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卷一 序例
《神农本草经》有序例自成l卷,是全书的总论,归纳了13条药学理论,首次提出“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概括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七种药物配伍情况,称为七情;还指出丸、散、汤、膏等剂型对药物疗效和病证的影响。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语译】上等的药物有一百二十种当做君药,主要功效为调养性命与天相应和,没有毒,可大量服用,长期服用也不会损伤人。要想使身体轻便、气力增加、延缓衰老、延长寿命,请依据《本经》的卷上。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语译】中等的药有一百二十种当做臣药,主要功效为调养性情与人相应和,这些药有的无毒,有的有毒,使用时应考虑它们是否适宜配伍。如果想消除疾病,补虚损羸瘦,应依据《本经》的卷中。
扁鹊像 《先医神像册》 清代
中国古代医药学博大精深,《神农本草经》中以上、中、下三品之分收录了365味药,并对各种药物的名称、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别名、生长环境、采集时节等进行了详细叙述。这些药物学的经验成果,已是医学史界比较公认的结论。事实上,当时人们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已远远不止这些,早在战国时期,神医扁鹊就已遍识百药,并且精通针灸按摩。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语译】下等的药有一百二十五种当做佐使药,主要功效为治疗疾病与地相应和,其中多数都有毒,不可长期服用。想祛除寒、热邪气,消散积聚,治疗疾病的人,可依据《本经》的卷下。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倍其数合七百三十名也。
【语译】三品药加起来共有三百六十五种,是依据三百六十五天日月星辰的行度而来。用一行度来应和一天,就组成一年,它的倍数刚好为七百三十种。
药有药物一百二种作君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语译】药物有君臣佐使之分,选择那些如同下诏书的皇帝一样的药做君药,辅佐皇帝的则为臣药,配合君臣的可做佐药,能协调各药药性的作为使药。比较好的配合应是一味君药,两味臣药,三味佐药,五味使药;也可以用一味君药,三味臣药,九味佐使药。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
【语译】药物有阴阳属性结合匹配的原则,他们有着母子兄弟般的关系,如根与茎、花与实、草与石、骨与肉。
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语译】各种药物有单用的;有相互促进的;有相互支使的;有相互畏惧的;有相互厌恶的;有相互冲突的;有相互消除毒性的。加起来共有这七种情况。配伍使用时要考虑这七种情形,应该选择相互促进、相互支使的药物合用,这样可起到好的效果,不要将相互厌恶、相互冲突的药配伍。如果药物有毒性,可用相互能够杀死、消除毒性的药物加以缓解,不属于这种情况的,不可配伍应用。
药铺图 清代
《神农本草经》中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一些常用药的性味主治也渐渐为平常百姓所了解。严重的病证,自然需要请医生诊治,但如果是感冒、腹泻,自己去药铺抓些驱寒、止泻的药,也无不可。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语译】药物有酸、咸、甘、苦、辛五种味道,还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之分,有的药应在阴处晾干,有的则需在阳光下晒干,因而采集、加工制作要适宜季节和月份,分未成熟的和成熟的。地里生长的药物也要分辨真与假,新鲜与陈旧,同时不同药有不同的加工方法。
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语译】药物的性味有适宜做成丸药的;有适宜做成散剂的;有的适宜用水煎煮;有的适宜用酒浸泡;有的则适宜煎成膏剂;还有一种药物适宜几种方法的;也有不能用热水煮和酒泡的。制作时应当根据不同药的性质进行处理,不可违背其制作法则。
孙真人煎药图 杨柳青年画 清代
《神农本草经》中记述了“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七种药物配伍情况,认为有的药物合用,可相互加强作用或抑制药物的毒性,宜配合使用;有的药物合用则会相互减弱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应避免同用。这种说法对后世影响颇深,唐代的“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重申了这一中医用药法则。
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语译】在治疗疾病之前,应当先察看得病的根源,诊得的疾病的关键之处。如果病人五脏没有虚损,六腑没有衰竭,血脉没有散乱,精与神都没有离散,那么服药后一定可以存活;如果病人已经患上严重的疾病,只有一半治愈的希望,但如果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则性命难保。
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若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语译】如果使用毒药来治病,开始时仅用黍粟那样大的药,疾病消除则用药停止;如果疾病不除,可加倍用药;若还不痊愈就用它的十倍,以病除为标准。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
【语译】治疗寒病应当用温热药;治疗热病当用寒凉药;饮食不消化可用涌吐、泻下药;鬼疰、蛊毒病则用毒药;痈肿疮瘤需用治疮药;风湿病就用祛风湿药。应根据各药的药性治疗其所适宜的病证。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语译】在胸膈以上的疾病,应当先吃饭后服药,在胸腹以下的疾病,应先服药后吃饭,在四肢、血脉的疾病,需空腹且在早晨服药,在骨髓的疾病,则应吃饱且在夜间服药。
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澼;下痢;大小便不通,贲豚;上气;咳逆;呕吐;黄疸;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癥瘕惊邪;癫痫;鬼疰;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疮;踒折;痈肿;恶疮;痔;瘘;瘿瘤;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虫蛇蛊毒所伤。此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叶,各宜依端绪以取之。
【语译】大病主要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澼;下痢;大小便不通,贲豚;上气;咳喘;呕吐;黄疸;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癥瘕;惊悸;癫痫;鬼疰;喉痹;牙齿痛;耳聋;目盲;金疮;骨折挫伤;痈肿;恶疮;痔;瘘;瘿;瘤;男子五劳七伤引起虚损困乏;消瘦羸弱;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虫蛇蛊毒所导致的病。这些大概是主要的病证,此书中稍微有所变化,各个病证应当根据这个线索来寻找适宜治疗它们的药物。
炮制鹿茸图 《补遗雷公炮炙便览》 明代
中医讲究查清病源,对症下药,寒证施以热药,热证施以寒药,毒肿恶疮施以疮药,气虚则补气,阳虚就补阳。其中气虚和阳虚很多人容易混淆,气虚一般指脾气虚和肺气虚,阳虚则多指肾阳虚。鹿茸的补阳功效非常强,可增进体力,强筋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