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历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历史(5)

中原五个国家相继称霸之后,吴国、越国也强大起来,争霸于东南。吴越两国国土相邻,一衣带水,先是吴王阖闾和越王允常各自图强,大兴富国强兵之政,因争霸之故曾多次交锋。阖闾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于第一次交锋中打败越国。阖闾十九年(前496年),吴王阖闾兴师伐越,越大夫灵姑浮以戈斩落阖闾大趾,阖闾被迫还师,死于归途。其后阖闾的儿子夫差为报父仇,于“夫椒之战”大败越王勾践,接着攻破越都,俘获勾践,继而又打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夫差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勾践战败后,卧薪尝胆,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转弱为强,灭了吴国。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

春秋期间战事纷纷,虽然整个环境是动乱的,但各国为求争霸,都大力发展内政,自立图强,因此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争霸中使国家数量减少,打击了奴隶制周王朝的统治,同时为国家的思想交流、教育普及、人才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推动各民族融合,使国家在政治上趋于统一。

链接二:酣畅淋漓的中国酒文化

酒入肠胃,一不能充饥,二不能解渴,却被视为人类最不可或缺的饮料,无论哪个民族、何种肤色之人,都对它存有一份天然的亲切感。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酒亦成为一种重要的符号,孕育出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中国制酒历史久远,种类繁多,名品荟萃,享誉中外。黄酒是我们的民族特产,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1000年前的宋朝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又代替黄酒,成为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民间的文艺创作、交流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乃至统治者祭祀天神祖先、各国建立盟友关系,可以说无论在江湖还是庙堂,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酒的起源

据《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典籍记载,夏禹时代司掌造酒的女官员仪狄,是我国酿酒的创始人。《战国策·魏策》中讲了一个故事,说夏禹的女儿命仪狄造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后酿出芳香的美酒进献给禹,禹喝完后说:“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于是不再饮酒,也疏远了仪狄。也有说酒早在上古的三皇时期即已出现,仪狄对之加以了改良。关于酒的创造,民间流传更广泛的是杜康所为,乃至“杜康”已成了酒的代名词。《说文解字》里载:“杜康作秫酒。”秫是高粱的古称,也就是说杜康用高粱酿酒,这是白酒的前身。有人说杜康就是夏朝的第五个国君少康,而张华《博物志》说他是汉朝的酒泉太守,民间则传说他是周王朝王宫的酿酒师。曹操名诗《短歌行》中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广为传咏,在人们心目中,杜康就是酒的发明者,因而有了各种附会之说。明清时期的《白水县志》中记载,陕西白水县康家卫村是杜康的出生地;又有河南汝阳县的杜康矾、杜康河,也传说是杜康酿酒处;河南伊川县皇得地村的上皇古泉,传说是杜康汲水酿酒之泉。有学者认为,“杜”这个姓是周朝才有的,武王建周后,把商代的豕韦氏封于杜(今陕西西安东南),其后裔在周宣王时做官,称杜伯,为周宣王所诛,子孙逃亡至晋国,才以封地杜为姓。据此,杜康应是春秋时代人,最早不会出现在周朝以前,而根据确凿的历史记载,在周以前就有酒了,甲骨文、金文里都有了“酒”字,有名的昏君夏桀王和殷纣王,古书上都说他们建有“酒池槽丘”,而杜康生活的时代相较来说要晚得多。当然,关于造酒的这些传说,多是后世对前人崇拜附会之言,我们很难相信单靠某个人的力量就能造出酒来,若说是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由某人督造改良而成,还比较让人信服。

尽管传说不尽相同,但总体上还是能看出,早在夏朝或夏朝以前的上古时期酿酒就已经存在了,这是有信史可考的。据考古学家证明,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制品中,已经有了专用的酒器。《中国史稿》认为,仰韶文化时期是谷物酿酒的“萌芽”期,当时是用糵(发芽的谷粒)造酒。公元前2800年至前2300年间的中国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有不少尊、盉、高脚杯、小壶等酒器,反映出酿酒在当时已进入盛行期。而新近又有距今5000多年的酿酒器具出土,说明我国原始社会时已有饮酒的习惯,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风气日盛。

嗜酒的名人

酒作为一种饮料有着特殊的功能,饮罢能令精神情绪进入一个非同寻常的状态,或亢奋或酣畅,在历史上嗜好“杯中物”的名人不胜枚举,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

魏晋时除了上文提到的魏武帝曹操,著名的“竹林七贤”相聚时多以酒助兴,借此摆脱现世烦恼,或借喻针砭时事。阮籍曾以酒避祸,刘伶还写过一篇《酒德颂》大赞酒的功德,好酒之名传颂千古。陶渊明更是嗜酒如命,南梁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云:“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据说陶渊明因饮酒过度,所生的儿子大多成了痴呆,因此老时作《止酒诗》自诫。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据说就是王羲之畅饮欢聚后乘醉而书的。

唐宋时,嗜酒的名人更多,最著名的当然莫过于“诗仙”李白。杜甫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赞语,在李白流传下来的千古名句中,与酒相关的俯仰皆是。如诗《月下独酌其二》中写道:“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民间更流传着“李白醉酒草书吓蛮贼”,“李白醉令杨贵妃研墨、高力士脱靴”等传说。李白自称“酒中仙”,因此后世才叫他“谪仙人”。在人们心中,酒与李白已经无法拆分,古时的酒店里多挂有“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以之招揽顾客。同是唐朝大诗人的白居易,也是个大酒徒。他一生不仅以狂饮著称,而且也以善酿闻名。白居易为官时,曾分出一部分精力去研究酒的酿造。酒的好坏,重要因素之一在于水质如何,但若配方精良,亦可使“浊水”产生优质酒,白居易就曾亲力亲为地用“浊水”酿出过美酒,并引以为豪。唐朝大画家、以“吴带当风”闻名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他作画往往要酒酣后才动笔。杜甫有一首著名的《饮中八仙歌》,以风趣的笔触写出了当时八位著名的酒徒,分别是诗人贺知章、李白、宰相李适之、汝阳王李琎、草圣张旭、诗人崔宗之、苏晋和平民焦遂。“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和欧阳修,也是饮君子中的佼佼者。苏轼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千古流传,其中醉意甚浓。欧阳修自号“醉翁”,他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醉翁亭记》,其文憨态可掬、意境天成,是不世出的名篇佳作。

佐酒助兴的文化——酒令

酒虽不是文人的独享,比如我们常看到古小说平话中,草莽英雄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举,然而不能否认,酒因为受到文人的青睐,才蕴涵了更多的文化意蕴,酒令、酒戏的流传,都是文人们为酒文化作出的贡献。

酒令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为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诸如此类的文字游戏,违令者或输者罚饮,因此又称“行令饮酒”。酒令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在士大夫中甚是风行。我国的酒令五花八门,大致分雅令和通令两大类。见于史籍的雅令有四书令、花枝令、诗令、谜语令、改字令、典故令、牙牌令、人名令、快乐令、对字令、筹令、彩云令等。行雅令时必须引经据典,音韵形义工整,并且当席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是掷骰、抽签、划拳、猜数等,既雅俗共赏,又易营造出酒宴中热闹的气氛,因此很多流行至今。

唐代传奇《申屠澄》记载了一则关于雅令的爱情故事。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围炉飨客。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引用《诗经》句行雅令。不料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主人之女就咯咯笑了起来,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多情地看了申屠澄一眼,脱口出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他知道少女是用《诗经· 郑风· 风雨》里的诗句,隐去后两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说明少女已含蓄而巧妙地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意。申屠澄见此少女腹有诗书,又思维敏捷,心生欢喜,即向少女的父母求婚,与之喜结良缘。

酒令成为一种文化,前人多有专著。后汉贾逵曾撰写《酒令》一书,还有记载介绍各种酒令的书《酒令丛钞》《酒杜刍言》《醉乡律令》《嘉宾心令》《小酒令》《安雅堂酒令》《西厢酒令》《饮中八仙令》等传世,不一而足。

酒令中有一种既需言语又有动作配合的独特形式,我们不妨称之为“酒戏”,其中最早的是始于春秋、盛于战国的“投壶”戏,《史记·滑稽列传》就载有投壶盛况。“投壶”,顾名思义,即以矢投入壶中为胜,然所投之壶广腹细颈,内盛圆滑小豆,极富弹性,使所投之矢往往弹出。矢的形态为一头齐一头尖,光线越暗距离越远,则所用之矢越长。胜方罚输方饮酒时,并奏《狸首》乐。

魏晋时的文人雅士喜袭古风,整日饮酒宴乐,也产生了一种新的酒戏——“流觞曲水”,王羲之的《兰亭序》即描绘了当时的盛况。所谓“流觞曲水”,是选择一处有蜿蜒溪水的幽雅清静所在,集会之人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为首者将盛满酒的杯子置于水中,于上游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若与会者为文人墨客,则多数要即兴赋诗吟哦,与今日的“击鼓传花”略有相似。

酒令传到唐代时,形式更加多样化,“唐人饮酒必为令为佐欢”,较盛行的为“藏钩”“射覆”等几种。“藏钩”也称“送钩”,据说是在汉武帝时发明的。汉武帝的钩弋夫人容貌秀美,但生下来就两手攥拳,从不伸开。汉武帝娶她回宫后,为其展开双手,此后才伸舒自如,因之号为“拳夫人”,又称“钩弋夫人”。据《三秦记》记载,当时的女人纷纷仿效钩弋夫人攥紧双拳的形态,人们称这种姿态为“藏钩”。到魏晋时期,“藏钩”发展为皇宫中宴请宾客之后的娱乐助兴节目,玩法为甲方将“钩”或藏于手中或匿于手外,握成拳状让乙方猜度,猜错罚酒,这好似现在的“猜有无”。“射覆”为戏同样历史久远,《汉书·东方朔传》载:“上尝使诸数家射覆。”“射”就是猜的意思,“覆”则为覆盖。游戏规则是先分队,也称“分曹”,其中一方将某器物置于覆盖物之下让对方猜测。唐代诗人李商隐精于此道,曾写诗道:“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射覆”因可用占筮等法加以推测,很为一些研究易学的名家推崇,用以加深对易象的思考和启发。历史上有很多精通“射覆”的大家,如汉代的东方朔、三国时的管辂、晋代的郭璞、梁元帝萧绎、唐代的李淳风、宋代的邵雍等,都是有史记载的一流高手。

明清两朝的酒令已然蔚为大观,投壶猜枚,或联诗对句,或拆字测签,或猜拳行令,最为流行的当推“拧酒令儿”,即旋转不倒翁。先拧着它旋转,一待停下后,不倒翁的脸朝着谁就罚谁饮酒,粤人亦称之为“酒令公仔”,近代学者俞平伯先生则引《桐桥倚棹录》称其脱于“牙筹”,即一种象牙或骨、角制的计数酒筹,为算盘的雏形。

上面提到的多为文人或官宦宴中所行的酒令,即雅令。相对来说,在民间应用更广泛的酒令为通令,其形式、花样数不胜数,如掷骰令、指掌令、划拳令等,很多传至后世仍在酒局间长盛不衰。随着时代的发展,酒令也增添了更多现代气息,一些头脑灵活的年轻人也创造了新的行令方式。可以说,只要酒宴常有,酒令也是不会消亡的。

历史上著名的酒宴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最著名的五大宴——满汉全席、孔府宴、全鸭宴、烧尾宴、文会宴,为其中的巅峰之作。正如俗谚所云,“无酒不成席”,宴会上除了对菜品有所要求外,对所饮用的酒类也有着近乎挑剔的筛选。在历史中,也有一些著名的酒局流传下来,却与酒菜无关,而是另具深意。

一、隐之局。因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夜宴》之故,“韩熙载夜宴”成为那几年被谈及最多的古代酒局。韩熙载是五代时南唐宰相,为避免后主李煜的猜疑,仿效古人行迹,以享乐声色为韬光养晦之掩饰,每每广开夜宴,与宾客纵情欢饮。时人顾闳中曾作《韩熙载夜宴图》,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这幅长卷工细灵动,独出神韵,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此图原作已佚,今本为宋人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