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先秦
皋陶谟①
(先秦)《尚书》
【题解】
本篇记录了皋陶与禹讨论如何实行德政治理国家的问题。皋陶提出了“慎身”、“知人”、“安民”的主张。主要是:严格地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任人唯贤;安定民心。同时要顺从天意,遵循尊卑等级制度,处理好道德伦常关系。
《皋陶谟》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会议记录。读这篇讨论政事而又满是文采的实录,对我们的写作和创作颇有借鉴意义。
【原文】
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②谐。”
禹曰:“俞,如何?”
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
禹拜昌言曰:“俞!”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
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马雚)兜?乎巧言令色孔壬?”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
禹曰:“何?”
皋陶曰:“宽而栗③,柔而立④,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⑤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⑥!
“日宣⑦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咸事⑧,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工⑨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
“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⑩,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11],(来力)[12]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13],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14]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15]哉懋哉!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
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
禹曰:“俞!乃言厎可绩。”
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赞赞襄哉。”
【注释】
①皋陶,也称咎繇,是传说中舜至夏初的名臣,掌管刑律狱讼。谟,《说文》:“议谋。”
②弼:辅佐。这里指辅佐君王的臣子。
③栗:战栗。这里是谨慎的意思。
④柔:温和。立:有独立的见解。
⑤直:正直。
⑥彰:彰显,明显。
⑦宣:显示,表现。
⑧事:从事,担任某种职务。
⑨百工:百官。
⑩旷:空旷。这里指虚设。庶官:百官。
[11]叙:秩序。这里指规定人与人的伦常秩序。典:常法。
[12](来力)(chì):同“敕”,告诫。
[13]秩:秩序。这里指规定人的尊卑等级。
[14]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礼服。
[15]懋:勤勉,努力。
洪范①
(先秦)《尚书》
【题解】
《洪范》篇的纲要,即“洪范九畴”,提出了帝王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九种根本大法。九类治国大法出现在四千多年以前,历经一千多年的实践验证,方由史官写就。内容丰富,思想精辟,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有《河图》、《洛书》的美妙传说。相传伏羲观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是为《河图》;大禹治水,洛水出神龟,背有文,其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成《洛书》。据说《洛书》就是本篇“初一曰五行”至“威用六极”六十五字,而夏商周三代传承,到周武王时终于成就此篇。前者《河图》用以预卜人事吉凶,后者《洛书》则成为治国安邦的法典,历代相传,堪称中国文化史中的瑰宝,蕴含着中国传统的真理论和价值观,是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
【原文】
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②,以箕子③归。作《洪范》。
惟十有三祀,王访④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
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陻⑤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⑥。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⑦,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⑧。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晰,聪作谋,睿作圣。”
“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四、五祀: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五、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斯其惟皇之极。无虐茕独⑨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⑩。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桑克。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颇僻,民用僭忒[11]。”
“七、稽疑:择建立卜筮[12]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八、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13]。一极备,凶;一极无,凶。曰休征: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晰,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呖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义用民,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义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九、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14]。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注释】
①洪范,就是统治大法。《尚书》中的《洪范》篇,是研究中国古代治国方略的重要典籍。
②武庚:殷纣王的儿子。
③箕子:殷纣王的叔父。
④王:周武王。访:咨询。
⑤鲧:夏禹父亲的名。陻:堵塞。
⑥斁:败坏。
⑦乂:治,这里指治民。
⑧土爰稼穑:土里可以种植、收获农作物。
⑨茕独:孤独,泛指无依无靠的人。
⑩辜:责怪。
[11]僭忒:越轨作恶,这里指犯上作乱。
[12]卜筮:古时占卜,用龟甲占吉凶叫作卜,用蓍草占吉凶叫作筮。
[13]蕃庑:指草长得茂盛。
[14]考:老。考终命,老而善终。
宫之奇谏假道
(先秦)《左传》
【题解】
春秋时期,齐桓公建立霸业的同时,晋献公也在忙着对外扩张,他的近邻虢国和虞国,自然而然就成了牺牲品。
公元前655年,晋国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其实想趁虞国不备,先灭虢再灭虞。虞国大夫宫之奇很有远见,识破了晋国的野心,于是力谏虞公不可迷信宗族关系。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先是分析了形势,接着论情,最后说理,语言简洁贴切,很有说服力。但由于虞公未听良言,终致亡国被俘。
【原文】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①。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②存焉。”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入自颠(车令),伐鄍三门。冀之既病③,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④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⑤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⑥。(以上僖公二年)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⑦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⑧,勋在王室,藏于盟府⑨。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⑩絜,神必据我[11]。”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2]。’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13]。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14]。”
冬,十二月丙子朔[15]。晋灭虢。虢公丑[16]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17],而修虞祀,归其职贡于王。
【注释】
①晋:姬姓国,侯爵。在今山西省西南部。乘:四匹马,这里用作马的泛称。假道:借路。虞:姬姓国,公爵。虢:姬姓国,公爵。
②宫之奇:虞国的大夫。
③病:削弱。这里指晋曾助虞伐冀,使其受损。
④保:堡垒。这里指修建堡垒。
⑤请罪:问罪。
⑥下阳:虢的故都。
⑦宗:同宗。晋、虞、虢都是姬姓国,属于同一祖先。
⑧卿士:中国古代官名,源于商,执政官。
⑨盟府:古代掌管盟约及其他重要档案的官府。
⑩丰:丰富。
[11]据:保佑。
[12]黍:北方称黄米,色黄,煮熟后有黏性。稷:小米,北方称谷子。黍稷是古代祭祀常用的谷物。馨:香气散布很远。
[13]腊:年终的大祭。
[14]更:再,又。举:出兵。
[15]朔:每月初一。
[16]虢公丑:虢君,名丑。
[17]媵:陪嫁的人或物品。秦穆姬:秦穆公的夫人,晋献公的女儿。
晏婴论“和”与“同”
(先秦)《左传》
【题解】
“和”与“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范畴。春秋末期,晏婴用形象的比喻对齐景公做了说明。“和”就像佐料的相互调和,像音律之间的配合。“同”就像“以水济水”,像“琴瑟之一专”。晏婴还把这个观点延伸到君臣关系上,批评了梁丘据对君王的一味奉承。本文精辟透彻,具有思辨性。
【原文】
齐侯至自田①,晏子待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②。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③,水、火、醯、醢、盐、梅④,以烹鱼肉,(火单)之以薪⑤,宰夫和之⑥,齐之以味⑦;济其不及⑧,以泄其过⑨。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⑩;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11]、四物、五声、六律[12]、七音[13]、八风、九歌[14],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注释】
①田:打猎,此处指打猎的地方。
②子犹:齐大夫梁丘据的字。造:到访。
③羹:以肉为主调和五味(醋、酱、盐、梅、菜)做成的带汁食物,也叫和羹。
④醯(xī):醋。醢(hǎi):掺入肉末做成的酱。
⑤(火单)(chǎn):用柴火烧煮。
⑥和:味道的调和。
⑦齐:调配比例,使之适中。
⑧济:增加。
⑨泄:减少。
⑩献:进言献策。
[11]三类:《诗经》中的风、雅、颂。
[12]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ruí)宾、夷则、无射六种乐律,分别用来指乐调的高低。
[13]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等音阶。
[14]九歌:歌颂九功之德。九功指水、火、木、金、土、谷、正德、利用、厚生。
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
(先秦)《晋语》
【题解】
晋文公任人唯贤,以德行和才干为原则选择军队将领。赵衰作为其大夫,曾先后推举郤縠、栾枝、先轸、胥臣、先且居、箕郑、胥婴、先都等贤才来辅佐君王,自己却三次推让不当卿、将,得到晋文公的赞赏。晋文公的称霸离不开他对人才的重视。赵衰作为辅佐晋文公称霸的五贤士之一,能一心为国家推举人才,不计较个人名位的思想行为,也是极为可贵的。
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都会重视举贤任能。从本文也可看出,尊重知识和人才,对于国家振兴所起关键性作用。
【原文】
文公问元帅①于赵衰,对曰:“郤縠②可,行年五十矣,守学弥惇③。夫先王之法志④,德义之府也。夫德义,生民之本也。能惇笃者,不忘百姓也。请使郤縠。”公从之。公使赵衰为卿,辞曰:“栾枝⑤贞慎,先轸⑥有谋,胥臣⑦多闻,皆可以为辅佐,臣弗若也。”乃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取五鹿,先轸之谋也。郤縠卒,使先轸代之。胥臣佐下军。公使原季⑧为卿,辞曰:“夫三德者,偃之出也。以德纪民,其章大矣,不可废也。”使狐偃为卿,辞曰:“毛⑨之智,贤于臣,其齿⑩又长。毛也不在位,不敢闻命。”乃使狐毛将上军,狐偃佐之。狐毛卒,使赵衰代之,辞曰:“城濮之役,先且居[11]之佐军也善,军伐[12]有赏,善君[13]有赏,能其官[14]有赏。且居有三赏,不可废也。且臣之伦[15],箕郑、胥婴、先都在[16]。”乃使先且居将上军。公曰:“赵衰三让[17]。其所让,皆社稷之卫也。废让,是废德也。”以赵衰之故,琍于清原,作五军。使赵衰将新上军,箕郑佐之;胥婴将新下军,先都佐之。子犯卒,蒲城伯请佐,公曰:“夫赵衰三让不失义。让,推贤也。义,广德也。德广贤至,又何患矣。请令衰也从子。”乃使赵衰佐新上军。
【注释】
①元帅:即全军的统帅。
②郤縠:晋国大夫。
③惇:敦厚。
④法志:可供遵循的典籍,指《礼》《乐》《诗》《书》等。
⑤栾枝:晋国大夫。
⑥先轸:晋国大夫。
⑦胥臣:晋国大夫,又名臼季,司空季子。
⑧原季:赵衰,晋文公二年时为原大夫。
⑨毛:即狐毛,狐偃的哥哥,晋国大夫。
⑩齿:指人的年龄。
[11]先且居:即蒲城伯,先轸的儿子。
[12]军伐:军功。伐,功劳。
[13]善君:以道义辅佐君主。
[14]能其官:能够完成本职工作。
[15]伦:同类,同辈。
[16]胥婴、先都:均为晋国大夫。
[17]赵衰三让:指赵衰三次推让不当卿。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先秦)《齐策》
【题解】
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以身边的小事为例,劝谏齐王要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建议,进而改良政治。齐王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果然得到了一定成效。全文仅三百余字,但情节完整,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极为丰富。用设喻的方法讲述治国的道理,含蓄委婉,表现了语言的艺术。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①,身体昳丽②。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③,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④,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⑤。期年⑥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⑦。
【注释】
①邹忌:战国时齐人。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当时一尺约合今七寸。
②昳丽:光艳美丽的样子。
③孰:同“熟”,熟视,仔细。
④谤议:议论、指责别人的过失。市朝:街市和朝廷,代指公共场所。
⑤间进:时不时地有人进谏。
⑥期年:满一年。
⑦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此处指只要政治修明,不需要用兵即可让别国臣服。
齐宣王见颜斶
(先秦)《齐策》
【题解】
在封建社会,“王者贵”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颜斶却提出“士贵而王者不贵”的响亮观点。全篇以对话形式展开情节,颜斶以史实力证,引经据典,论证了“得士则兴,失士则亡”的道理,也表现了颜斶不卑不亢的人格魅力和强烈的人格尊严。
【原文】
齐宣王见颜斶曰①:“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②,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万石虡痳③。天下仁义之士,皆来役处;辩知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④。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人禹之时,诸侯万国。何者,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鄙野,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⑤:‘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倨慢骄奢,则凶必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⑥,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⑦,舜有七友⑧,禹有五丞⑨,汤有三辅⑩,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11],不媿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非也?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12],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13],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14]。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15]。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
斶知足矣,归真反朴,则终身不辱也。
【注释】
①齐宣王:齐威王之子。颜斶:齐国的隐士。
②柳下季:即柳下惠,春秋时鲁国贤士,原名展禽,“柳下”是他的封邑,死后谥“惠”。垄:坟墓。
③石:古代重量单位。虡:同“簴”,是悬挂钟、磬的架子。
④闾里:民众聚居之地。
⑤《易传》:解说《周易》的论文集。
⑥约:窘迫,困窘。
⑦九佐:尧之九官,传说是舜、契、禹、后稷、夔、倕、伯夷、皋陶和益。
⑧七友:舜之七友,传说是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訾、秦不虚和灵甫。
⑨五丞:禹之五丞,传说是益、稷、皋陶、垂和契。
⑩三辅:商汤的三辅,传说是谊伯、仲伯和咎单。
[11]亟:屡次。
[12]周成王:周武王之子。周公旦:周文王之子,周成王之叔。
[13]太牢:原指牛、羊、猪三种家畜的肉。古代祭祀祖先时用太牢(一牛、一羊、一猪)或少牢(一羊一猪)做供品。
[14]璞:里面蕴藏玉的石头。
[15]形神不全:指表里不一。
触龙说赵太后
(先秦)《赵策》
【题解】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通过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送幼子到齐国做人质以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阐明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做父母的应当如何真正爱护自己的子女?这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触龙因势利导,入情入理,让人们领略到了语言的艺术,值得借鉴和学习。
【原文】
赵太后新用事①,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②,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之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③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④。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⑤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⑥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⑦,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俸,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注释】
①赵太后:即赵威后,赵惠文王之妻,赵孝成王母。新用事:刚刚掌管国事。
②长安君:赵太后的幼子。封号为长安君。
③踵:脚后跟。
④反:同“返”。古代诸侯的女儿嫁到别国后,除非被废或亡国,否则不能返回娘家。故而赵太后祝祷自己女儿不要回来。
⑤挟:占有。重器:贵重的宝物,指金玉钟鼎等。
⑥膏腴:形容土地肥沃。
⑦山陵崩:讳语,指君主的死亡。
尊贤使能章
(先秦)《孟子·公孙丑上》
【题解】
《孟子》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作,为“四书”之一。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政治策略和治国思想。
文中孟子提出了五条具体措施,阐明了实行“爱民”政策的作用。说明只有统治者让士、农、商、旅、居民先享受到“爱”的实惠,人民体会到统治者的爱民之心,才能实现国强民富。
【原文】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①,法而不廛②,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③,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廛而不征:货物储藏于市中而不征租税。廛:原指古代城市居民一户人居住之地,此处指交易市场的房屋。
②法而不廛:指官方为保证商人利益依法收购长期积压于货栈的货物。
③讥而不征:稽查但不征税。讥,查问。
④氓:指从别处移居来的外来人口。
君之视臣如手足章
(先秦)《孟子·离娄下》
【题解】
君臣之间的行为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行为方式的选择对统治的成败有一定的影响。孟子强调,君主的三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会收到不同的效果。故而劝说齐宣王采取最好的一种。
【原文】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①。”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②,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③;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注释】
①雠:同“仇”,仇恨、怨恨。
②服:服丧。
③先:派人先去布置。
君子有三乐章
(先秦)《孟子·尽心上》
【题解】
孟子认为,人的一生,选择怎样的行为方式远比心中所想的重要。行为方式对了,才能收到成效,否则只会适得其反。人就应当有这三种追求,追求也决定着收获,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释】
①故:灾难祸患。
②怍:惭愧。
民为贵章
(先秦)《孟子·尽心下》
【题解】
孟子主张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保障人民权益。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唯独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重要,体现了“民本”思想。
【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①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②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③盛既挈,祭祀以时,然而旱乾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
①社稷:指国家。
②丘民:聚居在一起的民众。
③粢:古代祭祀用的谷物。
贵直论
(先秦)《吕氏春秋》
【题解】
本文开篇便提出“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的观点,再援引历史中的典型事例加以说明。齐湣王因不听狐援直言,最终导致失败;赵简子因听取烛过的直谏,最终在战场上反转败局,这两个一反一正的例子,也说明了直言的重要作用。
【原文】
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枉者见矣①。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
能意见齐宣王②。宣王曰:“寡人闻子好直,有之乎?”对曰:“意恶能直?意闻好直之士,家不处乱国,身不见污君。身今得见王,而家宅乎齐,意恶能直?”宣王怒曰:“野士也!”将罪之。能意曰:“臣少而好事③,长而待之④,王胡不能与野士乎,将以彰其所好耶?”王乃舍之。能善者,使谨乎论于主之侧,亦必不阿主。不阿⑤,主之所得岂少哉?此贤主之所求,而不肖主之所恶也。
狐援说齐湣王曰⑥:“殷之鼎陈于周之廷,其社盖于周之屏,其干戚之音在人之游⑦。亡国之音不得至于庙,亡国之社不得见于天,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王必勉之!其无使齐之大吕陈之廷⑧,无使太公之社盖之屏,无使齐音充人之游。”齐王不受。狐援出而哭国三日,其辞曰:“先出也,衣(纟希)纻⑨;后出也,满囹圄。吾今见民之洋洋然东走而不知所处。”齐王问吏曰:“哭国之法若何?”吏曰:“斮⑩。”王曰:“行法!”吏陈斧质于东闾,不欲杀之,而欲去之,狐援闻而蹶往过之。吏曰:“哭国之法斮,先生之老欤?昏欤?”狐援曰:“曷为昏哉?”于是乃言曰:“有人自南方来,鲋入而鲵居[11],使人之朝为草而国为墟。殷有比干,吴有子胥,齐有狐援。已不用若言,又斮之东闾,每斮者以吾参夫二子者乎!”狐援非乐斮也,国已乱矣,上已悖矣,哀社稷与民人,故出若言。出若言非平论也,将以救败也,固嫌于危。此触子之所以去之也,达子之所以死之也。
赵简子攻卫,附郭。自将兵,及战,且远立,又居于犀蔽屏橹之下。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桴而叹曰:“呜呼!士之速弊一若此乎!”行人烛过免胄横戈而进曰:“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艴然作色曰[12]:“寡人之无使,而身自将是众也,子亲谓寡人之无能,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对曰:“昔吾先君献公即位五年,兼国十九,用此士也。惠公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秦人袭我,逊去绛七十,用此士也。文公即位二年,底之以勇,故三年而士尽果敢;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围卫,取曹,拔石社,定天子之位,成尊名于天下,用此士也。亦有君不能耳,士何敝之有?”简子乃去犀蔽屏橹,而立于矢石之所及,一鼓而士毕乘之。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行人烛过可谓能谏其君矣。战斗之上,桴鼓方用,赏不加厚,罚不加重,一言而士皆乐为其上死。
【注释】
①枉者:指邪曲之言。见(xiàn):显现。
②能意:齐国人,善直言。
③好事:好直言。
④待:通“持”,保持。
⑤阿:曲从,附会。
⑥狐援:齐国直言之士。齐湣王:齐宣王之子。
⑦干戚之音:指殷朝的宫廷音乐。
⑧大吕:齐国钟名。
⑨衣(纟希)纻:(纟希)是用葛草织成的细布。纻是用苎麻织的粗布。
⑩斮(zhuó):斩杀。
[11]鲋:小鱼。鲵:大鱼。
[12]艴(fú)然作色:因生气而脸色大变。
贵公
(先秦)《吕氏春秋》
【题解】
本文旨在劝谏君王要以“公”治天下,提出了“公则天下平矣”的观点。规劝君王要任人唯贤,公平公正,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不谋私利。
【原文】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①,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鸿范》曰②:“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伯禽③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天地大也,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④,大勇不斗,大兵不寇。
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刀而虫出于户。
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注释】
①上志:古代典籍。
②《鸿范》:又作“洪范”,出自《尚书·周书》。
③伯禽:周公旦长子,为鲁国的始祖。
④大庖:厨艺高超的厨师。豆:祭祀用的笾豆。这里用来指装笾豆的一类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