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为国家保存文化:郑振铎抢救珍稀文献书信日记辑录
更新时间:2020-03-13 11:20:41
最新章节: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抗战期间,日寇荼毒江南,有明以来四百年文教毁于一旦,历代公私典藏流离失所。一时之间,上海租界古书买卖大兴,劫火之余,国宝尽落异族之手。值此危难关头,郑振铎联络张咏霓等沪上学者,在陈立夫的支持下秘密组建“上海文献保存同志会”,抢救珍贵古籍文献。为国家保存文化,如同在战场上作战,书生也是战士,只有前进,绝不退缩。
上架时间:2016-04-01 00:00:00
出版社:中华书局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为国家保存文化:郑振铎抢救珍稀文献书信日记辑录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最新上架
- 会员
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衍化与展开研究
本书立足于对不同词学理论批评专题建构与展开的勾勒分析,努力摒弃以“名家叙论”遮蔽或取代词学理论批评多向度衍展与具体流程的做法,注重考察“承纳”“衍化”“创新”“发展”等环节,并将它们有机地纳入到一个系统中,寻求古今文论之“通”,探讨传统词学之“变”,以期补充民国时期词学研究中的一个短板。文学38.5万字 - 会员
网络写作新文类研究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消费文携手改变了文学的观念,为新文类的出现打造了全新的文学场。一方面,网络写作呈现出迥异于传统纸媒文学的创作、传播、接受和评价方式,从宏观上为文学发展开辟出新的路径;另一方面,网络写作提供了新的话语资源和言说方式,这可以从网络新文类的大量写作实践中得到验证。文学22.8万字 - 会员
文学空间的重叠与蔓生:“百草园”研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1931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后被广泛传诵。“百草园”作为鲁迅回忆空间的专有名词,具有不可移动的经典地位。本书将“百草园”由现代中国人童年的精神“乐园”,还原为一个包含了家族史、阅读史、文学史等多重意蕴的历史空间。“百草园”的诞生是周氏兄弟诗文对话的产物,二人围绕“园”展开的系列写作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百草园”也由绍兴周家新台门的后园,升华为一个具有追索五四新文学起点意义的文学文学20.7万字 - 会员
《歧路灯》钞本研究
本书以清代长篇章回小说《歧路灯》的存世钞本为研究对象。本书首先著录并考证了目前已知尚存世的14部钞本(其中6部为本书首次发现)和3种民国印本,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诸钞本的目验校勘,将《歧路灯》存世钞本划分为甲、乙钞本系统,归纳了两钞本系统间的整体性差异,以及两钞本系统内部诸本源流关系,并从微观层面选取了数个具有代表性的校勘实例加以佐证,进而论述《歧路灯》钞本源流系统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同时,本书还文学25.2万字 - 会员
德国文学思潮研究
本书主要是围绕德国文学思潮中的相关主题展开的系列论述,具体论题主要包括:“接受美学”的创立与文学研究范围的扩大;“美学解放”与现实主义定义的更新;古典文学理论的坚守与新型审美意识的觉醒;艺术思维的革故与文学实践的创新;德国文学研究与翻译问题等。作者回到德国文学发展演进的历史语境中,通过对相关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解读深化对相关文学思潮、艺术潮流的分析,有助于读者对相关文学和艺术思潮发展脉络及其在文文学30.1万字 - 会员
文学批评与文化阐释
近年来文学与文化前沿与热点问题纷呈,亟待批评界给予及时回应,本书即是对现当代文学与文化思潮若干热点问题进行思考、批评与探究。它由现当代文学专题、作为文化现象的文学与文学史、当代西方文化思潮热点问题、观与评的人文之思各有偏重又相互呼应四部分组成。本书将现当代文学放置在中西方文化视野中去考量和研究,并反思文学史写作的语境下重新检省作家的定位与书写,同时对西方当下的热点文化思潮理论做了较为深入探析,展现文学17.2万字 - 会员
广义修辞学视域中的《人民文学》话语研究
本书运用广义修辞学理论范式和逻辑框架,分析1949—1999年间《人民文学》的“话语世界→文本世界→人的精神世界”。将关键词句微观分析与契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宏观把握相结合,展示文学期刊研究与修辞研究跨界场域,探索当代文学期刊研究新思路。文学24.1万字 - 会员
唐代小说与明清相关题材戏曲比较研究
本书以唐代小说与明清相关题材戏曲为研究对象,以文献梳理为基础,运用文体学、文化学理论,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分析唐代小说与明清同题材戏曲在思想文化内涵与艺术风貌上的不同特色。小说与戏曲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唐代神怪、婚恋、豪侠等题材小说经由明清戏曲家的创作以新的艺术形式呈现。这种呈现既是明清传奇、杂剧对原有题材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明清戏曲家在故事本事基础上驰骋才情、抒发胸臆的艺术创造。文学28.1万字 - 会员
抗战时期昆明的文化空间与文学表达
本书聚焦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昆明,跳出了将昆明仅仅视为西南联大“背景”的研究思路,通过挖掘、梳理原始文献资料,细察了文学作品中所传递的文人心态与文化氛围,展示了昆明作为战时“文化大都市”的特殊魅力。抗日战争促进了昆明的现代化转型,从内地来昆明的文化人士改变了昆明的文化生态,刺激了本地人的文化认知,由此形成了由外来者、本地人、昆明城共同构建了的独特文化空间。本书对抗战时期昆明文化空间的考察,丰富了抗战文学20.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