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论本](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94/787294/b_787294.jpg)
第8章
释曰。内五有熟养者。眼等五根。唯通二类。有异熟生及所长养。业所感得。名异熟生 于现在世。因饮食等。长小令大。养瘦令肥。名所长养 眼等五根。体非无为。不名有实。又非苦忍初心。不名一刹那。问眼等五根。同类因生。有等流性。何故不言通等流耶。答五类明义。体各不同。互不相摄。若眼等五根。异熟生摄。不尽者方立长养摄。若此二类摄不尽者。方立等流。今此二类摄根总尽。其眼等五根。离二类外更无别有眼等根性故。不立等流。虽眼等内亦有等流。离异熟性及所长养。无别性故。所以不说 异熟生义。论有四解 一云异熟因所生。名异熟生。如牛所驾车名言牛车。略去中言故作如是说。此解异熟。或属因或属果。若属因者。异熟即因。名异熟因。持业释也。若属果者。异熟之因。名异熟因。依主释也。若言异熟生。唯依主释。谓异熟因所生名异熟生。略去因所二字。但言异熟生。如言牛车略去所驾二字也 第二解云。或所造业。至得果时。变而能熟。故名异熟。果从彼生。名异熟生。谓所造业。未至得果。起取果用。至得果时。起与果用。此与果用。与前取果用异故。名之为变。变即是异。是能熟故。名异熟。异即是熟。故名异熟。持业释也。果从彼生。名异熟生。异熟之生。依主释也。此解意。异熟在因。生属果也 第三解云。彼所得果。与因别类。而是所熟故名异熟。此解意。果是无记。因是善恶。故言与因别类。名之为异。复是所熟。异熟即生。持业释也 第四解云。或于因上。假立果名(此解意。果名异熟。同第二解。因非异熟。而今因名异熟者。此于因上立果名故。因名异熟。有异熟故。是有财释也。果从异熟因生名异熟生。异熟之生依主释也)所长养者。且能长养。有其四种。一则饮食。二者资助如涂洗也。三睡眠。四等持。此四胜缘。资益五根。长小令大。养瘦令肥。名所长养。能长养通三性。所长养唯无记。今五类门。取所长养也 声无异熟生者。声有二类。一则等流。二所长养。无异熟生者。夫异熟色。任运而起。声随欲转。有间断故。无异熟生 八无碍等流亦异熟生性者。七心法界。无积集故。名八无碍。此有等流异熟生性。若从同类遍行因生。名等流性。从异熟因所引生者。名异熟生。非积集。故无所长养 余三者。余谓余四色香味触 此四是前眼等五根。及八无碍外。名之为余。此之余四。通三类也。有异熟因。有所长养。有等流性 实唯法者。无为名实。非四相迁。体坚实故。此法界摄。故唯法界。独名有实。刹那唯后三者。意法意识名为后三。唯此三界。有一刹那。谓见道初心。苦法忍品。唯有此一刹那心。究竟不从同类因生。非等流故。名一刹那。余有为法。无非等流。苦忍相应心。名意界意识界也。望后名意。望前名意识也。受等俱起法。名为法界。
从此下第十五。得成就门。依萨婆多宗。若得至生相名得。若得至现在名成就。成就时不名得。得时不名成就 言生相者。在未来世也。论云。如是已说异熟生等。今应思择。若有眼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亦眼识耶。若眼识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亦眼界耶。如是等问。今应略答。颂曰。
眼与眼识界 独俱得非等
释曰。眼与眼识。四句分别。独俱得非等者。独是两单句也。俱得者。是俱句也。非者俱非句也。等者。明成就不成就四句也。且独中第一单句。谓得眼不得识 谓生欲界渐得眼根 渐得眼言。意显胎卵湿生。若是化生。根顿得故。夫论眼根。是异熟无记。唯法俱得。故约渐得。但名得眼 眼识通三性。有前后俱得 先中有位。已起眼识 今此渐得眼根。是受生已后 识前成就故。故不名得 及无色没生二三四静虑时(生二三四静虑。中有初起唯有眼根而无眼识眼。识未起故。故不名得也) 第二单句。得识不得眼 谓已生二三四静虑地。眼识现起(现之言正。起之言生识。在生相名为现起。此所起识。在生相位。正在未来。尔时名得。其眼根在现在。名成就不名得也) 第三俱句者。根识俱得。谓无色没。生欲界及梵世时 欲界梵世。中有初心。根识俱有尔时名得。第四俱非句者。谓除前相。颂言等者。等取成就四句。第一句者。成就眼根。不成就眼识。谓生二三四静虑地。眼识不起。第二句者。成就眼识。不成就眼根。谓生欲界。未得眼根。及得已失。谓生欲界。必成就识。地法成故。未得根者。谓初受胎时也。及得已失者。谓是生后盲人也。既无眼根。故不成就。第三句者。谓生欲界。得眼不失。及生梵世。若生二三四静虑。正见色时。根识俱成就也。第四句者。谓除前相。
从此第十六。内外门。论云。十八界中。几内。几外。颂曰。
内十二眼等 色等六为外
释曰。内有十二。六根六识。此十二界。心所依故。所依亲近。说名为内。色等六境。为心所缘。所缘疏远。说名为外。
从此第十七。同分彼同分门。论云。十八界中。几同分。几彼同分。颂曰。
法同分余二 作不作自业
释曰。法同分者。法谓法界。此法界中。唯有同分。无彼同分 泛论六境名同分者。与能缘识定为所缘。定有二义。一如色等五境。与识定为所缘。名之为定。谓五识名定。缘境不杂故 今此五境得名定者。谓与五识。定为所缘故。五识缘时。说名同分。虽被意识缘。以非定故。故非同分 第二法境名定。体即是定。唯意识缘。是决定故。定被意识缘。所以望意识名同分。论云无一法界不于其中。已正当生无边意识 故此法界。恒名同分(无边意识。是无我观。缘境无边故。已正当生者。过去已生。现在正生。未来当生)。余二者。谓余十七界皆有同分及彼同分。若作自业名为同分。不作自业名彼同分。作自业者。业谓业用。如六根六识。约能取境。名自业用。若不能取境。名不作自业。色等五境。约为境名作自业。不为境名不作自业 此中眼根。于有见色。已见。正见。当见。名同分眼。如是广说。乃至意根。各于自业境。应说自业用。彼同分眼。但有四种。谓不见色。已灭。正灭。当灭。及不生法。如眼有四。乃至身界。亦有四种。准眼应知 意彼同分。唯有一种。谓不生法。意生必同分。故唯不生。名彼同分也 色界为眼已正当见。名同分色。彼同分色。但有四种。谓非眼见。已灭。正灭。当灭。及不生法。如色既尔。乃至触境。应知亦然。同分亦三。彼同分四也 眼等六识。同分有三。已生。正生。当生。故彼同分一。唯不生法故。如意界说 问何故名同分彼同分耶。答此有三解 第一解云。根境识三。更相交涉。故名为分。同有交涉分。故名同分 第二解云。或复分者。是已作用。作自业者。名已作业。同有作用分。故名同分 第三解云。或复分者。是所生触。三和生触。同有生触。故名同分。彼同分者。论云。由非同分与彼同分。种类分同。名彼同分。解云。如不见色眼。名非同分。此非同分。与彼见色眼。种类分同。名彼同分 言种类分同者。同眼自性故。互相引起故。又相系属故。
从此第十八。三断门。论云。十八界中。几见所断。几修所断。几非所断。颂曰。
十五唯修断 后三界通三
不染非六生 色定非见断
释曰。十五界者。五根。五识。及与五境。唯修断。后三界通三者。意法意识通三种断。若意界意识界。与八十八随眠相应。及俱有法。并随行得。皆见所断 苦谛有十烦恼。集灭各七。除身见边见戒禁取也。道谛有八。除身边见。四谛合成三十二。上界除嗔。有二十八。谓四谛下。各除嗔故。成二十八。上二界各有二十八。合成五十六。兼欲界三十二。成八十八。此等随眠。是分别惑。迷理起故。才见谛时。彼皆断故。名见所断。见谓见谛。见是能断。惑是所断。见之所断。名见所断。依主释也。俱有法者。谓与见惑。相应心所。兼四相是也 此意等三。除见断外诸余有漏。皆修所断 通无漏故。名非所断。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见断者。此通外难。谓经部宗。许异生性及招恶趣。身语业等是见所断。谓得见道。彼异生等。永不复生。既与见道。极相违故。应见所断。为答此难。故有斯颂。虽尔此法。定非见断。略说非见断。总有三种。一不染法。善无记也。二非六生。谓五识也。不从第六意生。名非六生也。三者色法此三种法。定非见断。非迷谛理亲发起。故谓不染。非六生非迷谛理。色法非见惑亲发也 然异生性。是不染污。无记性摄。身语恶业。是色法故。故此二种。非见所断。
从此第十九。是见非见门。于中有二。一正明。二傍论。且初正明者。论云十八界中。几是见。几非见。颂曰。
眼法界一分 八种说名见
五识俱生慧 非见不度故
眼见色同分 非彼能依识
传说不能观 被障诸色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