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农产品流通发展报告·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出版说明

2008年4月,北京物资学院产业经济学科获批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标志着我校的学科建设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已经集中体现在学科的竞争上,学科建设的水平基本上代表了一个学校的整体水平和科研实力。与此同时,在当前日益强调高校办学特色的大环境下,学科建设其实也是最能体现特色并承载特色的一个载体。

北京物资学院早在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流通问题的深入系统的研究,是最早开始对流通(物流)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院校之一。在长期的研究中不仅取得了较丰富的科研成果,也在服务首都经济方面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在流通领域的研究中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凝练了学科特色,形成了反映学科融合和发展的研究方向,即流通经济(产业)研究。立足流通领域已成为我校办学特色,也成为我校产业经济重点建设学科的研究定位和特色所在。而经济学专业获批国家级(第三批)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经济学教学团队获批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09),流通经济研究所重组恢复(2009),现代流通发展与创新研究科技创新平台获批建设(2010),商品与金融期货研究科技创新平台的加入(2013),更形成了对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撑。相信通过这些平台的搭建和优势资源的整合,我校的产业经济学科的研究优势会更加强化,特色更加突出,并且将会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得以前后传承和延续。

我们认为,我校的产业经济学学科建设应该把握好历史传承与创新超越、学科体系与研究重点、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学科建设中必须注意把握这样几点:一是方向要明确,内容要前沿,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脱离发展的主流;二是重点要突出,形成特色,要制定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要有自己的特色,善于在实践中寻找到学科建设的突破口,学科才能有生命力;三是要有一支稳定的学术队伍和中坚的学术骨干,要树立责任感、使命感;四是要有经费的保障,能支撑重大项目的预研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形成。因此,在产业经济学的学科研究和建设中,既要实现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又要遵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一般规范,还要在既已形成的研究格局和研究定式中找到有别于人的研究空间,这使得我们的学科建设任务异常艰巨和繁重。

搭建学科研究的平台,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取得标志性的科研成果,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为了实现学科专业建设的目标,我们致力于构建开放性的学科研究平台,集聚一批有志于流通经济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骨干人才,把握学科方向,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追踪学术研究的前沿,全方位开展流通经济理论、流通产业、流通现代化的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升学术地位,提高学术研究的权威性和前瞻性,推动我国流通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

由北京物资学院产业经济学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商品与金融期货研究科技创新平台、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代流通发展与创新研究科技创新平台、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资助项目经费资助出版的北京物资学院学术研究文库系列,正是我们全方位开展学科研究的成果体现。

北京物资学院学术研究文库包括流通经济研究学术文库和产业经济研究学术文库,流通经济研究学术文库包括流通经济理论研究、中外流通比较研究、流通与消费研究、都市流通业与城市经济研究、城市农产品流通研究以及流通经济研究动态等研究系列;产业经济研究学术文库包括产业经济理论研究、产业金融研究、产业经济热点问题研究等研究系列。北京物资学院学术研究文库的出版旨在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前沿的研究视角、开阔的研究视野、开放的研究思路、丰富的研究内容、创新的研究观点,诠释学科研究的深刻内涵,追踪学科动态,把握学科前沿,提升我校学科研究的水平,实现学科建设的目标。

北京物资学院学术研究文库系列成果的不断出版,是团队集体合力的体现。这个团队由教授、骨干教师、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汇集了一批有志于流通理论研究和探索的优秀成员,致力于丰富流通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提升流通理论研究的水平。感谢团队成员的努力付出。同时也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大项目出版中心王茵主任对本书出版所给予的宝贵建议和细致工作。

默默耕耘,孜孜以求,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我们真诚地期待同行们提出宝贵建议,也期待有更多的同行加入!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院长

北京物资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

产业经济学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学术负责人

北京市商品与金融期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负责人

赵娴

2014年11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