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2.1 研究内容
本文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城市更新理论、文化地理学及其他相关理论,尝试构建工业旅游发展的“资源—业态—治理”分析框架,对上海市工业旅游发展的条件与历程、动力因素与动力机制、主要模式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共7章:
第一部分(第1章),绪论。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调研过程、数据来源,构建总体研究框架,并说明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第2、3章),是本文研究的理论部分。首先,在梳理国内外工业旅游研究中概念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对工业旅游概念进行界定;其次,从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城市更新理论、文化地理学相关理论等视角,对工业旅游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探讨;然后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图谱分析,对国内外工业旅游研究的主要议题和研究脉络演化进行分析和评述,提出目前研究的缺憾与不足。其后,本文提出工业旅游发展的“资源—业态—治理”分析框架,将工业旅游资源划分为文脉型、体验型、“文脉+体验”型三种类型,进而阐释不同类型资源的业态发展机制、治理要素及其作用机制,解析工业旅游“资源—业态—治理”综合发展机制。
第三部分(第4、5、6、7章),是本文研究的实证部分。首先总结上海工业发展历程及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工业文明积淀,阐释上海工业旅游兴起的工业资源基础;根据上海市产业升级进程中的旅游产业份额与地位的变化,以及上海旅游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评估上海工业旅游兴起的产业基础;之后,按照工业旅游“资源—业态—治理”要素发育的程度,将上海工业旅游发展历程划分为1997年前的酝酿阶段、1997—2005年的起步阶段、2005年后的快速发展阶段,进一步阐述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特征与问题所在。其次,围绕“资源—业态—治理”分析框架,深入剖析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资源、业态、治理内容与特征及其对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作用;其后,阐析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微观动力因素和宏观动力因素,深入解析不同类型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诠释“资源—业态—治理”在上海工业旅游发展动力机制中的核心作用。最后,基于游客的主观感知视角,利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游客对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评价,阐释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指向;随后对国外和上海不同类型的工业旅游发展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诠释“资源—业态—治理”在相关案例工业旅游发展中的作用途径和作用方式,从而构建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类型模式与空间增长模式,提出上海工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创新对策。
第四部分(第8章),主要结论与展望。总结“资源—业态—治理”视角下,工业旅游发展的规律—动力机制、主要模式及其创新,梳理引导工业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研究展望。
1.2.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采用如下技术路线(图1-3)与方法。

图1-3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资料来源:作者自行绘制。
本文以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城市更新理论、文化地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证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计量方法
国内外学者在工业遗产旅游、工业企业旅游相关领域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著作。由于工业旅游的融合性、交叉性特征,其相关研究分布的学科领域较广,为尽可能了解这一领域研究全貌,本文使用文献计量方法,采用CiteSpace II检测和对国内外工业旅游相关研究趋势及主要议题进行可视化,厘清了国内外工业旅游的发文量年度变化、核心来源期刊、核心发文国家、国际合作、核心研究机构、核心作者、核心文献、研究热点、研究主题演化等;其次,根据研究热点及主题演化动态进行了核心领域的文献评述。
(2)文献综述方法
在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工业旅游领域国内外研究核心领域和演化路径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采用文献综述方法,依靠学校和上海市图书馆的中国知网、Web of knowledge、Science Direct、Wiley Online Library、SAGE Social Science & Humanities Package、Taylor & Francis Online等期刊数据平台,收集了近30年来国内外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建筑与规划学、文化遗产学、旅游学科领域内与工业旅游相关的学术文献,整理历史资料、规划资料、发展资料和基础数据。
(3)问卷调查方法
为获得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特征与模式的一手研究资料,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应用意象地图法,调查上海工业旅游的游客感知。首先,设计了关于上海工业旅游的调查问卷,其中涉及游客个人社会经济属性特征调查、上海工业旅游景点感知评价调查、上海工业旅游景点意象调查。在上海工业旅游景点意象调查部分,由于意象地图调查范围是上海市,范围较大容易使调查者感到模糊,可能影响调查效果。为方便被调查者回忆去过的工业旅游景点,便于后期统计,绘出上海简易地图,并给出上海有代表性的56处工业旅游景点名称及代码,请被调查者根据记忆和印象将景区代码一一标注在简易地图上。其次,在上海工业旅游景点密集区发放并回收问卷;此外,还采用邮件调查的方法,对工业旅游领域相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前期预调查20份在内,共发放问卷438份,回收438份,回收率100%;其中专家问卷17份,占3.9%;针对上海工业旅游景区热点意象地图研究,意象地图部分只要有填写即视为有效,有效问卷290份,有效率66.2%。
(4)案例分析方法
国外工业旅游发展典范进行案例分析,包括英国铁桥峡谷、德国鲁尔区,阿联酋阿布扎比法拉利主题公园、日本埼玉县北本市江崎格力高公司的工业旅游,借鉴其发展路径与模式,并对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典型案例(M50、上海益力多(Yakult)乳品有限公司、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进行剖析,解析上海不同类型的工业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总结与反思,提出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创新取向与实现路径。
(5)定量分析方法
本书根据部分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的要求,采用如下定量研究方法:①采用灰色关联度、相关分析、回归方程模型等方法刻画上海旅游产业份额与地位变化,解析上海旅游产业内部结构演进规律,辨识上海工业旅游兴起历程与特征;②采用地统计、政策计量与GIS空间分析解析驱动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资源、业态、治理单维动力;③采用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解析和评价游客感知的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
1.2.3 数据来源
本书所用数据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其一,经济社会统计资料,主要来自上海市及各区县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旅游年鉴。
其二,工业旅游规划报告,主要来自上海市政府发布的城市发展和旅游发展相关的规划资料,上海市工业旅游专项规划资料,以及上海市工业旅游促进中心提供的相关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申报材料,以及工业旅游服务质量达标与优秀单位的申报材料。
其三,调研资料,为了获取游客对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的态度和认识,在上海市工业旅游景点密集区进行了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同时对上海工业旅游促进中心、部分典型工业旅游景点相关管理人员、经营者进行访谈,获取一手研究数据。
其四,图形图像资料,主要来自相关规划、自行绘制、实地拍摄和网络检索。实证涉及的统计资料、规划资料、问卷调查访谈资料等,主要通过文献检索、网络查询和实地调研获取,详细内容见“附录1”。
1.2.4 研究创新之处
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
第一,本书梳理和整合了工业旅游发展实践和研究成果中对资源的分类方式,提出文脉型、体验型、“文脉+体验”型三种工业旅游资源分类方法,为工业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依据;并尝试提出工业旅游发展“资源—业态—治理”分析框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
第二,本书分析上海工业旅游发展进程,揭示了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和机制,指出“资源—业态—治理”同时嵌套作用于上海工业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微观与宏观层面,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探索价值。
第三,本文在“资源—业态—治理”关联视角下,基于案例分析法、调查问卷法与结构方程模型,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建构了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三种微观模式—文脉激活发展模式、体验激活发展模式、“文脉+体验”双重激活模式,以及空间邻近模式、业态共生模式和空间嵌入模式三种更广域视角的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空间增长模式,在研究方法应用上具有一定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