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章 蔡孑民先生与我(3)
约莫在一九二九年九十月间,我便移转工作阵地于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我首先择定的一个研究问题便是“犯罪问题”,而以向若干监狱做个案调查为出发点,首先计划了一份调查表,并罗致了三位助理研究员,一是北大习法律的,一是燕京大学习社会学的,又一是东吴法学院习法律的。他们都很努力而合作。原拟以一年工夫从事调查,第二年则着手于分析与研究。想不到仅仅经过了三四个月的安静生活,我又给一件较前更麻烦的工作纠缠。原因是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兼印刷所所长鲍先生突然逝世,继任人选在印刷所所长一职尚无问题,而对于总经理职务,董事会再三考虑,认为只有我最为适当,经一致通过后,分别推人劝驾。我本来为避麻烦而请辞,如果接受此职,麻烦有加无减,当然力为拒绝,可是经不了商务的元老和当局纷纷吁请,几于逐日到我的研究所或家中相劝。后来我以情不可却,乃提出一项不可能被接受的条件,就是说我虽曾在商务任职八年,但所经验者只限于编译和出版,总经理主持全局,尤须精于管理,必不得已我只好在名义上就职以后,即往欧美研究企业管理,为期至少半年,然后返国负责。此外,我还提及商务印书馆向来采取合议制,由总经理、两位协理和三位所长构成,此种制度不适于现代的管理,我如担任此席,似须取消合议制,改为总经理负责制。真想不到,这两条件都获董事会完全接受,于是不得已就职,即日以协理李拔可先生代理,我随即于一九三〇年三月左右出国考察;同时也就不得不放弃社会科学研究所的任务,蔡先生夙为商务印书馆好友,也只好答应我辞职,计任职不满半年,遂又结束了我第二次在蔡先生领导下的职务。
我在一九三〇年九十月间考察完毕,返国即在商务印书馆实行科学管理,越一年颇著成效。不幸于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闸北之战,商务印书馆总厂被日本飞机全部炸毁,不得已歇业半年,清理后于同年八月复业,赖科学管理之彻底推行,效率大增,恢复甚速。旋即发表印行“大学丛书”,以谋学术独立,经组织“大学丛书”委员会,审查书稿。委员会得蔡先生领衔倡导,全国学术专家无不乐予合作,迄于一九三七年八月全面抗战起,不满五年,印行之“大学丛书”多至三四百种。同时期内,我又编印“万有文库”第二集二千册,其中收入“国学基本丛书”及“汉译世界名著”各数百种,自拟定书目以迄校阅,也多赖蔡先生指导协助。
最后的一个阶段,蔡先生与我相处于香港,直至其去世时为止。一九三七年八月,上海发动全面抗战,我为着策划商务印书馆的应变工作,经于是年十月间离沪前往香港,因为商务印书馆在香港设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印刷厂,一面为维持战时生产,一面为规划在后方设厂,以备长期抗战。到了香港不久,蔡先生亦自上海由周子竞、丁西林陪同来港,拟取道前往西南。唯自港前往西南道途跋涉,至为辛苦,蔡先生此时高年多病,恐不能支持。周、丁二君因我在香港,照料有人,遂以相托。我遂迎蔡先生到商务的临时宿舍,与我和商务自上海来此之二三同人相处。濒行周子竞以周夫人胞弟之资格,转述周夫人之嘱托,恐蔡先生饮酒过多,有碍健康,每日当以一次一大玻璃杯绍酒为限。我当然奉命维谨,仅于晚饭时供应绍酒一大杯,午饭不另供酒。未几内人携幼儿学善自上海续来,也同住于该宿舍。我以午间陪蔡先生用膳有内人及幼儿在,所以我自己便在商务印书馆办公室用膳,以省往返时间。内人知道蔡先生善饮,午间也供酒一大杯,晚膳时我不知此事,也照例供酒,于是每日一次增为二次,发觉后也不便更改。但以蔡先生的豪量,此区区者实不足道,唯自蔡夫人来港另租住宅后,闻每日仅以一次饮半杯,足见对蔡先生之健康更为审慎矣。蔡先生在宿舍内与我等相处约三个月,晨夕有暇,我和他畅谈今古,无所顾忌。蔡先生语多精辟,我皆择要记述于日记中,不幸在太平洋战事发生后,因我适留重庆,家人走避他处,寓中所存八九年日记均被焚毁,此时亦无从追忆。我们的宿舍系临时租赁跑马地崇正会馆的三楼全层,学善时甫入初中读书,假日或放学后余暇,辄由蔡先生携同沿跑马地一带散步,散步时闲话亦时有启发,以十一二岁之幼童,虽无写日记的习惯,然潜移默化已著效不鲜。
次年(一九三八年)二月,蔡夫人携儿女自上海来港,遂觅租房屋于九龙柯士丁道,其地空旷,闻亦时携儿女散步。我因事忙,每星期仅能渡海访问一次,其间并由商务印书馆同人奉访一二次,探询有何事代为办理。时蔡先生目力渐弱,然仍不废读,我乃择由上海携来木板大字本书借供消遣,蔡先生阅毕,辄交商务同人携回,另行易取他书。每书阅毕,有意见辄函告我,现将手边所存有关此事之蔡先生亲笔函二通照录于后:
昨承枉顾领教为快。顷奉惠函,以弟目疾,选书之大字者备阅,深感关切。《游志汇编》,准于阅毕后缴换他书。又承赐《演繁露》一部,拜领,谢谢。
承赐借《游志汇编》二十册,字大,于晚间浏览,不感困难,今已读毕,奉还,谢谢。此书体例甚特别,无卷第,无序目,每篇自计页数,极似现代教科书中之活页文选,未知各种目录书中曾著录否。如尊处尚有其他大字之书,仍请便中检书一二部赐借为荷。
我素有读书和藏书之癖,私藏多至七八万册,皆留在上海,除来港时随带极少数外,商务印书馆陆续有人调香港办事,每次我均托其从沪寓中检带若干来港,因此港寓渐积渐多,且多系佳本,上述《游志汇编》即系明版罕传本。后来某日,我迎蔡先生及夫人等渡海来寓小叙,并参观我陆续自沪移来的较佳版本。越数日,接蔡先生手函,如次:
前星期备承招待,得纵览收藏珍品,又扰盛馔,感荷之至。昨承赐学政世兄所摄相片,甚为精美,永留纪念,谢谢。
以上所谓珍品,大部分当然是书籍,这些书籍实为蔡先生留港时期赖以消遣之要具。因为蔡先生来港目的,原系取道前往西南,主持中央研究院,无如抵港后初因患病不能远行,嗣则交通日益困难,只能暂留,遥领院务,然因此深居简出,轻易不肯公开露面。甚至对各方通信,亦常化名为“周子余”,盖周为夫人之姓,兼含“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之义,以暗示“孑民”二字。至对我的通信,因系至好,且由专人转送,无不仍用“元培”或“培”字。
蔡先生留港期间,只有一次例外地公开演说,那就是在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日,出席香港圣约翰大礼堂美术展览会,并发表演说。是日中外名流毕集,主席为香港大学副校长史乐诗,香港总督罗富国爵士等均列席。蔡先生的演说词也临时由我担任英译。
蔡先生留港将及二年,此次独破例公开讲演,表面上似为爱好美术,实际上承他密告我业已决计近期离港前往后方,借此有关学术的集会出现一次,以示对香港公众的话别。又因彼时中英交谊甚笃,香港政府,特别是总督罗富国等,虽尊重蔡先生意见,不便正式应酬,然暗中爱护有加。此一集会为香港大学所发起,依英国通例,大学的副校长为实际的校长,而所谓校长辄由达官贵人挂名,彼时港督罗富国即兼任港大校长。蔡先生利用此一半官式的机会,与港督在此晤面,以示临别向地主道谢,实寓有深意,他人多无从悬揣,只看蔡先生经此一度公开出现后,直至一九四〇年三月逝世,并未第二次公开出现,便知其然。但是,蔡先生此次虽怀有不避辛劳跋涉前往后方的决心,卒因身体复感不适,愈后,仍荏弱不堪,蔡夫人爱护备至,坚阻其行,以至郁郁长逝于香港。深知蔡先生内心如我者,不禁为之扼腕也。
蔡先生在积极准备入内地时,忽患感冒,缠绵若干时日,愈后体力更衰弱,以致迟迟不克成行。同时,香港对内地之交通除飞行外,艰险益甚,而据医生断定,蔡先生体力实不耐飞行。于是迁延又迁延,直至次年(一九四〇年)三月三日在寓所失足仆地,病势加剧,次日依主治医师朱君(香港大学医科毕业开业甚久,并充商务印书馆特约医师)之劝告,于四日乘救护车入香港养和医院疗治。盖其时蔡先生已患胃出血,疑系胃溃疡,必须入院留治也。我得讯,急赶至九龙蔡先生寓所,恰好在救护车出发之时,乃随同前往医院,代为办理各种手续,并加请港大医学院胃肠专科教授来诊,据称系胃溃疡,业已大量出血,一面固须设法止血,另一面尤须急为输血。及血型检定,取得供血之人,急行输血,已近午夜。时蔡先生已昏迷不省人事,我与周夫人及其胞侄二人随侍病榻,至天明,尚无转机,医者言殆已绝望,及五日上午九时顷即告长逝,计享年七十有四。我为处理丧事,暂厝东华义庄,并为营葬于香港仔华人公墓。
原载《传记文学》第二卷第二期(一九六三年二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