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解构金庸
更新时间:2020-10-28 17:19:15
最新章节:第19章 总结(2)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解构金庸》全面阐述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文思想与内容构架。一方面针对当前金庸研究之杂乱无章的现象,理清金庸武侠小说的重要概念,让读者对把握金庸的思想及其武侠小说中的重要概念有一系统化的认识;另一方面,揭示金庸创作之谜,昭示金庸武侠小说与中外小说的互涉之所在。
品牌:广东人民
上架时间:2019-10-21 00:00:00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广东人民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解构金庸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第19章 总结(2)
- 第18章 《三岔口》与《十日谈》的混合结构
- 第17章 任诞与假谲:《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原型及其意义
- 第16章 竹林琴音:《笑傲江湖》中令狐冲的“魏晋风度”
- 第15章 镜花水月:《天龙》中萧峰的原型及其命运
- 第14章 何足道哉:《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的复合原型及其领悟
- 第13章 欲即欲离:《神雕侠侣》中杨过与小龙女的原型及归宿
- 第12章 顿渐有序:《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原型及其英雄历程
- 第11章 导论(2)
- 第10章 推荐辞二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文本·史料·方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片论
本书分三大部分,分别从文本细读、史料研究和学人评议等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文本与方法”注重文本细读,从具体的文本出发,利用新批评的细读原则和形式主义文论的叙事学方法,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文本的人物形象、叙事艺术、主题意蕴等多方面深入开掘,力图得出一些创新性的结论。“史料与问题”主要是从文学史料、文学期刊、文学版本等文献出发,采用无征不信、论从史出的史学原则出入于文学历史,在触文学27.5万字 - 会员
《安娜·卡列宁娜》研究
本书是对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宁娜》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专著。长期以来,我国学者研究这部名著所取得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这些成果多以单篇论文的形式H{现,属分散性研究,而以整体性、系统性方式研究《安娜·卡列宁娜》则显得薄弱。本书从《安娜·卡列宁娜》的创作过程、思想内容、悲剧意识、死亡意识、人物形象体系、场而描写、眼神描写、心理描写、意识流、结构、人物形象比较等多方面展开全景式研究文学44.6万字 - 会员
当代西方文论范式转向
当代西方文论扬弃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定式,重视边缘话语,彰显诗学正义,拓展了空间理论与文化媒介研究领域,充盈着语境交叠与观念流转的理论旨趣。本书以跨语境眼光审视当代西方文论星罗棋布的话语星丛,重点论述其主要范式转向、理论代表人物、重要学术话语和对话关系,注重理论话语与文学批评实践的结合,凸显了对西方文论范式转向及其中国化问题的反思,有助于激活新的学术思考与话语实践,促进当代语境的文艺理论建设。文学29.4万字 - 会员
魏晋南北朝诗歌通论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研究魏晋南北朝诗歌的成果,所涉时代诗作包括建安诗歌、正始诗歌、两晋诗歌、南朝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乐府诗歌等,研究的视角既有家族与地域文化视角下的诗歌创作研究,也有对诗歌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象、情感趋向的探讨。还有对山水诗、玄言诗、宫体诗、永明体等诗歌体式特征的详析。在关注文人诗的同时,也涉及到了乐府诗的成诗模式与乐歌性质等方面。文学17.3万字 - 会员
巴赫金的文化诗学研究
本集收入作者研究巴赫金诗学的两部分成果。“巴赫金的文化诗学”部分2001年曾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巴赫金的诗学”部分是文化诗学研究的扩展和深入,收入作者研究巴赫金整体诗学、语言诗学、体裁诗学、小说诗学、历史诗学、社会学诗学等方面的论文。文学27.4万字 - 会员
英国维多利亚末期小说中的家庭伦理叙事
在维多利亚末期,英国人普遍关注家庭的话题,家庭伦理也成为这一时期很多小说的主题。本书系统分析哈代、康拉德、吉卜林、福斯特、劳伦斯等作家代表性作品中的家庭伦理叙事,试图勾勒出当时英国工业社会的发展及其殖民扩张对家庭伦理和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影响,从而为英国维多利亚文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文学17.9万字 - 会员
纳博科夫的传统继承与艺术创新
本书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理论依据,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等文艺批评理论探讨与小说文本分析相结合,全面、深刻、系统地研究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探讨他如何在继承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创新。纳博科夫的创作,既是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的继承,又是为表现后现代社会人类经验而进行的艺术创新,实现了深刻的思想意义与创新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文学19.7万字 - 会员
中国史诗学史论(1840—2010)
《中国史诗学史论(1840——2010)》以在中国史诗研究这一领域内得到普遍认同的、见解独特且影响力持久的学者为个案,分析他们持有的史诗观念、学术旨趣、问题意识和研究范式,以勾勒出近百年来中国史诗学术史的某一个侧面,阐述了中国史诗研究者在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上的继承和创新,反思中国史诗学的学术转向与新格局,总结中国史诗学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文学22.3万字 - 会员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与流变
本书系国内莎学研究领域全面、系统研究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传播、翻译、改编、演出的莎学论著。研究紧扣20世纪中外文学影响中的重要个案:莎剧的变形与变异,从文本改编与舞台结合角度观照中国舞台上的话剧莎剧与戏曲莎剧的美学特点,考察莎剧与中国戏剧在写实与写意不同审美原理作用下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本书从影响、变形、变异的角度研究莎剧的接受与传播,有别于单纯的文本研究,通过莎剧中国化改编,厘清中西方戏剧观念文学62.5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安娜·卡列宁娜》研究
本书是对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宁娜》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专著。长期以来,我国学者研究这部名著所取得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这些成果多以单篇论文的形式H{现,属分散性研究,而以整体性、系统性方式研究《安娜·卡列宁娜》则显得薄弱。本书从《安娜·卡列宁娜》的创作过程、思想内容、悲剧意识、死亡意识、人物形象体系、场而描写、眼神描写、心理描写、意识流、结构、人物形象比较等多方面展开全景式研究文学理论44.6万字 - 会员
现代抒情与抒情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散文艺术及其传媒语境研究
本书以中国现代散文艺术的本体论、流变论和传媒论为论述框架,运用历史主义和现代传媒的理论与方法,在古今贯通、中西融合、对照考辨的视界中,从现代性艺术品格、体式结构、美学特质等方面,对中国现代散文艺术的特质、形成与建构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与阐释。本书在借助原始资料文献还原现代散文的历史建构的基础上,注重将现代传媒理论引入散文艺术研究,对现代传媒与现代散文艺术之间深隐复杂的内在联系,以及不同时代、不同类型文学理论19.4万字 - 会员
文化、现代性与审美救赎:齐美尔与法兰克福学派
学界普遍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美学思想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的延续与发展,但在法兰克福学派发展史上,齐美尔的名宁不能忽略。齐美尔的影响使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们把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延伸到社会学、美学、文化和艺术领域。基于文学理论、社会学、美学、艺术理论等多学科交融的视角,本书在现代性的视域下,从文化诊断、现代性碎片、现代人形象、现代艺术审美之维和审美救赎的角度对齐美尔与法兰克福学派文学理论27万字 - 会员
当代文学新空间
《当代文学新空间》是文学批评家贺绍俊近年来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文章的结集。贺绍俊强调批评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他认为文学批评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以最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文学实践活动中新的要素,并对这些新要素进行理论总结,从而为拓展文学的新空间提供理论支持。在这一本论文集里,贺绍俊通过对一些文学作品的文本解读,阐释了他的一些文学上的发现,如关于新世纪文学中的世界文学眼光,关于新政治小说,关于新市井小说,关于文学文学理论22.8万字 - 会员
唐代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史论
本著作主要对接受了道家道教思想的唐代诗人及其诗歌作品进行研究。首先,简要梳理了唐前诗歌接受史,辨析了道家、道教、道家道教思想等核心概念。其次,对唐代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社会文化背景、原因做了分析。再次,深入剖析了唐代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形式和内核等问题。最后,对唐代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规律进行了总结,并概括了接受道家道教思想后唐诗呈现出的新风貌。文学理论18.5万字 - 会员
西游故事跨文本研究
本书尝试摆脱“西游学”领域一直以来“以百回本为本位”的思维定势,将目光从百回本小说上拉回,并进一步将研究对象由“小说”还原为“故事”,在跨文本视阈内,以“西游故事”的演化、传播过程为线索,将小说、戏曲、说唱三种文本系统置于同一平面进行考察,研究它们在重述、再现故事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与个性特征。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为历史描述,通过对“发轫期”、“聚合期”、“定型期”、“赓续期”等演化阶段的宏观把文学理论29.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