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科技工作者的农垦情
——记农艺师许存元
许存元
在我上学能记事时,从生产队到场部学校上学的路上,经常能碰到一位背着黄挎包、光着脚、卷着裤腿、在稻田察看秧苗、时不时还在本子上写着什么的中年人。田边的树林里放着一辆旧自行车,后架上夹着一双布鞋,那时我还不知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后来得知他是连湖农场搞农业技术的。参加工作以后,我知道了他就是连湖农场管农业的副场长,名叫许存元。再后来,到农场机关工作,和许存元有了更多的接触,了解也就多了一些,渐渐发现他是一位受上级组织和领导信赖、下级信服、职工群众拥护、同事关系非常融洽的农业专家。农垦局原局长柳登旺在农垦农业会议上多次讲过:“只要在连湖看到田边有个背着黄挎包、卷着裤腿、光着脚、拿着钢卷尺的人,不用问,准是老许。”
许存元生于1924年,河南人。1948年在河南国立一中毕业,考入了西北农学院农学专业,1952年毕业分配到灵武农场,1954年被调到连湖,参与规划、筹建农场,历任生产室技术员、生产科副科长、农场副场长、总农艺师等职,1990年退休。在农场,许存元有过幸福快乐的生活,也经历过艰难岁月的磨砺;有过辉煌,也有失意,更有对农场这片土地无限眷恋的情怀。
一、胸怀理想
1952年大学毕业,他先分到了王太堡试验场,许存元当时想,学农业技术的,适合工作在农业一线,才能发挥自己所学的专长,在科研单位工作的话,学的理论多,实践少。那时农场在人员配备、科研仪器、农业机械等方面比农村先进,在农场搞科研、生产、示范推广要一手抓,有了新技术,就可以实验、示范,成功了马上可以推广,理论和实践很容易结合,所学的专业有用武之地。因此,他愿意到农场,在大田里摸爬滚打,就跟一个同学调换到了灵武农场。1954年6月许存元被调到连湖搞农场规划、筹建,是第一批建设连湖的人。到农场后,那种荒凉的景象,没有亲眼见过的人是无法想象的,一片盐碱湖滩,展现出的景象就是人们常说的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从外边到农场,没有路,要从李俊到邵岗,然后脱掉鞋,趟水才能到连湖。
在农场工作,根本没有星期天、节假日的概念,虽然条件很艰苦,可那时的想法比较简单,就是把自己学到的农业技术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践来检验如何改变农场荒凉的现状。
二、艰难岁月
许存元大学毕业到灵武农场工作后,经同学介绍认识了河南老家还在上中学的刘俊峰,两家离得不远,有六七里路。中学毕业后,许存元把她接到了连湖,又上了宁夏技校,技校毕业后,在连湖农场当文书、化验员。通过深入交往,许存元觉得她这个人特别善良、爱帮助人、同情弱者,两人感情非常好。然而,甜蜜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就被一场又一场“运动”折腾得家里始终笼罩在阴影当中。从1957年反右,许存元被列入逮捕名单开始,到“四清”运动被批斗,再到“群专”对象被下放到生产队劳动,这一系列的运动使他善良的老伴一次次受到惊吓。当时老伴的母亲去世了,由于交通不便,孩子也小,又忙得没时间送她,许存元没有告诉她,只能给家里寄些钱,后来她知道了,觉得对不起老人家,留下了终身的遗憾,病情也更加严重了。后来,经北京一家医院精神科诊断为“妄想型迫害狂”,属精神分裂症之一,先后在区内外多家精神病医院治疗过,也不见好。这样一来,家庭重担就落在了许存元一个人身上,上班忙工作,不能有丝毫地松懈,回到家要照顾年幼的孩子,还要细心地呵护老伴。老伴犯病时经常会出走,有一次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到了北京,还有一次跑到了汝箕沟,在附近出走的次数就多的都记不清了。许存元白天一边忙工作,还要一边担心老伴。那时许存元的思想压力非常大,又是“群专”,又是批斗,工作还不能放松。
许存元(左三)在田间
由于他有专业知识,诚心诚意、踏踏实实地在做工作,职工群众都看在眼里,觉得一个知识分子和职工群众打成一片,掌握农场每一块地的情况,挨斗时也没有放松抓生产,所以,每次批斗许存元时,都有职工群众的保护和一些领导的暗中关照,这让许存元感到欣慰。1967年,造反派夺权后,原来的领导班子瘫痪了。造反派首先在机关批斗许存元,开了两次批斗会,没人发言,他们斗不起来,又不甘心,就叫来一辆拖车,拉上许存元和另两名“牛鬼蛇神”到生产队斗,被召集来的职工一看许存元在车上,就喊:“我们不斗老许,让老许回去抓生产。”没办法,他们只好让许存元回去了。
1969年,许存元被下放到农场七队。当时,被“群专”人员没有星期天,不能休息,早晨大家学习,许存元就打扫厕所,干些脏活累活,还常常加班加点。参加活动时,职工处处照顾许存元,割麦子、割水稻每人六行,两边的人就给许存元留两三行;挖沟挖渠,职工挖完都主动来帮许存元。在工作安排上,场队领导也尽量照顾许存元,给他主要安排技术工作。当时人工培育水稻秧苗还是难题,就在下放的那段时间,他通过实验摸索,成功培育了水稻秧苗。因为旱直播、人工撒播产量都比较低,亩产只有三百到四百斤。当年插秧,许存元亲自抓田间管理,二十多亩地当年亩产达到了一千多斤,翻了两三倍。七队的条件比较差,盐碱地多,许存元下放到七队两年多,土地面貌改善了很多,生产上升到全场中等水平,因此被解除了“群专”,任七队技术员。一年多以后,应群众的强烈要求,许存元又回到农场生产室。他多次感慨地说:“如果没有群众的保护,没有农场党委张久增书记、韩景山书记等领导的支持和特殊关照,我根本过不了关。别说这么多关,一两个关都过不去。”
三、难舍情怀
当时,有人还千方百计要把许存元调出连湖,从农垦局要来调令,被韩景山书记压着没宣布。简泉农场的书记、场长得知情况后,十分欢迎许存元到简泉去,不需要任何手续,并给许存元安排吃住,像对待专家一样。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农场把许存元接了回来,他又回到了连湖生产室。有的领导对许存元说,要好好整整曾经整过你的人,可被许存元拒绝了,他说:“一点事如果记一辈子,甚至要报复,虽然达到目的了,但想起来还会是一种遗憾,一个人量大福也大,福大才长寿。”许存元不计前嫌,而且还在局领导以及农场有关会议上为曾经整过他的同事说情,帮助他们调动工作,解决其实际困难。
因为在农业上的突出贡献,自1978年起,许存元先后获得七次自治区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劳模,两次国家级先进工作者和劳模,两次农业部、农垦总局先进工作者和劳模。他是自治区人民政府任命的首批高级农艺师,也是有突出贡献的农业专家。1978年任农场生产科副科长,1979年任副场长。他的研究课题“磷肥在农业生产上的重大作用”在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上的推广应用,获得了重大突破,使农作物单产大幅度提高,被农垦局授予“科研成果一等奖”。1989年开始,连湖的春小麦连续十多年大面积亩产超千斤,得到了著名小麦专家梅南等人的高度评价。
20世纪80年代初,先后有农垦局、宁夏农校、王太试验场、自治区农业厅、农科院等单位,曾商调许存元担任领导职务,都被许存元婉言谢绝,从而放弃了很多高升的机会。当时如果去了,退休金至少要比现在高很多。可许存元退休时退休金只有四百多元,到现在享受劳模政策也就是两千四百三十元,差距较大,但许存元始终不后悔。他说:“我在基层工作习惯了,人熟地熟,关系又处得好,要让我坐机关,我还不适应,不一定能发挥多大作用,我觉得还是留在农场好。”就这样,许存元在农场一干就是三十八年,在连湖工作时,光自行车就骑坏了十几辆。许存元认为,农场空气好,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下队骑自行车、在田里跳沟跳渠都是锻炼身体,晚上在家整理资料,写总结,动动脑子对身体也有好处。1990年许存元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迁居银川,并被农垦局聘为《宁夏农垦志》副总编,负责科技、教育、农业机械化诸章节的编纂工作。三年后,又在银川读老年大学五六年。许存元习惯读书看报,每天坚持三四个小时,生活得很充实。每当农场有人来慰问,许存元总是很关心农场的发展,问这问那,他希望农场一年比一年好。
作者简介:
王春华,男,汉族,浙江淳安县人。中共党员。1979年7月在连湖农场参加工作,先后担任过场团委书记、党办主任等职,现任宁夏农垦西夏王实业公司党群部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