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闯王:李自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少年壮志拜师学艺

李自成生于万历三十四年八月二十一日(1606年9月22日),诞生于陕西米脂县李继迁寨的一间旧窑洞里。

米脂县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少雨多风,地势高寒,土地贫瘠,一年四季收获的粮食十分有限。全县的耕地本来就很少,大多数又都被乡官地主们霸占,农民生活异常贫苦,吃顿饱饭都很难。

在陕北米脂县西部,距县城二百里左右有个偏僻的小山村,名叫李继迁寨,只有十多个窑洞。这里就是明末农民革命的杰出领袖李自成的故乡。

李继迁寨有百十户人家,已有几百年历史。自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即有人来此定居。居民大多数为李姓,寨主李继迁是远近闻名的秀才,占有黄土沙田几千亩,只靠种田为生。这里的土地贫瘠,即使风调雨顺每亩田也只收几斗粮食。倘若遇到旱涝或蝗灾,几乎是颗粒不收。人们纷纷出外逃荒要饭。李继迁在世时勤俭持家、精打细算,日子过得还算可以,等到他去世后,他的子孙一代不如一代,都不务正业,不过数十年就将家产耗尽,都变成了穷光蛋,难以维持生计。遇到灾年不得不靠吃草根树皮过活。

后来,李继迁的后代只剩下一两家,而好多李姓都是外来户,李继迁寨只是徒有其名罢了。在外来李姓中有一个人名叫李守忠,他虽不是李继迁的本家,但有点远亲关系。他的祖先自洪武年间迁来这个村寨后,世世代代以种田为生。曾祖父为他们置下几亩黄土沙田,每年种小米、玉米或地瓜,深耕细作多施农家粪肥,秋后可以打下几石粮食,尚可以维持生活。到了李守忠爷爷那一代仍继承父业,虽然拼命劳作可是年成总是不好,不是旱灾就是涝灾,为了活命不得不把祖先留下的田产变卖。李守忠的父亲也是个勤劳的农民,每年终日不停地干活,很想恢复爷爷的家业,靠种自己的田地过日子。可是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不久离开人世,抛下妻子和两个不懂事的男孩——李守忠、李守孝。妻子靠着亲友接济和做些针线活将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守忠和守孝为地主放羊放牛当长工,积存下一点钱,又买下几亩田,李家的日子总算有所好转。

李自成的曾祖父李世甫,祖父李海,父亲李守忠,祖孙几代人丁不旺。李守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很想多生几个儿子。李守忠本来有个儿子,叫李鸿名,但李鸿名的母亲早死,李守忠又娶了石氏。石氏到李家后多年未育,李守忠很着急,于是便同石氏一起到华山进香,祈求神灵赐给他们一个儿子。后来,石氏果然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鸿基”,也就是后来的李自成。据历史记载,在李自成出生那天,李守忠梦见一个壮士骑马突然闯入他家,长啸数声,绕了屋子一周,醒来时李自成即降生。他的母亲也梦见一个骑马人来到他家,所以就给李自成起了个“闯儿”的乳名。一个月后,李自成的嫂子也生了个儿子,名字叫李过。李过后来混名“一只虎”,成为李自成起义后的得力帮手。天命之年的李守忠接连添子、添孙,自然十分高兴。因此他给孙子起了个乳名叫“双喜”,意即双喜临门。李过出生后三个月,父亲李鸿名就得病死去了。接着没过几年,他的母亲也改嫁了。这样,李自成虽曾有过一个哥哥,但对李家来说还是形同单传,一根独苗。

李自成祖上几代都以务农为生,李守忠为了继承父业,也踏踏实实地在农田劳动,但是家里的经济状况却一天不如一天。官府强征各种苛捐杂税和额外的搜刮剥削,使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全家常常挨饿。李守忠怕自己劳动一年种田所得养活不了孩子老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想还是应当把孩子们培养成人,让他们参加科举考试,一旦高中便可升官发财。于是等到李自成8岁时,李守忠东借西凑了几十文钱,勉强把他和李过送到村塾里去上学。但令李守忠老汉伤心的是,这叔侄二人似乎都不是读书的材料。不仅在私塾喜欢与人打架斗殴,而且一有机会就跑到外面,同其他孩子们摔打斗勇,逃学成了家常便饭。他们经常挨先生的板子,有时李守忠气极了,也关起门来揍他们。

尽管李自成叔侄二人调皮捣蛋,还是在私塾里待了五年。在李自成13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也已是六十多岁,家境越来越困难。他和李过一天天长大,反而更不听约束,李守忠也管不住他们。他们时常和几个年龄相仿的朋友一起在外玩耍,还偶尔到酒馆里喝喝酒。其中有个孩子叫刘国龙,和李自成同龄,二人相处得最投机。陕北地处三边,许多老百姓是养马户,为军队提供战马。这使得李自成自小就善于骑马。他和刘国龙等人经常到野外骑马奔驰,十分开心,比在私塾里读书快活多了。这样,李自成的学业更加荒废,对读书也越来越不感兴趣了。尽管如此,李自成还是粗通文墨,这也成为他后来纵横天下的重要资本。与那些目不识丁的草莽英雄相比,李自成算得上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了。有一天,李自成与李过、刘国龙三人一块喝酒,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们应该学习武艺,成就大事,读书有什么用!”打那以后,他们就偷偷地拜师练起武来。

同伴中有人想离开,走读书科举的路,遭到李自成的讽刺嘲笑。李自成认为,世道太黑暗,社会上贿赂盛行,要想金榜题名,不仅要书读得好、文章写得好,而且还要有钱行贿。对普通百姓子弟来说,那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他想利用自己身强力壮的优势,决心凭武艺横闯天下,那要比读书科举痛快得多。

有一天,李自成杀了一只鸡,当做牲礼,和刘国龙、李过一起去关帝庙,模仿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三人要结拜为兄弟,准备一块到外边闯天下。根据李自成的提议,三人要比武力。在神座前放着一座铁炉子,重七十三斤。李自成上前抓住,一手举起,绕殿转了一周,然后放回原处。刘国龙扎紧腰带,也走上前用一只手来举,铁炉原封不动,用两手抓住才勉强举起,只走了五步,支撑不住,只好把铁炉放下。轮到李过,他用一只手奋力一举,没有举起,只能像刘国龙那样用两手举起,走了十多步就停了下来。李自成又一次走上前,用一只手举起,又绕殿一周,放回原处。一个道士路过此地,看到这种情景感到很惊讶,对李自成讲:“你父亲一生做事行善,所以才有了你,你要继承父业呀。”李自成大声说道:“大丈夫天下闻名,自成自立。如果死守着父业,难道还是男子汉吗?3岁前,曾梦伟将军喊我李自成,今即改名自成,号鸿基。”从此以后,李自成这个名字就开始使用了。刘国龙、李过和李自成他们三个人同一年生,刘国龙和李过看到李自成的力量如此之大,都甘拜下风。他们三人以后在一起无论做什么事,都以李自成为老大。

李守忠听说他们三人经常在一起喝酒玩耍、耍酒风、惹是生非,特别生气,便把李自成和李过叫到一起,把他俩训斥一通,并准备请个严厉的老师来管教他们。李自成不愿意受那种约束,便一个人偷偷离家跑到延安学武去了。他听说延安有个懂武术的罗教头,过去是军队中的将领,武艺高强,就拜他为师,和其他徒弟一起练习武艺。别看李自成在私塾经常逃学,但练起武来却十分卖劲。他天天和师兄弟奔逐骑射,玩刀弄棍,非常高兴。

李自成在延安只练了四个月,武艺颇有长进,便给李过和刘国龙寄信,要他俩一起来练武。李自成的父亲正为不知自己儿子的下落而着急,突然间从李过那里见到那封信,这才知道李自成在延安学武。正月十六日是个吉利日子,李守忠于是起身去延安找李自成。李自成当时正练单刀,刚入门径,不愿随父亲回家。罗教头看到他父亲辛辛苦苦地找来,也一再劝李自成回去。李自成拗不过,只好随父亲回了老家。但他回家后,觉得在家是虚度光阴,便又生出去练武的想法,甚至想和刘国龙、李过一起偷跑。李守忠发现后,看这样也不行,三个月后便把罗教头从延安请到自己家中,专门教他们三人练武。李自成当然十分高兴,练得非常起劲,进步很快。他的身体变得更强壮了,为以后纵横天下打下了基础。

陕北是军事要地,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驻扎重兵,这里的民风也特别强悍。对于李自成来说,这段练武的经历非常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因为中国武术不仅讲究强身健体,而且特别重视武德。一般来说,自己懂武术,不得轻易伤人,而是要扶危济贫,除暴安良。同时,李自成通过学习武术也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的原则,比如不贪财、不好淫、要为人大度等。这为他以后成为农民起义领袖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