明-微透明状,质差者呈不透明状(图2-3)。
图2-3 翡翠的透明度(从左到右,透明度依次降低)
翡翠的折射率(RI)为1.65~1.68,点测法为1.65~l.67,一般为1.66。
3.吸收光谱及发光性
437nm线是翡翠的特征吸收线,呈现出铁的吸收特征,而630nm、660nm、690nm带或线,是铬致色的绿色翡翠的特征吸收线(图2-4)。翡翠的绿色越浓艳,则铬线越清晰,如果绿色很浅,则630nm的吸收线,就不易观察到。而染色的绿色翡翠,在660nm处有一条非常明显的宽带,无630nm、690nm吸收线。
图2-4 翡翠的吸收光谱特征
天然翡翠绝大多数无紫外荧光,少数绿色翡翠有弱的绿色、白色或黄色荧光。少数白色翡翠中可呈现弱的蓝色荧光。早期充填处理翡翠可有弱至中等的黄绿、蓝绿色荧光;近期充填处理翡翠,无荧光或呈现弱的蓝绿或黄绿色荧光。染色的红色翡翠可呈现橙红色荧光,而注油的翡翠可呈现橙黄色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