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回望八一渠

孙燕君

每当我从家乡走过,八一渠总会在我的眼前闪现,它的历史虽然并不久远,但却和我的家乡的变迁紧密相连。

八一渠是横亘在西大滩上的一条农田灌溉渠。五十多年来它浇灌着西大滩万亩良田,关于它,这里的人们有太多太多的记忆,太深太深的感情……

1952年7月,我的父辈农建一师数千名官兵风雨兼程,开赴茫茫戈壁西大滩,揭开了开发建设西大滩的序幕,拉开向地球宣战的序幕。广大指战员头顶蓝天,脚踏荒地,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挖地窝,搭帐篷,迎风沙,战酷暑,在艰难的环境中,以顽强的干劲和惊人的毅力在盐碱地、白僵滩上开荒造田,兴修水利,建筑房屋,植树造林,创建国营前进农场。而最为艰巨和令人难忘的就是修建八一渠。

农一师战士在编筐

据场史记载,八一渠整个渠道长约十五公里,口宽近二十米,底宽近三十米,深度约三米,高度约五米。当时,修这么一条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没有任何关于地质、水情、气候的资料,也没有技术人员,更没有像样的工具,可谓是真正的一穷二白。当时他们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早日把唐徕渠的水引过来,开荒种地。因为那片土地已经沉睡了千年,只要有水就能种出庄稼。父辈们要向荒原要粮食,只有建成这条渠才能有饭吃,才能在荒原上站住脚,才能完成屯垦戍边的使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父辈们为了修建八一渠,全师上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立功创模”活动和争红旗的劳动竞赛活动。每当上工的军号声一响,身背装有上百斤泥土背篼的战士们立即就会向渠坝方向跑去,他们不停地往返穿梭,使整个工地就像滚动的车轮,不停地旋转。他们像一台台输送机一样快速地把泥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渠坝上。加油的呐喊声、砸夯的嗵嗵声和战士们大步流星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犹如一曲节奏明快的交响曲,激励着他们奋进向前!

为了加快修建八一渠的进度,我的父辈们用芨芨草编背篼,背篼高出头顶二十多公分,足有一米多高,所装的土相当于现在半个人力车那么多,每人每天向渠坝运去的土足有二三十方,小歇时都不肯卸下背篼。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正是他们当年艰苦创业的缩影。

父辈们修建八一渠的故事和他们的成长道路是那么坎坷不平,但他们却攻坚克难,勇往直前,让我们为之感动!如果说西大滩的主人是凭力气征服西大滩的话,那么,修建八一渠则是他们凭着毅力披荆斩棘,硬是在这片到处是白茫茫的盐碱地,到处是返浆的泥潭和沼泽的亘古荒原上,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的一个创业的奇迹。

我的父辈在开发西大滩、修筑八一渠的过程中用汗水铸就了一种坚毅的精神和朴实豪爽的性格。每当他们在渠坝上小憩吸旱烟时;每当他们背着背篼箭步疾跑脚底生风时;每当他们跑在开阔的荒滩上时;每当他们遥望家乡思念家人时,总会亮起粗犷的嗓子,对着西大滩唱出嘹亮的军歌,荒草倾耳,白云驻足,大渠回应,荡气回肠。歌声如雨后彩虹,给他们以生活的希望。我想,父辈们正是凭着这种精神、这种品格才在那样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我的父辈:柳登旺、徐德保、孙立仓、尤金安、肖银祯、刘才、王荣国、卓玉和、仇文章、姚天元、邢发科……他们住着简陋的地窝子,吃着最简单的食物,一腔热血,裹挟着勇气和豪迈,千万次踏过西大滩的盐碱滩,在风吹黄沙满天飞的茫茫戈壁洒下汗水,在西大滩收获生活的果实。年年岁岁,他们与这方土地早已融为一体了。我们感动于他们的不屈与顽强,感动于他们爱的无私!

老军工在修鞋

开荒地,修渠坝,脱土坯,盖房子。我的父辈在西大滩经历过无数的艰难险阻,度过了无数个酷暑严寒,他们用军魂铸就一种精神。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但他们在白茫茫的盐碱地上却作出了不平凡的伟绩,正是他们用一锹锹、一夯夯、一背篼一背篼奠定了我们发展的基础,才有了今天家乡的繁荣。回望八一渠,我仿佛又看到了在50年代的岁月里,我的父辈凭着对党和祖国的无限忠诚,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年复一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挖出了一道道沟渠,平整出了一条条良田,建造了一排排房屋,种植了一行行树木,使昔日的荒凉原野变成了万顷稻花香、鱼跃千顷湖的塞上江南。追溯这些成绩,它无处不流淌着父辈的汗水,无处不留下拓荒者创业的足迹。

其实仔细想来,八一渠留给我们的不是苦境的回忆,而是最为宝贵的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一种精神,无疑还有一种动人心魄的文化。集中到一点,就是人们几十年来一直传颂、赞美着的那种艰苦创业的农垦人特有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什么样的苦都能承受,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能攻克,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八一渠,你见证了我父辈创业的历史,也将永远向人们诉说父辈们战天斗地的精神。

作者简介:

孙燕君,女,汉族,宁夏平罗县人。中共党员,政工师。1977年参加工作,历任前进农场机关打字员、工会干事、女工主任、工会副主席、场办公室主任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