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行为(十周年纪念珍藏版)](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06/815306/b_815306.jpg)
第6章 基本的理念(3)
4.不够圆通,很容易伤害自己的面子。曾经有一位颁奖人致辞时,指出得奖人都是他的学生。结果,得奖人致感谢辞时,却把他遗漏了,这不是一件挺尴尬的事吗?
不够圆通,也很容易伤害别人的面子。老板当着单位主管的面,大声苛责员工,必然会使单位主管觉得颜面无光。
5.圆滑和圆通,表面上看起来,完全一模一样,都是推、拖、拉,但是动机并不相同。凡是希望借着推、拖、拉来解决问题,同时减少阻力的,称为“圆通”。那些存心不良,只想用推、拖、拉来推卸责任或者拖延时间,根本不想解决问题的,即为“圆滑”。两者的结果也不一样:推、拖、拉的结果是把问题解决掉,或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称为“圆通”;推、拖、拉的结果是并没有解决问题,简直于事无补,当然是“圆滑”。
说明
现代人由于对推、拖、拉具有成见,认为凡事推、拖、拉,都是不好的,以致不够圆通,增加许多阻力,也增加很多后遗症。
譬如介绍朋友的时候,经常听见当老师的人,直接介绍“这是我的学生”。而被介绍的人似乎并不认定介绍人是老师,反而淡淡地指称“我们现在合作一些事情”。请问是不是十分尴尬?不能够保证别人真愿意认自己为老师,怎么能够直截了当地如此介绍呢?
当老师的人,如果介绍“这是我的朋友”,对方紧接着说“王教授是我的老师”,是不是就能避开尴尬的场面?具有“要人家认自己为老师,不要自己认为是人家的老师”的意识,不就圆通多了?
老板发现部属有错,当着他的主管责骂他,就寓有“主管没有管好”的意思,主管当然没有面子。如果老板有耐心,只是摆出不好看的脸色,离开现场让主管教训他的部属,会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的老板,显然比较圆通。
有人会说:“那可不一定!”
如果老板摆出难看的脸色,主管却毫不在意,也不去纠正部属,岂非没有效果?这就证明了一种现象—中国人总认为自己圆通,却老是认定别人圆滑。自己朝三暮四,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便是“圆通”。如果别人变来变去,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则是“圆滑”。
因为,我们一向“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缺乏“你好,我也好”的意识,充满“他不好,你不好,只有我自己好”的念头。从好处看,是“永不认输”;从害处看,那就是“别人都是圆滑,唯我懂得圆通”!
其实,人生是阶段性的发展,圆满境界绝非一蹴可及。只有开普通车能力的人,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一阶段,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真正有钱的大老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三阶段,买豪华汽车开来开去,根本不必有所顾虑。朱先生则是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说没有能力开豪华车吗?不请司机,自己驾驶,自己保养应该还可以。说有能力开豪华车吗?开出去的时候,常常需要有意无意地指明自己是车主,否则常常被误认为是司机,这种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多亏他头脑灵光,否则便要苦恼万分。
要则
1.将心比心是圆通的先决条件,多以欣赏的眼光来体会他人的圆通,比较容易吸取他人的经验,而能迅速成长。常以厌恶的心情,来批评他人的圆滑,结果便只有生气的份儿,而失去学习他人宝贵经验的机会。
2.圆通绝非圆滑。圆滑的人,大家都厌恨,也等于断了自己的前程。圆通的境界虽然很难达到,但却是不可轻易放弃的。具有圆通的本事,还得不因为怕别人看不懂而放弃圆通。
3.不要完全排斥或放弃推、拖、拉,以免误将圆通当作圆滑。也不能够凡事都推、拖、拉,以免一不小心,就形成令人厌恶的圆滑。利用推、拖、拉的短暂时间充分考虑,怎么才合理,才可以达到圆通的境界。
请写下您的心得:
_______________
尊重而不盲从
个案
我经常向总经理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您讲什么,干部们总是百依百顺,您觉得怎么样?”他们几乎没有例外地都会表示:“不好,这样不好。”追问原因,则会得到同样的答案:“我迟早会被这些人害死!”
我换一个角度,请教这些总经理:“如果您讲什么,干部老是有意见,您觉得怎么样?”
他们通常都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就会马上回答说:“那怎么行,存心要捣蛋,那还得了。”
请问:
1.总经理为什么不喜欢百依百顺的干部?
2.中国人是不是普遍喜欢听话的部属?
3.总经理为什么不喜欢老是有意见的干部?
4.总经理最欣赏什么样的干部?
5.部属最好表现什么样的具体行为,才合乎总经理的要求?
请把您的高见简要地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
分析
1.总经理心中明白,自己并不是万能的神仙,哪能担保所有的决策都十分正确?依中国人的看法,神仙打鼓也有失误的时候,所以部属百依百顺,对主管来说,真是危险万分。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总经理开口,干部便不动脑筋,顺口叫好。如果总经理的决策是对的,当然很好,表示上下一条心,步调一致。若是总经理的决策是错误的,不免会被这些有口无心的Yes Man害死的。
2.中国人喜欢听话的部属,但是有三个条件:
第一,有意见不可以当着旁人的面说出来,以免主管难堪。
第二,没有意见也要再仔细想想,怎么才能够做得更好,而不是如同奴才那样,样样没有意见,做得不理想也不知道自己调整。
第三,嘴上说好,心里头却能够提醒自己,要用心做好,把成果做出来,否则就要把困难提出来,再和上司商量。
3.总经理心里也有数,自己再笨再蠢,也不可能所有决策都错。干部样样有意见,很明显的是存心不合作,自然难以忍受。
干部完全听话,不好;完全不听话,也不好;必须把“听话”和“不听话”做一番合理的安排,才能合乎“中庸”的道理。
总经理不欣赏“凡事都有意见的干部”,正如唐明皇有一回忍耐不住,大声指责高力士:“每一件事情都依你,朕还当什么皇帝?”部属样样有意见,就算真的比主管高明,也会弄得主管没有面子,因而老大不高兴。
然而,总经理也不放心“凡事都说好的干部”,特别是那些“话还没有讲完,他那边就已经答好”的人,真是叫人担心害怕。所谓轻诺寡信,大概就是这一类型干部的写照。
4.总经理最欣赏也最放心的干部,是那些“应该听话的时候听话”,“不应该听话的时候不听话”的干部,也就是“听话听得合理”的干部。
有旁人在场,总经理的话一定是对的,不允许部属有任何不同的意见。但是,单独面对总经理的时候,就应该委婉地陈述自己的看法,或者提出困难和疑问,请求总经理协助解决。
总经理对的部分,当然要听话,不能够存心捣蛋。总经理有顾虑不周或者不切实际的地方,就不应该完全服从,以免造成恶果,惹总经理生气。
部属“有所听有所不听”,才能得到上司的信任与赏识。“有所听”是“作用”,“有所不听”则是“根本”。我们深深懂得“本立而道生”,因此更应该切实把握“根本”的“有所不听”,而不是处处留神“作用”的“有所听”。
着重“有所听”,就很容易落入“唯唯诺诺”的“歧途”。因为存心听话,就很难有把握做到“如果不合理,便不要听”的地步。
时时以“有所不听”为念,才能够不马上搭腔应好,而冷静地听完、思考、判断,应该说好时才说出口,不应该答好时则不说话。
5.部属必须站在“有所不听”的立场来“有所听”,才能够确保“听得恰到好处”的良好品质。反过来,以“有所听”的立场来达成“有所不听”,则相当困难。
具体的行为表现,应该是下述三种方式:
第一,注意聆听上司的指示,边听边思考,最好能够在听话完毕以后,便马上判断是否合法、合理,是否有困难。
第二,如果上司的指示合理合法,当然要听话,这时要明显地回应很好,有问题则可以提出来请示。
第三,万一上司的指示不合理、不合法,当然不要听话。不过,最好不要马上表示自己的观点,亦即当场提出异议,让上司没有面子。应该表现出一直在思考的样子,不搭腔、保持沉默。
第一种方式的要点,在于听的速度必须快过说者,通常保持在4倍左右。避免听完再思考,因为如此一来,便会和第三种方式混淆不清,很容易引起上司的误解,以为部属有不同的意见。部属唯有边听边想,才能很快地有所反应,亦即听完之后,马上可以选择第二或第三种方式来表示自己的“听话”或“不听话”。
第二种方式是“听话”的信息既容易表现,上司也很容易接受。这种管道比较畅通,收受与发放之间,不易遭受扭曲,不致产生误解。
第三种方式是“有所不听”的信号,上司和部属平时应该彼此了解,才不致引起误会。部属听完指示之后,居然保持沉默,当然不可能是“听话”的表示,也没有什么“默认”的必要。部属保持沉默,便是“有话要讲”。既然有话,为什么不讲出来?为什么要保持沉默?这正是中国人的沟通艺术之一。
说明
部属与主管看法不一致,马上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主管受得了吗?面子上过不过得去?就算表面上宽宏大量,笑着采纳不同的意见,内心的感觉又如何?无论怎样,部属毫无顾虑地表示自己的异议,是一种对上司的不敬,等于是一种对自己的伤害,何苦来哉!
部属有相反的意见,并不马上表现出来,正是对上司的一种尊重。部属听毕指示,沉默不语,即在发出这样的信息:“我有不同的意见,不知道你要不要我讲出来?如果不要我讲,我便不讲。”既客气又合乎自己的身份。
上司接收到这种信息,如果不想让部属表示意见,便会接着说:“我看,就这么办好了!”部属这时当然以不说为宜,至于是不是真的照办,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可见主管必须在察觉部属有异议时,再予详细的解说,或者干脆请他们把不同的意见说出来,以便进一步有所沟通。
如果上司有意听取部属的意见,便可以问:“你有什么意见?”部属此时便不用客气,尽管把不同的意见表达出来,但须注意口气婉转。部属也可以不当场讲出来,因为会伤害到在场的其他同人,或者会让上司没有面子。有了这种顾虑,可以表现出相当为难的样子,让主管知悉“有意见,但此时此地不便直说”的苦衷,真正具有诚意的上司,就会另做安排,让部属得以畅所欲言。
并不是所有的部属,都可能得到上司如此这般的重视。部属尽管发出他的信号,如何处置仍然是由上司做主的,例如:
1.对一向表现良好,值得信赖的部属,上司当然会倍加尊重,耐心地听取他的意见,甚至愿意另外安排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单独和他详细地商量。
2.对偶有卓见的部属,主管可能提供一些机会,让他得以顺利表达。
3.对若干爱草率、不负责任地表示意见的部属,主管多半会以忙碌为理由,委婉地拒绝听取他的意见,以免浪费时间。
部属仅仅用沉默不语来传达“有话要说”的信息,至于如何处置,依然由上司做主,这种尊重上司的态度,是部属必须具备的修养。
而上司了解部属的行为表现,知道他有话要讲,也能够合理地“有所听”或“有所不听”,这种尊重部属的态度,正是上司与部属之间合理的互动。
部属不必埋怨上司不公平:常常接受别人的异议,却不愿意听取自己的不同意见,简直是看不起我!至少也是对我怀有成见!
要则
1.部属最好自己反省,为什么上司不喜欢听取我的意见?是不是我平日所表达的意见,并无实质性帮助?或者表达的态度或方式有所偏差,以至于上司不愿意听取?只要自己充实、谨慎发言,必然会逐渐改变上司对自己的观感,因而越来越受到上司的尊重。
2.上司不要责怪部属有意见不表示出来,却应该自我反省:是不是我平日的态度过分严厉,让他们觉得害怕?是不是我听不到几句便打断他们,不让他们讲下去?是不是我对他们不够尊重,使他们舍不得把意见说出来?
3.双方都各自反省有无不当,上司就可以放心地让部属表示意见,因为他既不会平白浪费时间,也不致使上司难堪。不必再相信那些“中国主管爱用乖乖牌,部属能听话就好”的传言,事实上主管所重视的,是那些“有所听有所不听”地合理接受指示的部属。部属不应该存心听话或不听话,而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最好站在有所不听的立场来有所听。唯有如此,才能够听得恰到好处,成为最受主管敬重的“时中”(时时刻刻合理反应)的部属。
请写下您的心得:
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