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棋局:下一个目标中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精心布棋(4)

但对此事的幕后推手而言,这种谬误算不了什么,哈伯特不过是石油巨头和当权显贵们手中的一颗棋子而已。毕竟没人会追究细节,到头来大家只记得标题:

石油储量有限

美国石油将在1970年达到峰值

世界石油即将衰竭

如此这般,就没有人会质疑高油价,石油巨头们就可以大张旗鼓地为抬高油价造势,并标榜这是促进经济向低油耗转型。

马尔萨斯能源论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哈伯特以马尔萨斯理论为依据,主张改变经济社会的运行方式,把决定生活标准的因素从货币改为能源。在他所描绘的未来世界,油气资源将迅速衰减,美国民众的生活水平会随之大幅下降,全世界谁也摆脱不了干系。[18]

上述以能源为核心的经济模式是1938年提出的,那时哈伯特是一个被称作“技术统治联盟”(Technocrats Incorporated)的成员。这个带有个人崇拜色彩的组织声称,应当由科学家和工程师来治理社会,理由是技术专家比普通官员更了解哪些做法对社会真正有益。该联盟的成员在30年代一度都穿灰色衬衫,在西服翻领上佩戴徽章,见到联盟创始人霍华德·斯科特时必须行礼。媒体对此批评声不绝于耳。这不禁让人想起墨索里尼独裁统治时期的个人崇拜。[19]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同年“技术统治联盟”成立,并在成立宣言中宣称:“技术治国不以权宜之计为宗旨。要想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靠‘新措施'远远不够,必须在实行社会控制的基础上提出‘新规则'。”[20]

实际上,哈伯特推崇的技术治国,就是由技术精英自上而下控制社会。但是,这些技术精英的治国理念是否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却无人知晓。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哈伯特对霍华德·斯科特和“技术统治联盟”从来都是言听计从。

后来哈伯特又提出不少能源治国的新主张,认为太阳能虽然效率不高,但可以用来替代石油,这和奥巴马为应对全球变暖所倡导的政府定额的碳交易模式大同小异。技术治国的核心理念是“建立在能源基础上的价值观”。哈伯特等人认为,既然能源可以作为衡量制造业和服务业产值的标尺,那么货币体系的基础就只能是能源。哈伯特指出:“个体生存必须与相应消费所需的能源挂钩。应该发放能源配额,以此分配公众的购买力权限。能源配额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而且不能更改。”[21]

事实上,如果建立以能源为核心的经济体系,那么随着作为世界主要能源的石油不断减少,民众所获得的能源配额也会随之减少,生活水平也会逐渐下降。在随后的几十年间,洛克菲勒家族,还有依附于它的各种各样的机构,像罗马俱乐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等等,还会反反复复提出这个主张。

从二战爆发到1943年,哈伯特任职于联邦政府的经济战争委员会。此后,这个为石油巨头摇旗呐喊的狂热分子到壳牌任地质师,在那里活生生地看到了石油是如何成为经济战争的武器的。但这个无形的武器首先对准的不是外敌,而是美国人民。

哈伯特的所作所为自然博得了石油巨头们的欢心。他在1957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1959年获美国地质学会授予的荣誉奖章,1962年成为该学会主席。这为他的石油峰值论平添了所需的光环和荣耀。[22]

操纵美国“国家安全”

从1970年开始,美国本土石油产量有所下降,从1970年日产1130万桶的高峰降到1974年的1050万桶,但原因却不是哈伯特的石油峰值预言应验了。问题源于中东廉价石油的大量涌入,这由同期进口石油的份额从23%飙升至36%这一事实可见其一斑。因为无力和标准石油及其他国际大公司竞争,数百家中小石油企业被迫倒闭。[23]

凭借哈伯特所谓的“科学论断”,石油巨头们不断向国会施加压力,为沙特、科威特等中东石油获得优惠关税大开方便之门。1953年,中情局在伊朗策划政变,扶持洛克菲勒的朋友巴列维上台,自此石油大亨们又多了控制国际能源市场的一张王牌。[24]

既然石油呈枯竭之势,石油大亨们的论断也就言之凿凿。不但要从中东进口石油,国外公司还应享受优惠关税和比本国公司更好的待遇。哈伯特的论断就是他们最好的依据。

石油巨头们不断游说政府,称中东石油是美国“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在20世纪50年代联合发表的一份文件中指出:“美英石油公司……为自由世界提供最重要的商品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维护并确保这个链条不受影响,对美国和自由世界至关重要,必须成为美国政府的主要政策目标。”[25]

“石油七姊妹”

鲜为人知的是,美英石油巨头在战后所享有的优惠条件他人难以企及。他们可以随意控制世界石油市场,并故意围绕石油埋下祸根,由此引发了数不清的战争和冲突。美国参议院小企业委员会在1952年发表了一份报告,名为《国际石油卡特尔》。报告指出,七家大公司控制着苏联以外88%的石油产量,它们是——盎格鲁-波斯石油(BP)、皇家荷兰壳牌石油、新泽西标准石油(埃克森)、纽约标准石油(美孚)、海湾石油、德士古、加州标准石油(雪佛龙)。[26]

这些公司被称作“石油七姊妹”,它们控制着世界大部分石油产区和所有的炼油厂,共用输油管道和油轮,瓜分世界市场,垄断石油价格。

1952年,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他是二战期间欧洲战场盟军总司令,战后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与洛克菲勒家族关系密切。他的国务卿是约翰·杜勒斯,此人曾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代理律师,后来升任董事会主席。

他俩当权后,政府便把外交政策一门心思放在所谓的“反共”上,对洛克菲勒石油卡特尔的垄断置若罔闻。整个20世纪50年代,美英石油公司可谓大行其道。

为了扩大对石油的控制,担任国务卿和中情局长的杜勒斯兄弟开始行动,他们劝说艾森豪威尔签署命令,推翻伊朗总统摩萨台。摩萨台是一位民族主义者,深受民众爱戴,与盎格鲁-波斯石油公司势不两立。当时盎格鲁-波斯多次拒绝摩萨台政府的合作建议,于是伊朗议会决定将其收归国有。这原本合理合法,却被中情局以同情苏联为由在西方媒体上大肆炒作。

由于拥有公司51%的股权,英国政府曾考虑过发动战争占领该油田,但没有采取行动。1952年,美国政府经过秘密策划推翻了摩萨台,将被废黜的国王巴列维扶持为代理人。政变由中情局近东与非洲地区情报负责人克米特·罗斯福具体负责,不但得到英国军情六处的帮助,而且还得到了大量的资助。

虽说英国是密友,但这个忙可不是白帮的,华盛顿替洛克菲勒石油帝国要价不菲。1908年以来,伊朗石油一直由英国独霸,但此后不得不与洛克菲勒平分天下。政变后,盎格鲁-波斯石油公司更名为英国石油公司(BP),只占伊朗油田40%的股份,与洛克菲勒有关的“七姊妹”中的五个分别获得8%的股份,壳牌14%,法兰西石油公司(CFP)6%。中情局此举对其他产油国不啻敲山震虎,要想摆脱华盛顿或石油巨头的控制比登天还难。

涉及重要商品和原材料时,美国国家安全的重点以往都放在国内,但艾森豪威尔却背道而驰,把中东石油作为国家安全的重点。这无疑是美国地缘政治的转型,也是连续不断的石油战争的开端,美国挑唆的两伊战争以及其后亲自操刀的伊拉克战争,都是例证。

当时中东石油生产成本世界最低,但白宫和国会在20世纪50年代初都认为,“国家安全”的重点应该是保护国内石油生产商,减少对动荡的中东地区的依赖。[27]对于美国石油储量是否开始衰减,却没有认真讨论。当然,事实真相谁都知道。

但是在冷战的巅峰,没人敢对国家安全政策指手画脚。对石油七姊妹来说,控制中东石油既然是一本万利,就有必要左右“美国国家安全”的定义。

这些石油巨头在沙特的开采成本每桶不到20美分,运到欧美炼油厂却卖3美元多,再加上华盛顿给予中东石油的优惠关税,中间就是12倍的利润。唯一可以与之相比的就是老挝和缅甸的毒品买卖,但运输花的还是美国纳税人的钱,当然这没人知道,因为这项支出打的旗号是资助越战期间中情局名下的美洲航空公司。[28]

凭借石油巨头在华盛顿的游说,加上大通曼哈顿和花旗领衔的华尔街的支持,中东廉价石油大量涌入,美国本土中小石油企业纷纷倒闭。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美国石油供给从立足国内转为依赖进口,进入60年代更是愈演愈烈,与此同时,美国在中东的驻军也不断增加。与50年代初的审慎政策相比,洛克菲勒帝国在政府内部强大的势力把持着政策的制定,把控制中东油田定义为所谓的“国家安全”,这一改变意义深远。

20世纪70年代初,中东石油对美国经济和西方世界的战略重要性达到顶峰,而哈伯特对美国国内石油在1970年达到峰值的预测也同时出炉。二者配合得天衣无缝。

此时美国和西欧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前所未有,操纵世界石油市场的大舞台已经搭好。美英两国的石油大亨和银行巨头,再加上美国和西欧的政府要员,他们聚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远郊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秘密筹划世界范围的石油危机。

他们准备将油价故意抬高四倍,这是把石油作为武器最大胆的一次尝试,可谓“武器无声、战争无形”。哈伯特即将见证其理论的巅峰时刻。

注释:

[1]Mark Hulbert,Interlock:The untold story of American banks,oil interests,and the Shah's money...,New York,Richardson & Snyder,1982.pp.40—41.

[2]The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Laurance S.Rockefeller,accessed in http://www.rockarch.org/bio/laurance.php#lsr14.

[3]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History of the CFR:The Inquiry,accessed in the official CFR website,http://www.cfr.org/about/history/cfr/inquiry.html.纽约对外关系委员会由伦敦金融界和洛克菲勒集团共同组建,J.P.摩根在其中也发挥了作用,但外界却很少知道。该委员会是世界著名的外交政策智库,但官方对成立背景的介绍却只有寥寥数笔:“1919年5月30日,来自美英的几位官员和学者相聚在英国代表团下榻的凡尔赛雄伟酒店,讨论和约通过后如何加强双方的联系。他们提议合作建立永久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一支在伦敦,另一支在纽约。”这让人听起来多少有些像老友会。

[4]F.William Engdahl,Gods of Money:Wall Street and the Death of the American Century,2010,Edition.Engdahl,Wiesbaden,p.272—274.

[5]Wyatt Wells,Looking the Other Way:Petroleum Antitrust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postwar world,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2002,p.195.

[6]Current Biography Yearbook,Wassily Leontief,The H.W.Wilson Company,New York,1967,pp.248—249.See also Polenske,Karen R.(1999)“Wassily W.Leontief,1905—99”,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11:4,341 — 348.

[7]Ibid.2.

[8]列昂惕夫项目的应用争议颇大,可参见Silent Weapons for Quiet Wars,under the sub—title,Operations Research Technical Manual TM—SW7905.1.该文件据称为Hartford Van Dyke在1979年所写。围绕如何发现上述文件有一段传奇经历,在此不便赘述,但无论如何文件本身值得一读。The 1956 paper of M.King Hubbert as well as other of his writings on economy such as his last 1988 interview,accessed in http://www.technocracytechnate.org/index.php?topic=3.0,a four-hour interview with Stephen B.Andrews on March 8,1988,fit remarkably well the energy-as-social-control model described in Van Dyke's Silent Weapons for Quiet Wars,of using control of energy to the economy as the governor of all social life.See Hartford Van Dyke,Silent Weapons for Quiet Wars An Introduction Programming Manual,accessed in http://www.rexresearch.com/dyke/slntwpn.htm.

[9]Wassily W.Leontief,The World Economy of the Year 2000,Scientific American,September 1980,Vol.243,no.3,pp.166—181.

[10]John M.Blair,The Control of Oil,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6,pp 197—199.

[11]M.King Hubbert,Interview with Ronald Doel,in Bethesda,MD,January 27,1989,accessed in http://www.aip.org/history/ohilist/5031_6.html.

[12]M.King Hubbert,Energy Resources,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Washington D.C.,1962,p.43.

[13]Michael T.Halbouty,The United States is not“Drilled Out”,entered by US Congressman Ron Paul into the Congressional Record,February 20,1980,E 693.

[14]M.King Hubbert,Nuclear Energy and the Fossil Fuels,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 paper presented March 7,1956,Publication no.95,Shell Development Corporation,Houston Texas,June 1956,accessed in http://www.oilcrisis.com/hubbert/1956/1956.pdf.

[15]Kenneth Deffeyes,Kenneth S.Deffeyes,Hubbert's Peak:The Impending World Oil Shortag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p.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