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思考与建议
通过2015年调查数据的分析,尤其是结合2012—2015年数据的比较,我们发现:以2012年为基准,社会景气指数与社会信心指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态势,2015年社会景气指数为100.09,比2014年下降了0.75个百分点;对总体事项的信心指数为101.1。为四年来最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一方面意味着,民众对国家社会发展状况的要求越来越高,盼望着国家在社会发展上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另一方面也显现出,尽管国家在社会发展上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是,大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仍然信心充足、预期良好。在进一步对相关指标分析后,结合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一定要重视和做好社会中间群体的工作,扩大和稳定社会中间阶层,进一步增强民众获得感。一个社会的中间阶层是社会的稳定器,逐步实现社会结构向“橄榄型”转变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些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社会向上流动通道不断变窄、阶层壁垒不断加固、社会利益不断分化,甚至被称为上层“定型化”、中层“碎片化”、下层“溃败化”。这些也警示我们,要着力培育社会中间阶层,增加下层民众向上流通渠道,稳定现有社会中间群体,提升民众预期和安全感,切实增强多数民众的经济社会地位获得感,不断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第二,国家在制定社会政策的时候,要充分兼顾社会中间层的利益和诉求。社会中间群体不仅是国家的中坚,而且是家庭的中坚。对内,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承担着巨大的生活压力,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对事业,他们奋力拼搏,成为工作中的主力;对国家和社会,他们事实上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认识到这一点,就会使我们在做制度安排和制定政策的时候,能够充分地考虑他们的利益,使他们不会环顾左右而产生被相对剥夺甚至是绝对剥夺的感受,从而能够心情舒畅地为国家与社会、为事业与工作以及为自己的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正视民众真实诉求,转变公共投入模式。近年来,我们国家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广大群众利益诉求复杂化、多元化,而基层政府工作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面临一些长期无法回避的事关民生福祉的重要问题。但反观我们国家一段时期的民生投入却具有不合理之处:一方面,用于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公共投入比例过小,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基础建设、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公共投入比例过大。近年来,这种情形虽然有所好转,但仍未有根本转变,没有将民众的刚性需求放置到优先位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众满意度不能随着经济增长持续提高的局面。
第四,辩证看待政府信任,不能一味求全。近年来,与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一直处于前列。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是政府有效施政的“蓄水池”,在一个民众对政府高度信任的社会,即使政府执政有所疏漏,若能及时纠正,仍能得到民众支持,从而为政府行为提供了一个有力缓冲。但如果施政者不能及时意识到民意的涨跌变化,过度利用民众信任资源而偏废民众基本诉求,那么由于过高的信任而产生的反弹作用也会更加强烈。事实上,从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来看,一个社会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政府在调整利益格局、改变惯性思维、打破社会藩篱的过程中,总会涉及一部分群体的既得利益,进而引发他们的不满甚至抵抗。但并不能偏激地看待政府信任水平,只要政府服务有益于多数民众、政府改革顺应多数人意愿,那么民心向背自分。在上述意义上,民众信任处于一个合理的弹性区间更易于政府执政和社会发展。
第五,稳定民众预期,激发社会活力。民众社会信心不足会延滞预期行为或改变行为取向。在宏观意义和更为严重的后果上,如果一个社会民众的总体信心出现不足或溃散,则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前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殷鉴不远,反观当时欧美一些国家,民众社会信心的不足成为经济风险发生和扩大的助推器。这也表明,稳定民众预期、增强社会安全感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关键所在。在我国经济结构性减速的新常态下,提振民众社会信心是增强社会动力的重要心理基础。
第六,注意把握好舆论宣传参照导向。人们一些诸如被相对剥夺的感受往往是在和其他群体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的,要减缓这种负面情绪的产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舆论宣传上进行正面引导,努力创造正面比较的基础。因此,应尽量避免在舆论中炒作最富与最穷两个极端群体的新闻与信息,以最大限度地集聚正能量。
第七,充分重视民众社会态度,进一步加大对社会景气状况的跟踪研究。民众的主观态度是反映一个社会是否景气以及有序发展的有力指针。目前我们国家对经济形势的现状监测和未来预测已经有一套较为完备的体系,与之相比,对社会发展状况尤其是民众社会态度的观测还存在断点、不完善的状况。建立以民众社会态度为基础的“社会景气”状况研究,长期跟踪人们的主观态度变化,形成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和运行态势的“晴雨表”“温度计”,不但可与“经济景气”研究相得益彰,也可为全面把握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运行状况及政策制定提供全面、可靠的事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