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立大学系统治理模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一)国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关于高等教育治理的国外研究,较早的有约翰·科尔森(John Coron)的《大学和学院治理》(Governa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他指出大学权力具有二重性,一种是传统的科层管理结构,一种是学术人员在专业权力范围内决策的结构。科层权力来自组织结构中的职位,专业权力是自主性和专业性知识。管理权力与专业权力之间存在着冲突,大学治理就是怎样协调二者之间的冲突。《美国高等教育报告丛书》中关于21世纪大学治理的论文中认为:“大学治理是大学内外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重大事务的决策结构和过程。”维克(K.Weik)用耦合的独立性这个概念来解释分权化的治理结构及其迟缓和低效的治理过程,但是松散联结能够带来创新和灵活性。詹姆斯·马奇(James March)等著的《组织的二重性与选择》(Ambiguity and Choice in Organization)中有篇论文的题目使用了大学治理(University Governance),主要涉及大学组织决策(法)让-皮埃尔·戈丹.何谓治理[M].钟震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5.)。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亨利·洛夫斯基在《大学:所有者手册》(The University:An Owner’s Mannual)中认为大学治理涉及权力:谁掌管权力,谁做出决定,谁可以发出声音,这种声音有多大。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权力和权威安排,使决策能够执行。乔治·凯勒(George Keller)认为大学治理就是指决策的结构和过程(The Structure And Processes of Decision-making),是与大学的日常行政管理相对的管理周光礼.大学治理模式变迁的制度逻辑——基于多伦多大学的个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55-61.)。G·哈曼指出:大学治理的概念在广义上被用来指称高等教育系统和大学的组织方式、权力是如何分配和使用的以及高等教育系统和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尹晓敏.利益相关者参与逻辑下的大学治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5.

马丁·特罗认为大学治理有两个原则William G.Tierney.Competing Conceptions of Academic Governance:Negotiating the Perfect Storm[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4:138.:一是最大限度地保持大学自治——使大学有能力指导自己的事务,二是追求卓越。大学自治简单地讲就是大学自己决定和管理自己的事情。罗伯特·伯达尔(Robert Berdahl)把大学自治分为实质自治和程序自治和震.美国大学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导言.。实质自治就是大学或学院以团体形式自主决定自身的目标和各种计划的权力——解决学术机构是什么的问题;程序自治是指大学或学院以团体的形式自主决定实现这些目标和计划的手段的权力——解决学术机构如何做的问题。大学治理排除了政府作为唯一权力中心的传统,也把教授治校扩展到了所有的大学利益相关者。至此,共同治理将大学治理权力的单一指向转变为多元指向,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可以通过协商、合作、建立伙伴关系等方式参与学校事务。

与关注制度化的权力不同,有些学者关注决策过程中人的因素。维克特·伯德里奇(Victor Baldridge)把政治学的模型引入到高等教育治理中,他在《大学中的权力和冲突》(Power and Conflict in the University)中指出,影响力和非正式过程常常会左右政策的形成。因此,人人都处于组织决策过程的中心。政策产生于利益集团的利益和价值冲突,他们体现在人之中而非结构中。罗伯特·伯恩鲍姆(Robert Birnbaum)在《共同治理的终结:向前还是向后》中把大学治理分为硬治理与软治理。他认为大学应该更加注重软治理——共同治理,应该重视治理的程序正义与社会资本。大学更应该重视学术人员在大学治理中的作用,学术人员的参与可以使大学治理更加有效。

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美国大学董事会协会(Association of Governing Board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美国教育理事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联合发表了《学院与大学治理的联合声明》(Statement on Govern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其中第二条指出首要责任首要权力原则。他们认为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学术自由,大学治理的出发点之一就是保护学术自由。这为美国公立大学系统治理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国内研究现状和趋势

中国早期的高等教育治理制度直接移植西方的模式,如蔡元培起草的《大学令》、梅贻琦的《清华大学组织大纲》等制度文件。新中国成立后大学治理模仿苏联模式,大学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研究进展不多。1995年《高等教育法》颁布后,大学制度研究开始成为热点,潘懋元等学者开始对我国的大学制度、大学自主权的缺失,如何应对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挑战等进行反思和讨论。张俊宗的《现代大学制度》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大学制度的传统,勾勒了大学制度的框架。张德祥的《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从大学制度的两种权力入手,分析其关系和平衡。张维迎、俞可平开始从大学治理的角度探讨大学的治理,龙献忠在其博士论文《从统治到治理——治理理论视野中的大学与政府关系》中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大学与政府的关系。郭卉的博士论文《权力诉求与大学治理》则从学术利益表达的角度研究大学教师权力制度的运作,认为大学治理的本质是关于大学决策权力的分配和行使。权力背后是利益诉求。权力与利益的内在关联促使研究的关注点从教师权力转向了教师利益表达的两个基础结构——教师代表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苏君阳在《论大学治理权力结构的基本类型》中认为,在大学治理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基本的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市场权力。这几种权力的相互影响形成了大学治理权力结构的三种基本类型:行政权力主导型、学术权力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学术是大学发展之本,在大学治理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确立学术权力的主导作用,并协调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以及市场权力之间的关系。

从上述文献回顾中可以看出,学术界对大学治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美国公立大学系统治理还没有专门的研究,庞大的美国公立大学系统具有不同的治理模式,孕育出不少世界一流大学,确实需要对其进行认真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