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关私己:洞察自我假象下的真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得到真实(2)

【揭穿个性的谎言】

许多人对自己拥有个人形象这件事一点儿也不好奇,即使他们有好奇心,关注点也在于他们的个人形象怎么样、怎样提升它,而不是在于体验拥有个人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又需要经过多少努力、多少痛苦。不论个人形象是好是坏,它都会带来痛苦,因为不管哪种都需要努力维持:如果形象不好,那么你就得花很大功夫改进;如果形象很好,你又得费力修补每一个缺陷,免得人们看穿你。

如果你能稍稍转移一下对个人形象的关注——显然个人形象永远都不会完美——转而体验维持个人形象的过程,那么这番经历有什么特点呢?对你的形象过多关注会带来安宁吗?或者说它只会带来尝试和不满?如果你留意,你自然会发现个人形象总是关于过去或将来的事。你要么就是在试图抹消曾经不太好的一面,要么就是在寻求让未来的形象更好的方法,根本就没有关于当下的体验。

除了用真理作为生活每一刻的指导,你还能走得更深,探索“什么是真实的”,然后将其应用于你的个人形象、个性、自视和人格——这些词都是描述关于“我”的某个方面时所用到的。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发现这些谎言,特别是关于“我”的,然后解构它。你的工具就是这个问题——“何为真实?”

没有任何现成的路线图或公式能指导我们解构“我”。探寻精神世界的关键就像一次大爆炸,需要用炸药一次就把一座高楼的地基掀翻,摧毁整栋楼。在这里这栋楼就是“我”。这种事确实发生过。有的人探求到了自我身份的最底层而经历了一次真理大爆炸,从此过去的自我构建就全部坍塌了,但是这只是少数情况。解构“我”有许多种可能的方法,并不只有一种正确的。你可以从这栋楼的任何一层开始。即使你是走到楼顶,拿着锤子和撬杠一片一片把屋顶掀开,这栋楼也会受到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并没有炸开地基那么大。

当你每天都在进行这栋楼的拆解工作,你就搭上了这部名为“生活”的电梯。这部电梯没有按钮,所以它会把你带到任何它想去的地方。你可能会到地下室,手持一根炸药在整个自我的最底层,也可能会拿着锤子到楼顶,或者到其他任何方。你到这栋楼的哪一层进行拆解不是由你决定的。

真正的快乐在于发现真理,或者说解构“我”;所以不管是一次性炸倒这栋楼,还是仅仅通过每天去随便拔一根钉子来逐渐拆除它,都是如此。我这样说是为了让你不管停留在任何一层,你都会说:“好吧,这个地方就很不错。这就是我要拔的钉子。”

有人曾完成过整个解构吗?

在解构过程中,你对自己个性、情感、思维或欲望的感觉都会越来越淡,然后,这种解构是发生在你身上或是在其他人身上就无关紧要了。如果快乐是在解构的过程中,我们为什么要完成这件事呢?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要你关注自己的经历,因为快乐、解放与自由都是在此时此刻。把“解脱”放在将来并不是解构,而是重新构建一个新目标:一个全新的、改进后的、将来的“我”。

一旦你看穿了这种个人形象的谎言,你就不会整天担心“你”看起来怎么样,也不再关心个人形象的维持,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感觉。你会对世界有前所未有的丰富感受,因为再没有任何东西阻碍你对世界纯粹的感觉了。你只是全盘接受它们。

【个性的构建】

要解剖“我”这个概念,首先要仔细看看“我”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当我问“你怎么样”的时候,留心你正在想什么。这个称为“我”的“你”到底是什么样的?说到“你”的时候,你是指你的思想吗?或是指你的情感,你的愿望?一旦你弄清了你描述“你”的时候所指的领域,检查一下这些思想、情感、愿望是否具有真实事物必须具备的品质。它们能给思维带来轻松与安宁吗?它们能从心底里让人满意吗?或者说,它们只能带来限制、忙碌、焦虑和不满?

如果有人问“你怎么样”,你告诉他们你曾经想了什么,或者正在想些什么,或者你最近学了多少,那么你的个性可能就主要围绕着你的思想活动建立起来。或者,你告诉他们你的情感——你曾有过高兴、悲伤、沮丧的时刻,那么你的个性或个人形象就可能围绕着你的情感经历建立了。我们还试图通过我们的愿望来构建一个“我”。如果是这样,回答“你怎么样”这个问题时,你很可能就会描述你有多成功,你达成了目标,得到了你想要得到的东西。

个性不能围绕着思想、情感、愿望或经历建立起来,因为这些东西永远都在变,经常会变成相反的思想、情感、愿望或经历。你的思想在下一刻就会流逝,它怎么能代表“你”本身呢?想要通过思想、情感、愿望来建立一个“我”,就像用湿答答的粘土做雕塑:你捏出了一个形状,但是只要你的手一挪开,它就又变回了粘乎乎的一团。不管你试了几次,它都会变成一团泥。这不过是因为粘土太湿太稀了。

尽管通过思想构建个性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还是在尝试。那些以思维能力标榜的人认为“我即我所思”,所以他们对自己的想法很感兴趣,思想就是他们的定义。然而,想法与观点都很难确定一个人的个性,因为不管我们想不想,思想都像潮湿的粘土一样没有定性。很多作家都能证明这一点。他们满怀激情创作了一部作品,但是当作品发表的时候,作者的想法已经改变了。

想要通过感情构建个性同样是不可能的,不论感情是好还是坏。我们试图通过某个情感经历构建一个“我”。例如,当我们感觉沮丧时,就会说“我很沮丧”,尽管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沮丧。在这种时候,沮丧的人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同样,如果你想通过“我很快乐”“我陷入爱河”这样的话来构建自我,而这些感觉终将消失,到那时你就会发现问题。

我们的愿望也像思想和情感一样易逝,想用它来构建个性一样不容易。然而,我们仍执着于这些易逝的东西,只因为它们让我们感觉自己是个人物。我们的愿望给了我们一些定义:我是一个想在这个国家有个大房子的人,我是一个想要家庭的人,我是一个想去大学的人。愿望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是真实的。我们自欺,认为我们是未来某种图景里的自己。但是,这种图景永远不会令人满意,因为它只是幻想,和相片一样既不确定,也不真实。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讨论过了用某些内在体验——思想、情感、愿望——构建个性,但是个性还能用其他方法构建:用身体。即使其他的谎言都被揭穿,身体也能留下一些有个性的印记——用身体形态或者感官知觉。例如,你的衣服质地感觉如何,气温如何,你听到的声音,进入眼里的光线等等。当“我是我的身体”这种感存在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试着将我的知觉变成“我”自己,然后试图通过抗拒一些知觉、追求另一些知觉的方式控制它。但是,身体形态和感官知觉也都是一直在变化的。

【超越个人形象】

通过自己的想法、感情、愿望和知觉构建个人形象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你永远都不会完成这个用湿粘土做雕塑的过程。任何个人形象总是此刻是这样,下一刻就是那样了。你永远都不会满意、不会平静,永远不能停歇。事实证明,“我”具有所有与真实相反的特性。“我”是个谎言。通过我们的想法、感觉、愿望、知觉,我们建造了这个精巧的结构,把它叫做“我”,但它只是你自己建造的海市蜃楼。如果你去掉了其中所有的谎言,就会得到真相,但是什么也不会剩下——剩下的只有空虚。在个人形象之下,什么内在也没有!当你最终不得不承认隐藏在个人形象下的虚无,你会发现这是种解脱,这是那么真实!

我们第一次到达这块没有个人形象的地方时,我们发现与构建自我时的繁忙费力相比,这里显得那么空虚,所以我们得出了结论——这里不可能有真理,这里一无所有。此外,在这空荡荡的地方显然也没什么东西是为“你”存在的。因此,我们回到了老地方——继续相信我们的思想、情感和愿望就是我们本身,只要经营好它们我们就能获得快乐。许多人只是伸出脚趾在这空无一物的地方探了探,就立刻被吓坏了,跑回了自己更熟悉的现实世界。对理智而言,即使个人形象很糟糕,也总比什么也没有的好。

通常,因为疲于永远也不可能胜利的个人形象竞赛,某一天你不仅发现了这种虚无,还接受了它。你接受了位于个人形象核心的虚无。你这样做的时候,就开始感受到虚无本身而不是关于虚无的概念了,而虚无本身有着真理所具备的一切品质。只要你接受了虚无并停留于其中,这种虚无就会被对世界更真实的感受填满。没有了个人形象的阻碍和铠甲的武装,感官的信息就会自由流淌,真理也变得显而易见了。当下发生的事立刻就填入虚无中。因为个人形象不再占据你全部的心神,你的理智也变得更加开放、更加清晰。你看待事物都变得更清晰了。

为什么人们对虚无如此恐惧、如此抗拒?人们似乎不会自然而然地走向虚无。

我们惯于认为重要的是正确的思想、情感、愿望、知觉和个性。我们总是被暂时的满足所蒙蔽而看不到真理。只有成熟之后,我们才会意识到这些东西永远不会让人真正满足。导致自我认同最终坍塌的一大原因就是拥有太多正确的经历、成就,最后却发现它们其实不能令人满足。不过这仍没有什么错。如果揭示真理的过程中有开了,那么真理得先被遮住才能被揭示!

是什么让你留在虚无中,而不是逃离它?

总归,真理本身比它让你感觉怎么样更重要。真理比价值更重要。

这让我感觉好些了。

是的,但是一开始可能不会这么觉得。一开始,生活在真实中意味着你过去错误的自我认同必须瓦解,这个过程可能不那么愉快。但是如果你愿意待在这里,就会有其他的东西来填补空虚,而这些就是所有的事物!你会意识到你即万物,万物与你同一。有一段时期你会觉得看到了真理是这么幸福的一件事,但这种幸福感也不是永恒的,它只是看到事物深层引起的副作用。

如果你真的明白了“万物即我”的真理,你就自由了。是的,意识到这个是我,这个也是我,这个还是我,会让人觉得很自由。不断遇见一个又一个自己的过程也非常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