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帝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西汉(6)

霍光推行的改革方针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为首的是御史大夫桑弘羊。桑弘羊是武帝井盐、铁、酒官营政策的策划者,他热衷于武帝前期那种好大喜功的政策,反对转变治国方针。于是,朝臣之间在治国方针上发生严重分歧。公元前81年二月,政府举行了一场“盐铁会议”,就治国方针问题进行辩论。经过辩论,霍光所代表的一方占了上风,经过这次会议,进一步促进、坚定了改革的治国方针。正是由于实行了转变,才能使濒临崩溃的西汉王朝又焕发出一些生机。

但是,朝臣内部的斗争却在进一步激化,“盐铁会议”

后的第二年,便发生了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密谋策的宫廷政变。

御史大夫桑弘羊是在“盐铁会议”上与霍光对峙,最后失败,又加上他曾替子弟某官,遭到霍光的拒绝。

因此,他对霍光非常憎恨。

霍光、上官桀两家虽是亲家,但两人之间还是因为权力而产生了矛盾。上官桀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必须将压在他头上的霍光除去。而鄂邑长公主又因霍光未答应给鄂邑长公主的情夫封官而心生怨恨,也想除掉霍光。

汉武帝三子燕王刘旦因太子自杀,次于早死,满以为帝位非他莫属,不想却传给了少子,故对昭帝不无怨十艮。

如此一来,四方一拍即合,着手行动。

上官桀和桑弘羊暗中收集霍光的过失,把材料交给燕王刘旦。刘旦遣人上书弹劾霍光:“霍光出京去长安东的广明亭检阅御林军,道上称跸,大官供备饮食,借用天子仪仗;任人唯亲,他的长吏杨敞无功无垢却当上了搜粟都尉;他还擅自调动校尉。霍光专权自恣,臣怀疑他图谋不轨,愿归王室,宿卫京师,保卫皇上。”

上官桀和桑弘羊乘霍光休沐回家之际,劝昭帝把燕王的奏疏下发百官,罢免霍光。不料,汉昭帝把燕王的奏疏留下,不肯下发。霍光上朝来见,年仅14的昭帝说:

“大将军去广明亭检阅御林军,广明亭近在咫尺,何须准备饮食?调动校尉一事不出十日,燕王怎能得知?若大将军想图谋不轨,不需校尉。”

这样,一场旨在除掉霍光的计划泡汤了。

上官桀等人不甘心失败,决心铤而走险。他们决定由鄂邑长公主出面请霍光吃酒,借机杀掉霍光,然后除掉燕王刘旦,废黜昭帝,拥立上官桀为帝。不料,他们的阴谋被稻田使者燕仓侦知并告发,昭帝与霍光发兵肃杀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人,诛灭三族,鄂邑长公主、燕王自杀。这场政变粉碎后,朝政渐趋安定。

公元前77年,昭帝年满18岁,举行冠礼。按旧制,加冠之后,昭帝亲政,但军权大事仍委诸霍光。霍光执掌大权不专权跋扈,君臣相安无事。“成王不疑周公,昭帝委任霍光”,成为历史美谈。

在昭帝和霍光的治理下,汉帝国政局稳定,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中兴”局面。

昭帝亲政后的第三年,暴病而亡,年仅21岁。

宣帝刘询

(公元前91年~公元前48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74年~公元前48年

曾用年号:地节、五凤、甘露、本始、神爵

谥号:孝宣帝

庙号:无

安葬地:不详

公元前91年,宣帝刘询出生,旋即因受“巫蛊事件”

牵连而被关进监狱。

公元前86年,刘询获释,被列入宗室,这才开始过上富足的皇室生活。

公元前74年,刘询在以权臣霍光为首的大臣的拥立下,登上皇位,是为宣帝。

公元前邱年,霍光逝世、刘询开始着手镇压霍氏集团的叛乱,将大权收归自己。

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西汉,长达150多年的汉匈战争结束。

公元前49年,汉宣帝刘询逝世。

说起汉宣帝刘询,他应该算是个平民皇帝。他刚出生就在监狱里待到5岁,之后又长大在民间,有着坎坷的少年经历,因此,他对下层社会的生活比较了解。这些经历,使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对民间百姓的疾苦、吏治的得失、世间的不平有着深刻的了解,和那些生长于深宫中的皇帝十分不同。所以他即位后,才出台了不少比较有利于百姓的统治措施,再现了西汉文景时期的兴盛局面。

稀里糊涂当皇帝

刘询是戾太子刘据的孙子,他的经历比较坎坷,刚出生五个月,就因祖父的谋反连坐进了班房,一直待到五岁方才出狱。在班房里还差点被昏了头的曾祖父汉武帝刘彻下令处死,幸好狱官邴吉坚持原则,才救了他一命。那是刘询四岁那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因为重病,不久于人世的恐惧和想保持权力富贵的渴望,使他变得多疑和暴戾。这时,一些方士对汉武帝说:“陛下所以得病,恐怕与邪气的冲犯有关。据我们观察,长安监狱的上空有‘天子气’,这是陛下致病的原因,只有把长安监狱中所有的犯人统统杀掉,消除邪气的根源,陛下的病才能好。”急于保命的汉武帝马上下令:杀掉长安监狱中所有的犯人。当执行这一命令的官员深夜来到关押刘询的监狱宣布这一命令时,遭到正直狱官邴吉的拒绝,他说:“皇曾孙这里,我要对他的安全负责。至于其他犯人,都不是死罪,不能滥杀无辜!”由于邴吉刚正不阿。就此,幼小的刘询又一次死里逃生。事后,汉武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悔悟,下诏表彰了邴吉的行为。以后邴吉也成为了汉宣帝时期统治核心中的一员。

刘询小时候也是个聪明的孩子,聪敏好学,还喜欢结交朋友,跟着朋友斗鸡走马,甚至有时惹是生非,打架斗殴。这种民间小混混的生活对于这个以后的皇帝还是带来了不可否认的作用,俗话说嘛,“浪子回头金不换”,回过头来的浪子,始终要比那些生在皇宫,长在皇宫的愚蠢皇族要好得多。

他的“回头”,功臣是父亲的旧部张贺。张贺对刘询极为关心,从六七岁起,张贺就自己出钱给刘询找老师,使他很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等刘询长到十六、七岁,张贺又给他娶了妻子,这就是以后的许皇后。不过,虽然如此,皇位离刘询还是十分遥远:他的登基,实在是有一些侥幸。

公元前74年,年仅21岁的汉昭帝去世。由于昭帝无子,皇位继承人就只有从诸侯王中选择了。其时,许多大臣都倾向于立汉武帝的儿子中唯一剩下的广陵王刘胥,但这一建议遭到了霍光的反对,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广陵王刘胥“内行不修”,但其实还是为了把持朝政。

仅在位27天的皇帝刘贺被废,就充分说明了霍光的意图。广陵王刘胥不能当皇帝了,就只有经过反复挑选,由霍光做主,决定征昌邑王刘贺到长安,择时立为皇帝。

可是,这位刘贺犯了政治上的大忌,把自己的原班人马带进朝中,冷落了抬举他的朝臣,霍光当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于是朝廷大臣们联名上书皇太后,要求废掉刘贺的皇帝称号。这个倒霉的刘贺,刚做了27天皇帝就被无耻的霍光赶下了台。

废除刘贺之后,霍光经过反复排比和慎重考虑,选中了刘询。理由很简单,刘询来自民间,政治上既没有背景,也没有势力,当上皇帝后,很自然地要感激推举他作皇帝的人,而且肯定不会触犯西汉朝廷当权集团的既得利益;他比较年轻,年仅18岁,缺乏政治统治经验,立为皇帝之后,政治上容易控制。于是,刘询一步登天,就这样稀里糊涂地登上了皇位,并正式更名叫刘询。

忍中求变消灭霍氏

汉宣帝即位之初,朝政差不多全部掌握在霍光手里。

霍光是汉武帝时名将霍去病的后裔,深得汉武帝和汉昭帝的信任。作为三朝元老,经营多年的霍光当然要努力发展霍氏集团在朝廷中的影响力。所以,朝中除霍权倾朝野之外,儿子霍禹、侄孙霍云为统率宫卫郎官的中郎将;侄孙霍山官任奉车都尉侍中,统率禁卫部队胡越骑兵;自己的两个女婿分别担任东西两宫的卫尉,掌管整个皇宫的警卫;堂兄弟、亲戚也都担任了朝廷的重要职位,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遍布西汉朝廷的庞大的势力网。尤其是在废除了刘贺的帝位、拥立汉宣帝之后,霍光已经成为当时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权势和声望达到了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地步。

汉宣帝当然不能容忍这些,你霍光不过是跟曾祖父刘彻和刘弗陵有些关系,与我刘询并非亲戚,不过是扶持我上台而已,还会有什么功劳?作为想创下一番事业的刘询,当然会把霍氏集团作为他亲政的最大障碍。早在民间时,刘询对霍光的权势和威风就有风闻,变成了皇帝之后,更领教了霍光的权威。他一即位,就明显地感觉到了朝廷内部来自霍光集团咄咄逼人的政治压力。

但刘询没有像刘贺那样傻,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的他心里明白,自己初即位,力单势薄,凭着一个皇帝的称号是不能和羽翼丰满的霍光相抗衡的,只有保持最大的克制,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寻求有利时机,才能夺回属于自己的最高统治权。所以在刘询即位伊始,当霍光故作姿态表示要还政于他时,他非常“诚恳”地回绝了,并表示非常信任霍光,请霍光继续主持朝政。还当众宣布,事无大小、先报请霍光,然后再奏知他本人。事后他还专门下诏褒奖霍光的扶立之功。

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此时的汉宣帝刘询还算对刚死的霍光客气,他亲临葬礼,按皇帝葬制的规格埋葬了霍光,并加封霍光的侄孙霍山为乐平侯,以奉车都尉的官职领尚书事。不过随后的刘询就认为时机已到,开始亲理朝政。他重用御史大夫魏相,让魏相以给事中的身份参与朝中的机密决策,后来又提拔魏相作了丞相。

继而任命邴吉为御史大夫,又委以他的岳父平恩侯许广汉以重任,逐渐把权力收归己手。

汉宣帝深知,霍光虽然死了,但霍家的势力还很大,霍家的亲属和亲信还控制着中央政府的各个机要部门,兵权也掌握在他们手中。为此,汉宣帝首先采取行动,削夺霍家把持的权力。他通过解除、明升暗降等方法,架空了霍氏集团的核心人物,逐渐将大权收归自己手中。

面对汉宣帝的全面夺权,霍氏集团内部惶恐不安,决定铤而走险,发动叛乱,废除汉宣帝,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但叛乱很快遭到失败,汉宣帝大规模地镇压了霍氏集团的叛乱,将参加叛乱的人都处以极刑,并废了霍皇后,将在西汉朝廷中经营盘踞了多年的霍氏势力一举消灭,汉宣帝最终确立了他的绝对统治。完成了消灭霍氏势力的汉宣帝,开始掌握政权,日理万机,励精图治。

汉宣帝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君权。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刘彻曾设法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但此消彼长,汉武帝又设置了“中外朝”,结果尚书逐渐成为掌管机要的中枢机构,也就逐渐成为朝臣掌握大权的重要职务。

领尚书事的霍光、霍山、霍云等人就是通过参与尚书事务,掌握了机要大权。汉宣帝为了把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对尚书制度进行改造。汉宣帝想来想去,还是自己身边服侍自己的宦官让人放心,于是扩大了由宦官控制的中书的权限,下令无论是吏民上书,还是诏令的拟定发布,都由中书负责,不需经过尚书,从制度上保证了君权的独尊。但这样一来,又使得宦官成为为患朝廷的另一个集团。

把大权收归自己手中后,汉宣帝又开始了对吏治的整顿。这一措施,一方面缘于汉宣帝曾生活在民间,深知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无冤屈愁苦之事,关键在于吏治的好坏,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毕竟,用忠于自己的人要好得多。他把刺史、郡守的选用看成是整顿吏治的重要环节,每当朝廷要任命刺史、郡守时,都要亲自过问,并要求这些新任的刺史、郡守写出任期责任状,以便以后对他们的政绩进行考核,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循名责实”。和汉武帝专用“酷吏”的做法不同,汉宣帝在任用地方官时,不仅使用了一大批干练精明的能吏去镇压不法豪强,而且还任用了大量“上顺公法,下顺人情”的“循吏”去职理地方,由此大大改变了过去吏治苛严和败坏的现象,缓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政治局势。

为了笼络人心,汉宣帝在平理冤狱这个问题上,表现出自己的政治特色:“霸王道杂之”。也就是一方面强调法制建设,主张执法严明,以惩治不法的官吏和豪强;另一方面又废除苛法,平理冤狱,缓和社会矛盾。他先后制订增设廷尉平、废除“首匿连坐法”、赦免所有因上书触犯他名讳的人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刑狱审判的管理。汉宣帝在位25年,先后颁布了10次大赦令。

汉宣帝还继续执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针对流民问题,宣帝曾多次下诏把公田交给流民和农民耕种,部分地解决了农民和土地脱离的问题。为防止农民的破产,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又采取了一系列减轻赋税徭役的措施;公元前67年下令减天下盐价,纠正了由来已久的盐价偏高、人民负担过重的错误,公元前55年下令减天下扣钱,并鼓励流民定居;公元前51年,又下令减少全国百姓算符的1/4。在汉宣帝的大力倡导下,各级地方官员都把全科农桑,发展生产看成了当时急务。汉宫帝还派农业专家巡视全国,指导农业生产。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大发展。

汉宣帝刘询经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使国计民生种种状况较之前朝有了大大的改观,形成了中兴盛世。在宣帝后期,国内经济繁荣。农业连年丰收,谷价猛跌,创造了汉代最低价。为防“谷贱伤农”,宣帝还建立“常平仓”,以国家力量干预粮食价格。在思想文化方面,宣帝主张经学各派兼收并蓄,并亲自主持召开经学大会。

当时,文学方面汉赋的创作,达到了可与武帝时比美的极盛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