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论本](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94/787294/b_787294.jpg)
第57章
释曰。决断名智。此品广明。故名分别。就此品中。大文分二。一明诸智差别。二明智所成功德。就明诸智差别中。一明忍智见别。二明十智相殊。三明十智行相。四诸门分别。此下第一。明忍智见差别。论云。前品初说诸忍诸智。于后复说正见正智。为有忍非智耶。为有智非见耶。颂曰。
圣慧忍非智 尽无生非见
余二有漏慧 皆智六见性
释曰。初两句。及第三句。余二两字。明无漏慧。有漏已下。明有漏慧也。圣慧忍非智者。圣慧忍。谓见道中八忍也。忍非智性。决断名智。忍起之时。与疑得俱。未成决断。故不名智 尽无生非见者。尽无生智。不名为见。推度名见。此之二智。已息求心。非推度故。故不名见。余二者。谓余无漏慧。皆通智见二性。已断疑故。推度性故 有漏慧皆智六见性者。谓有漏慧。皆智性摄。于中唯六。亦是见性。谓身见等五。及世间正见。如上圣慧。及有漏慧。皆择法故。并慧性摄。
从此第二。明十智相殊。就中四。一明渐增至十。二明尽无生别。三明建立为十。四明法类智别治。就明渐增中三。一明二智三智。二明三增至九。三明九增至十。旦初明二智三智者。论云。智有几种。相别云何。颂曰。
智十总有二 有漏无漏别
有漏称世俗 无漏名法类
世俗遍为境 法智及类智
如次欲上界 苦等谛为境
释曰。智十总有二有漏无漏别者。一世俗智。二法智。三类智。四苦智。五集智。六灭智。七道智。八他心智。九尽智。十无生智。如是十智。总为二种。一有漏智。二无漏智 有漏称世俗者。前有漏智。名为世俗。多缘瓶等世俗境故。无漏名法类者。前无漏智。分为二种。谓法智类智也。世俗遍为境者。谓世俗智。遍缘一切有为无为之法。为所缘境 后三句者。明法类智境也。若法智。缘欲界苦等四谛为境。若类智。缘上界四谛为境。
从此第二。明三增至九。论云。即于如是三种智中。颂曰。
法类由境别 立苦等四名
皆通尽无生 初唯苦集类
释曰。初两句者。谓明法智类智。缘四谛境。有差别故分为苦集灭道四智也。皆通尽无生者。此上六智。至无学身。非见性者。名为尽无生。故此二智。以六智为体也 初唯苦集类者。尽无生智。初起之时。唯苦集类。以缘有顶苦集二谛。作六行相。观有顶蕴。为境界故。初起之时。唯苦集类。后起时。方能遍缘四谛。故通六智。问何缘初位。唯缘有顶苦集为境。答有顶苦集。从无始来。未能全断。今时初断。故先缘彼。自生庆喜。
从此第三。明九增至十。论云。于前所说九种智中。颂曰。
法类道世俗 有成他心智
于胜地根位 去来世不知
法类不相知 声闻麟喻佛
如次知见道 二三念一切
释曰。法类道世俗有成他心智者。谓法智。类智。道智。世俗智。此之四智。成他心智。若知他无漏心。以法类道他心智知也 若知他有漏心。以世俗他心智 知故由四智。成他心智 于胜地根位去来世不知者。明他心智。不知上地心也。不知于胜地胜根胜位及去来心。皆不能知。不知胜地者。谓下地他心智。不知上地心也。不知胜根者。谓信解。时解脱。钝根他心智。不知见至不时解脱心。不智胜位者。谓不还声闻。无学。独觉。大觉。他心智。前前不知后后者心 不知去来心者。谓唯现在。他心心所。为境界故 法类不相知者。法智所摄他心智。不知类品心。类智所摄。他心智。不知法品心。谓法智。他心智。以欲界全分对治。为所缘境。若类智他心智。以上界全分对治。为所缘境故。此二智互不相缘 声闻麟喻佛如次知见道二三念一切者。声闻知见道二念心。谓知苦法忍及苦法智也。麟觉知见道三念心。谓知初二念。及第八集类智心也。佛知见道一切心。问声闻知初二念心已。何故不即知第三苦类忍耶。答初二念心。是法分心。第三念等。是类分心。法类不同。所缘境别故不能知 若为更知类分心故。别修类分他心加行。经十三念(声闻由上加行。或中加行。故十三念也)。加行方满。彼已度至第十六心。虽知此心。而非见道。问何故麟觉。能知第八集类智心。答谓此麟觉。知法分心初二念已。为欲更知类分心。故别修类分他心加行。经五念心。加行即满(谓麟觉根胜。故但由下加行。五念心也)。故能知彼第八集类智心。世尊欲知。不由加行。故于见道。一切能知。
从此第二。明尽无生智。论云。尽无生智。二相何别。颂曰。
智于四圣谛 知我已知等
不应更知等 如次尽无生
释曰。谓无学位。若正自知我已知苦。我已断集。我已证灭。我已修道。是名尽智。若正自知我已知苦不复更知。我已断集。不复更断。我已证灭。不复更证。我已修道。不应更修。名无生智。论云。如是十智。相摄云何。谓世俗智。摄一全一少分(摄他心智名一少分)。法智。类智。各摄一全七少分(苦等四智。尽智无生智。及他心智。摄此七少分也)。苦集灭智。各摄一全四少分(四少分者。谓法智类智。尽智无生智也)。道智。摄一全五少分(五少分者。谓法智。类智。尽智。无生智。他心智也)。他心智。摄一全四少分(法智。类智。道智。世俗智也)。尽无生智各摄一全六少分(六少分者。谓四谛智。法智。类智也)。
从此第三。建立十智。论云。云何二智(有漏无漏)。建立为十。颂曰。
由自性对治 行相行相境
加行辨因圆 故建立十智
释曰。由七缘故。立二为十。一由自性故。立世俗智。体是有漏世俗法故 二对治故。立法类智。全能对治欲上界故 三行相故。立苦集智。此二智境。体虽无别。而行相别故。立二智。谓苦智作苦空等四行也。集智作因集等四行别也 四行相境别故。立灭道智。言行别者。谓灭智作灭静等行。道智作道如等行。言境别者。谓灭智。缘灭谛无为境。道智缘道谛有为境也 五加行故。立他心智。本修加行。谓知他心故。约加行。名他心智 六事辨故。建立尽智。事辨身中。最初生故 七因圆故。立无生智。一切圣道。为因生故。
从此第四。明法类兼治。论云。知上所言法智类智。全能对治欲上界法。为有少分治上欲耶。颂曰。
缘灭道法智 于修道位中
兼治上修断 类无能治欲
释曰。修道所摄灭道法智。断欲界已。兼能对治上界修断。欲之灭道。胜上界故。已除自怨。兼除他敌故。由此类智无能治欲。
从此大文第三。明十智行相。就中三。一明十智行相。二明行摄净尽。三明实体能所。且初行相者。论云。于此十智中。谁有何行相。颂曰。
法智及类智 行相俱十六
世俗此及余 四谛智各四
他心智无漏 唯四谓缘道
有漏自相缘 俱但缘一事
尽无生十四 谓离空非我
释曰。法智及类智行相俱十六者。谓法智缘欲界四谛。作苦空等十六行相。类智缘上界四谛。亦作十六行相也 世俗此及余者。谓世俗智。作此十六行。及作所余自共相行。以世俗智。缘一切法故 四谛智各四者。苦等四智。各有自谛四种行相也 他心智无漏唯四谓缘道者。此明他心智。若无漏者。唯四行相。谓缘道谛。作四行相。有漏自相缘者。有漏他心智。缘自相境。缘心心所自相法故。如境既自相。行相亦自相也。俱但缘一事者。有漏无漏。二他心智。俱缘一事。谓缘心时。不缘心所。缘受等时。不缘想等。论云。诸他心智。有决定相。谓唯能取欲色界系(简无色界。不知上故)及非所系(缘无漏故也)他相续中。(缘他身也)现在(不缘过未)同类(法分他心智。知法分心。类分他心智。知类分心。有漏他心智。知有漏心。无漏他心智。知无漏心也)心心所法(不缘色故)一实自相。为所缘境(唯缘一事。名为一也。不缘假法。名实也。不缘共相。名自相也)空无相不相应(三解脱分别也。谓缘道谛。作四行相。与无愿解脱门相应。不作空非我行。不与空解脱门相应。不作灭谛四行相。不与无相解脱门。相应之也)尽无生。所不摄(他心智。是见性故。彼不摄之)不在见道无间道中(修他心智。容预时修。见道速疾。非容预故。无间道中。正断惑故。亦非容预。故彼二位。无他心智)余所不遮。如应容有(余修道位。加行解脱。胜进三道。此位不遮容有他心智也。已上论文也)尽无生十四谓离空非我者。尽无生智。十六行中。除空非我。有余十四行相。由此二智于出观时。作如是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我生等言。涉于世俗。故于观中。离空非我。
从此第二。明行摄净尽。论云。为有无漏越此十六。为更有余行相摄不。颂曰。
净无越十六 余说有论故
释曰。上句述正宗。下句叙异说。净无越十六者。无漏为净。大毗婆娑诸论师言。无有无漏行相。越此十六行相也。余说有论故者。有余西方师。说有无漏行相。越此十六。由识身足本论说故。彼论说云。颇有不系心。能分别欲界系法耶(彼论问也)曰能分别。谓非故苦常故。空故。非我故。因故。集故。生故。缘故。有如是处。有如是事。如理所引。了别(已上本论答前问)西方论师意。彼论既于非常等八行相外。言别有有是处有是事二行相。故知离十六行相。外别有有是处。有是事。二无漏行相也。
从此第三。明实体能所。论云十六行相。实事有几(一问)。何谓行相(二问)。能行所行(此有两问。一问能行。二问所行也)。颂曰。
行相实十六 此体唯是慧
能行有所缘 所行诸有法
释曰。初句答第一问。次句答第二问。次句答第三问。第四句答第四问。行相实十六者。行相名既十六。其实体亦十六也。苦谛有四。非常苦空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集谛有四。因集生缘。如种理故因(种子生芽道理)。等现理故集(因集果令现也)。相续理故生(令果相续)。成办理故缘(为缘令果成办也) 灭谛有四。灭静妙离。诸蕴尽故灭。三火息故静(贪嗔痴火)。无众患故妙。脱众灾故离 道谛有四。道如行出。通行义故道。契正理故如。正趣向涅槃故行。能永超生死故出 此体唯是慧者。此十六行相。体唯是慧。慧观四谛。作此行相。能行有所缘者。心心所法。名有所缘。此是能行。能行境故。所行诸有法者。一切诸法。皆名所行。所缘境故。
从此第四。诸门分别。于中六。一明性依地身。二明念住摄智。三明十智相缘。四明十智缘境。五明人成智。六约位辨修。且初明性依地身者。论云。已辨十智行相差别。当辨性摄依地依身。颂曰。
性俗三九善 依地俗一切
他心智唯四 法六余七九
现起所依身 他心依欲色
法智但依欲 余八通三界
释曰。性俗三九善者。性谓三性门。俗智通三性。余九智唯善也 依地俗一切者。依地门中。世俗智依九地。谓从欲界。乃至有顶故言一切 他心智唯四者。他心唯依四静虑。起五通所依。止观等故。由此余地无他心智 法六余七九者。法智依六地。谓未至中间四静虑也。所余七智。通依九地。谓四谛智。类智。尽智。无生智。此七智通。依未至。中间。四静虑。下三无色。名九地也 现起所依身他心依欲色者。依身门中。他心智依欲色界身。俱可起故。不依无色。彼无通故 法智但依欲者。法智唯依欲界身起。以缘欲界四谛境故。余八通三界者。除他心智及法智。外所余八智。通三界身。皆得起也。
从此第二。明念住摄智。论云。已辨性地身。当辨念住摄。颂曰。
诸智念住摄 灭智唯最后
他心智后三 余八智通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