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山草部(13)
亦宜加而用之。天行热病得愈。或愈后阴虚内热。及余热未除者。随证随经药中。宜加之。
风温发汗后。身体灼热。自汗壮实者。服葳蕤汤。(中用白薇)风温自汗出。脉阴阳俱浮。
身重多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此正风虚之证也。宜防己汤。防己为君。佐以参 术草生姜治之。风虚昏愦。不自觉知。手足螈 。或为寒热。此证血虚不能服发汗药。独活汤主之。
白薇人参当归茯神远志桂心菖蒲川芎甘草以治风虚血虚。兼用半夏细辛羌独防风以除虚风。
肺实鼻塞。不知香臭。白薇贝母款冬花一两。百部二两。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妇人产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丸主之。竹皮石膏三分。白薇桂枝一分。甘草七分。枣肉为大丸。每以饮化一丸服。有热者倍白薇。此以甘草为主。而更丸以枣肉者。取责于本也。
有热则倍白薇。正欲其归阳于阴。以化阳分之邪。而作转关之用尔。产后胃弱不食。脉微。
多汗亡血。发厥郁冒等证。用白薇汤。白薇当归各六钱。人参半之。甘草又半之。妇人血厥。
平居无疾苦。忽如死人。目闭口噤。或微知人。眩冒移时方寤。(亦名郁冒)此因出汗过多。
血少。阳气独上。气塞不行。(故身如死)气过血还。阴阳复通。(故移时方寤)宜服白薇汤。
调经种子。用白薇为君。佐以地黄白芍当归苁蓉山萸杜仲白胶黄柏天麦冬丹参。蜜丸。久服易孕。凡不孕缘于血少血热。其原必起于真阴不足。阳胜而内热。内热则荣血日枯。是以不孕。益阴除热。则血自生旺矣。胎前遗尿。白薇散。用白薇白芍二味。等分服之。女子宫冷不孕。有白薇丸二方。又胜金丸秦桂丸中俱用之。(可知别录大寒之说不信)白薇花于夏末。实于秋中。而采根即以八月。味苦咸平。盖取其由阳归阴之性味以为用。本经言其气平足据也。别录利阴气一语。正于本经主治可作注脚。其治风证。举风淫风虚而皆宜。如同于羌独防风石膏辈治风之淫。则葳蕤汤是。同于参 术草治风之虚。则防己汤是也。大约能归阳于阴。以化阳分之邪。而作转关之用。观于血厥郁冒。病由出汗过多。阳气独上。气塞不行。宜主白薇。则知归阳之义不妄也。
酒洗用。
胡黄连
本出波斯国海畔陆地。今南海秦陇间亦有之。初生似芦。干则似杨柳枯枝。心黑外黄。
(内有白点类梅花。外澹黄色。)折之尘出如烟者真。
根气味苦平而寒。入足少阳厥阴阳明。恶菊花元参白藓皮。忌猪肉。(令人精漏)补肝胆明目。治骨蒸劳热。三消。五心烦热。疗伤寒温疟。及冷热泄痢。小儿盗汗潮热。久痢成疳。惊痫寒热。不下食。妇人胎蒸虚惊。浓肠胃。理腰肾。解巴豆毒。浸人乳点目甚良。(诸传尸劳积聚痫证鼻口舌及虫。自肠胃以次于骨。一切湿热邪热。
附方 小儿潮热盗汗。胡黄连柴胡等分。为末。炼蜜丸芡子大。每服一丸至五丸。以酒少许化开。入水五分。重汤煮二三十沸。和渣服。小儿疳热。肚胀发焦。(不可用大黄黄芩伤胃之药)以胡黄连五钱。灵脂一两。为末。雄猪胆汁和丸。绿豆大。每米饮服一二十丸。
肥热疳疾。用胡黄连川连各半两。朱砂二钱半。为末。入猪胆内。扎定。以杖子悬钓于砂锅糊和丸。麻子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米饮下。小儿黄胆。胡黄连川连各一两。为末。用黄瓜一个。去瓤留盖。入药合定。面裹煨熟。去面。捣丸绿豆大。每服量儿大小。温水下。血痢不止。胡黄连乌梅肉灶下土等胡黄连为劳热主治之味。而疗小儿疳疾更有专功。(童子之疳。在二十岁以上。即为劳。)夫疳之所因不一。然皆脾胃受病。内亡津液之所致。津液者三焦之气化也。中焦治在脾胃。脾胃先病者。自及于上下。即上下焦气化之病。胥于中土受之。故疳病不越于脾成疳者也。脾主阴。胃主阳。脾阴困而胃阳与三焦之气俱无阴以化。内亡津液者。亡其脾阴之用也。阴弱阳亢而气不化。血不生。于是风木之脏病矣。风木不惟中土愈病。即下焦真阴之原亦病矣。此五心烦热。骨蒸潮与川连主治不尽同。川连专功于火土之相因。此则效长于木土之而诸方多合猪胆以佐之。其义可思。此味合芩军辈。一于清除胃热。只以伤阴。)又有言疳属湿热。辄以白术燥脾阴先亏。愈燥愈剧。初不同于脾气之陷。用术健之可以生津益液也。
少入人参以救真气。庶为得之。
缪氏云。凡病阴血大虚。真精耗竭。而胃气脾阴俱弱者。弗轻任。须与健脾安胃药同施。
仙茅
生西域及大庾岭。蜀川两浙亦有之。叶如茅而软。面有纵纹。似初生棕榈状。其根独茎劲直。二八月采根。曝干用。
味辛气热。有毒。(凡味之毒者必辛。气之毒者必热。)气味俱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
老人失溺无子。益阳道。助筋骨。明耳目。长精神。能通神强记。(命门之系。上通于心。相火得补。则君火益自振摄故也。)益皮肤。治一切风气。(此属阳微而风之虚者)人身真阳之火。即先天祖气。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真火一衰。则虚劳无子。阳痿失溺。或风冷外侵。为腰脚挛痹不行。并不能生土。以致脾虚腹冷不能食。此药正入命门。补火之不足。则诸证自除。筋骨自利。皮肤自益也。(仲淳)仙茅补命门真阳之火。夫阳以阴为主。经言出地者。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苟阴胜而阳不足者。阳不能为阴之政。岂谓仙茅非适治之味哉。如阴虚而阳亢。阴又不能为阳之主矣。此味固为禁剂。即阴阳俱虚之人。补阳亦必主以补阴。若漫言阳为阴先。
不反绝其化原乎。或曰桂附补阳。何以不切切致慎。之颐云。仙茅功齐雄附。但雄附起贞下之元。此更深淫业之毒。斯语得之。
缪氏云。虽能补命门。益阳道。助筋骨。除风痹。然病因不同。寒热迥别。施之一误。
祸如反掌。况世人火旺致病者。十居八九。火衰成疾者。百无二三。凡水涸精衰。不能孕育。
老以竹刀刮切。糯米泔浸。去赤汁。出毒后。方可用。
卷七山草部
白芨
出北山及冤句越山江淮河陕汉黔诸州。根色白似菱。有三角。角头生芽。节有毛。质极粘腻。
根味苦辛甘。气微寒。性涩而收。阳中之阴。肺药也。紫石英为之使。恶理石。畏李核杏仁。反乌头。止肺血。疗肺伤。敷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此阳毒之伤其阴血者)除白癣疥虫结热不散。止惊邪血邪。并刀箭疮伤火疮。生肌止痛。(诸本草)方书治咯血。小便不禁。为面药。凡金疮不瘥。及痈疽方多用之。能入血分。泄热散结。逐腐。第其性涩。
破散中又有收敛。盖去瘀即以生新之药也。(仲淳)凡吐血不止。宜加白芨。(丹溪)试血法。
吐在水碗内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半沉者。心血也。各随所见。以羊肺羊肝羊心煮熟。蘸白芨末。日日食之。(濒湖)一味为细末。米饮调三钱服。治损肺吐血。有奇效。
得白蔹红药子。加脑麝乳没。治一切痈疽肿毒。止痛散结排脓。有神。
附案 一妇年五旬。素因血虚生热化风。遍体有疙瘩。经年不愈。久之。少阳相火并于阳明而患喉痹。疾暴势甚。喉中陡痒。作嗽气呛。遍喉血泡累累。上 一泡。大如鸡卵。口塞不合。气涌更急。少顷。泡破血射如注。其皮尽脱。溃烂红肿。痛不可忍。且满口痰涎。
如羹如糊。此其为血泡。为喉皮溃烂。皆热壅于上。阴气大伤。缘汤药难吞。遂以养阴退阳活血止痛诸药为末。或吹或点。诸证渐退。奈喉中皮溃而肌未生。痛不止。且因皮破致时作嗽而血随出。后于吹药中。入白芨磨浆合丸。日夜噙化之。所患悉愈。可知此味和阴护阳。
乃能生肌。止痛。理或然也。
白芨得秋金之令。性涩而收。其根色白。金气之所聚也。结实黄黑者。金气之由母而趋子也。观其似菱有三角。角头生芽。质极粘腻。则其气之所急归。归于其子矣。惟金水子母之气全。故咯血之治是为的对。至采根当以八九月者。专取归阴之盛气也。其味先苦后辛。气复微寒。从下而上。以致阴气于肺。盖即收令中而有泄热散结之能。不仅着长于收涩。总之。此味治肺伤有专功。肺主皮毛。为天表之阳。阳在上焦。无阴则不能化也。
缪氏曰。痈疽已溃。不宜同苦寒药服。
水洗。入丸。可磨汁作糊。
白蔹
根味苦辛兼甘。气微寒。苦则泄。辛则散。甘则缓。寒则除热。
主痈肿疽疮。散结止痛。除血分热。治目中赤。女子阴中肿痛。杀火毒。疗刀箭疮。及扑损生肌止痛。白蔹得金气。与白芨相须而行。得白芨红药子。加朱砂雄黄乳没脑麝。为敷痈疽止毒散毒之要药。一切痈肿。白蔹赤小豆 草为末。鸡子白调涂之。风痹筋急肿痛。屈转易常处。白蔹二分。熟附子一分。为末。每酒服半刀圭。日二。以身中热行为候。十日便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