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包括各民族的民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文字,各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各种民俗礼仪节庆和民间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它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定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素有“三边旱码头”之称。农耕文化、黄土文化、草原游牧文化、边塞军旅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古长城文化、三边民俗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形成独特的陕北文化。定边虽作为陕北文化范畴,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文化本质又区别于陕北文化,属于农耕文明的边缘之地。因此,非物质文化也表现为多样性、包容性等特点。在漫长的岁月中,生活在这个地域的祖先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抢救和保护那些身处困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和任务。
人民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人民。为传承我们的文化血脉,维护共有的精神家园,造福子孙后代,我们有责任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一种文化自觉,是对人民文化创造者的尊重,更是我们必须担当和完成好的历史使命。这次对我县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及市级非遗名录项目编纂成书,就是履行保护传承使命的具体实践。这些项目都代表和反映了定边的文化背景、发展主线、风土人情、地域特色。定边剪纸曾被著名诗人艾青评价为“洒脱中见细腻”;民俗赛驴独树一帜,全国一绝;陕北说书人才济济,传承脉络清晰,风格多样,内容丰富;霸王鞭舞节凑明快,乡土气息明显,表演场面壮观、大气;皮影道情历史久远,剧目多、唱腔有特点;道教音乐,演奏音乐风格独特,表演方式严肃而活泼,宗教色彩明显;大块羊肉、羔羊肉特色饮食已经成为招待贵客的一道美食,成为宣传定边的一张名片。刺绣、木雕、根雕、泥塑等传统手工艺在陕北传统文化中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书籍的形式公布于世,功在当代,惠及后世,有利于群众了解过去,以史为鉴,对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自珍、自爱、自觉;有利于我们面向未来,攻坚克难,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加快文化强县的建设步伐。
今后,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继续推动定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与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传承、弘扬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增强定边文化软实力、推动定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定边县文体广电局局长 艾君
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