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诗歌的影像传播研究
更新时间:2025-04-27 17:27:36
最新章节:后记 诗歌不散场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重点推出“传播的诗”这一概念,并阐释诗歌影像传播(以电影为主)的几种范式。“影像”是图像理论的关键词,也是视觉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具有与传统文学文本以及其他艺术形式平等对话的优势,影像传播媒介并不只是具有承载功能,它可以成为给诗歌带来新的表达元素和新的表现力的部分,诗歌在一定意义上离开了原初的文字表现载体,将传播载体引入自我表现之中,创构了诗歌的立体文本,转化为一种“立体的诗”或“跨媒介的诗”。“传播的诗”具有的最显著诗学特征就是诗歌的表现载体与传播载体的契合,在媒介融合的文化语境中,诗歌需要在与媒介齐聚的视听交集的互相选择中寻求整合后的新生。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2-06-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诗歌的影像传播研究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后记 诗歌不散场
- 参考文献
- 二 《周渔的火车》上的“落魄文人”
- 一 《巴山夜雨》中的“落难英雄”
- 第二节 虚构性影像中的诗人形象举隅:文化生态取向的折射
- 三 文化、媒介和资本联合助推诗人出场——《我的诗篇》和《摇摇晃晃的人间》的样本启示
- 二 热情的爱国者是诗人正面形象的永远标识——最后的格律诗:影像文本中的闻一多
- 一 抒情诗中的“外故事”成为影像素材——新月下的夜莺:《明亮的星》和《徐志摩》
- 第一节 纪实性影像中的诗人形象:作为修辞幻象的名人符号
- 第四章 诗人形象的塑造:诗歌成为诗人的伴随文本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自我”迷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小说与民族性建构
本书以美国“自我”为圆点,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10部美国小说为半径,从宗教信仰与传统价值观、民族神话与“美国梦”、移民身份认同与种族问题、“9·11”创伤与世界主义愿景等方面探讨美国小说对民族性的建构、解构和重构,论述冷战结束后美国“自我”的危机及其引发的自我反思、拯救和展望。本书将文学研究和区域国别研究有机结合,剖析文学建构世界的能动性和美国民族性的动态性,为理解当代美国文学和理解美国提供了文学19.3万字 - 会员
清末民初小说语体研究
本书以清末民初小说语体作为研究对象,力求全面系统地论证清末民初小说语体在汉语书面语文白消长过程中独特的历史价值。本书对清末民初的小说语体进行比较详尽的分类,探视小说语体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分析清末民初小说语体演变趋势特征背后的文体观念、雅俗审美观念以及士人复杂心态,探讨社会运行机制的变化如何加速白话取代文言的质变过程。在清末民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文白的兴衰交替沿着其历史轨迹进入转型时期,自然的语文学22万字 - 会员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史论稿
本书搜罗宏富,自远古神话传说始,到晚清文学终,详尽考察了中国古代海洋小说从萌蘖、成形、成熟到最后完成的历史变迁,以及诸种变迁的内外因素。本书的要旨在于围绕命运与偶然、漂泊与危机、欲望与追求、退守与进取、今生与来世等命题,揭示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叙事模式、艺术特质与民族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凸显古代中国人的思维形态、情感价值取向,特别是在自然认知上的观念嬗变,也即是借海洋的镜子映照人类精神不断创造更新的历文学21.1万字 - 会员
美国族裔反战小说研究
本书对当代美国族裔作家的反战小说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主要从后现代主义叙事理论视角探讨了族裔作家如何用并置、措置、黑色幽默等手法来抨击美国白人政府所发动和参与的战争,憧憬世界和平与自由之精神,如土著人对白人入侵的抗争与顽强生存;黑人和亚裔人对战争的逃避;奇卡诺族裔律师为本族老兵和城市贫民争得的司法公正;俄裔和德裔人用黑色幽默与科幻的手法讥讽战争的荒诞性;混种青年战后的身心创伤与创伤治愈以及奇卡诺女文学17万字 - 会员
张少康文集·第七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下)
本书收录了《苏轼和北宋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黄庭坚和北宋后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南宋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与发展》《明代的戏曲理论批评》《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等文章。文学43.9万字 - 会员
“诸城十老”及其诗歌创作研究
“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倾向、诗歌创作主题、诗歌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各自不同的气质秉性、不尽相同的人生经历以及平生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诸城十老”的人生境遇,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相同的社会环境和地域环境,他们在诗歌创作主题上多有共同性,都是以描写家乡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为主;然在诗歌创作主题上的差异则跟他们是否出仕有关,出仕者,多写科举仕途的不顺,多抒发怨气,而未文学26.5万字 - 会员
金代国朝文派研究
“国朝文派”是金代文学的特称,由金户部尚书肃贡首次提出,后又经元好问在《中州集》中再次重申。它反映出金人对于本朝文学规律的探索和文学独立性的追求。本书以“国朝文派”为切入点,将金代文学置于宋金对峙、蒙元崛起的文学生态研究视野之下,以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为经,以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的文化特征为纬,用动态的视角探索“国朝文派”的发展规律和文学价值。文学22.3万字 - 会员
爱·摩·福斯特的小说节奏研究
爱·摩·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爱德华时代著名的小说家和小说评论家,不仅他的小说,诸如《印度之行》,已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而且他的评论文集《小说面面观》也被视为“英美小说批评的基石”。福斯特提出的小说节奏学说及其在小说创作中的巧妙运用被公认是他的最大成就之一。本书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福斯特五部主要小说中的节奏运用及其产生的艺术审美效果。首先,依据福斯特的简单节奏和复杂节奏理论,探讨了这两种节奏在其小说中的文学20.6万字 - 会员
中国当代诗歌副文本研究
中国当代诗歌副文本资料沉淀着丰富的诗歌细节,交织着复杂的政治文化脉络,尘封着许多有待发掘的诗坛往事。本书主要以1949—1966年诗歌副文本为研究对象,触摸当代诗歌生产、传播和接受的历史现场,从另一维度考察当代诗歌大众化的动力机制,探究意识形态嵌入诗歌副文本的复杂多元方式,辨析诗歌正副文本的多维组合所构建的大众化言像系统、传播系统和阐释系统,重审当代诗歌演进历程中的独异现象与复杂问题。文学24.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