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诗学原理(第二版)
徐有富更新时间:2019-08-09 19:00:09
最新章节:注释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教材是作者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专业讲授“诗学研究”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诗歌的基本知识,对诗的内容、形式、创作方法与鉴赏方法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全书分为诗的形象、诗的感情、诗的节奏、诗言志、诗的理趣、诗的意境、诗的构思七章。本书具以下特点,一是从内容到形式,从创作到鉴赏,构建了一个新的完整的诗歌理论体系。此类著作自朱光潜1942年出版《诗论》以来很少见到。二是论述时避免从理论到理论,而是将对诗歌理论的阐述与对诗歌作品的分析紧密结合起来。所引诗歌理论与诗歌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三是将对诗歌理论的阐述与文献考证紧密结合起来,一切凭资料说话,所引资料均详细而准确地注明出处,努力做到言必有据。四是力求通俗易懂,所以通篇避免做烦琐的考证,充分注意行文的可读性。
品牌:北大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7-07-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北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诗学原理(第二版)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徐有富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海上丝绸之路与16至17世纪中国文坛:以胡宗宪浙江幕府为中心
16世纪中后期是中国“被全球化”的历史时期。与海战、海上贸易密切相关,海疆局势为文人才俊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海疆幕府极大地吸引着内地的青春文士。抗倭总督胡宗宪浙江幕府汇集了大批各路精英。在历史动荡时期,幕僚文士协助幕主巩固了海防边疆,稳定了明代时局。而与海战相始终的幕府文学文化活动则直接引领了时代文学潮流。幕府文化生活的需要、幕僚文士的唱和交流使得此际产生了大批幕府文学,戏曲、骈文、小说争奇斗艳文学18.7万字 - 会员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与流变
本书系国内莎学研究领域全面、系统研究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传播、翻译、改编、演出的莎学论著。研究紧扣20世纪中外文学影响中的重要个案:莎剧的变形与变异,从文本改编与舞台结合角度观照中国舞台上的话剧莎剧与戏曲莎剧的美学特点,考察莎剧与中国戏剧在写实与写意不同审美原理作用下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本书从影响、变形、变异的角度研究莎剧的接受与传播,有别于单纯的文本研究,通过莎剧中国化改编,厘清中西方戏剧观念文学62.5万字 - 会员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寻根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而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构成部分的中国文学,自然包含了多民族性。但长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多民族性遭到忽视。本书针对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文化寻根”现象中缺失现状,专门以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寻根”为研究对象,着力探究其发生语境与发展轨迹,同时选择西藏新小说的藏族作家文学书写、凉山彝族现代诗歌群,以及少数民族文学的人文学26.8万字 - 会员
沙与世界:二十首现代诗的细读
本书对当代诗歌的中坚力量,如北岛、昌耀、于坚、韩东、臧棣、蓝蓝等十五位诗人的十五首诗作,以及卡瓦菲斯、豪格、谷川俊太郎等五位外国诗人的五首汉译诗作进行了详尽、细致的阅读分析。这些细读文字融鉴赏、解释、阐发为一体,结合作者自身的创作体会,可说是独出机杼。本书的写作时间超过十五个年头,由作者锱铢积累而成。一如书名所言,希望能够带领读者透过一粒“沙”看到一个“世界”,也期等能够带给读者更多阅读、欣赏的示文学15.5万字 - 会员
美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荒野意象
荒野隐喻不仅贯穿了美国最初殖民和独立战争时期,在其后的西进运动、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世界大战等现代化及城市化进程的酝酿、起步、发展、成熟等各个时期,同样意义重大。荒野意象的演化与美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以及美国生态意识发生发展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关联性。本书旨在对荒野意象这一概念隐喻进行溯源梳理的基础上,以美国现代化进程的酝酿、起步发展、成熟和过渡时期为研究区间,着重阅读、梳理17世纪殖民主义时期到20世文学17.4万字 - 会员
王嘉与《拾遗记》研究
本书对王嘉及其《拾遗记》进行了宗教本位和文学视阈相结合的综合考察。具体而言,书中对王嘉的籍贯和卒年进行了考证,对其交游和著述作了深入的探究,并从儒、释、道及谶纬之学四个方面对王嘉的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的观照。对《拾遗记》的研究首先是梳理了历代官修、私修书目对《拾遗记》的著录,并对《拾遗记》的版本及体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次是对《拾遗记》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等的专题研究,涉及到了《拾遗记》中的女性、神话,文学12.4万字 - 会员
《老子》英译研究
《老子》英译的悠久历史和众多译本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本书从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中选取理雅各、韦利、刘殿爵、韩禄伯和米切尔这五位译者的《老子》英译为研究对象,采取“社会历史语境+译者/译作+译文读者”的综合研究路径,描述不同社会历史语境下译本的特点,并将译者和译本放置在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尝试发现和解释社会历史语境与译者、译本及读者之间的关联。文学17万字 - 会员
《安娜·卡列宁娜》研究
本书是对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宁娜》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专著。长期以来,我国学者研究这部名著所取得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这些成果多以单篇论文的形式H{现,属分散性研究,而以整体性、系统性方式研究《安娜·卡列宁娜》则显得薄弱。本书从《安娜·卡列宁娜》的创作过程、思想内容、悲剧意识、死亡意识、人物形象体系、场而描写、眼神描写、心理描写、意识流、结构、人物形象比较等多方面展开全景式研究文学44.6万字 - 会员
伪满时期“满洲”朝鲜人文学研究
伪满时期“满洲”朝鲜人文学在朝鲜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它是韩国和中国文学史上一笔珍贵的遗产。本书按“离乡和思乡、扎根和融合、对峙和斗争、妥协和逃避”四类主题对伪满时期“满洲”朝鲜人文学进行分类研究,并深入剖析各部分的文学主题、结构模式和艺术手法,力图推进这一时期文学的主题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文学16.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