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28 11:13:14
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其他
插图
序言:一而再,再而三
理论探索
迎接地球和谐时代的到来
(一)农业时代(农业起源至1769年)
(二)工业时代(1769—2000年)
(三)地球和谐时代(2000年至今)
(四)结语:人类世探索新知
[附录1]环境问题的时代差异和历史本质
[附录2]从人类历史来认识生态文明
历史地理研究:如何面对万年世界历史
(一)时间尺度划分
(二)人类历史展开中地理面貌的呈现
(三)从地理因素来解释历史
(四)中国学者研究世界历史地理的长处
(五)开展研究工作的条件和做法
人类家园的营造:通则和目标解说
(一)本论题的学术特色和意义
(二)以早期人群的定居生活为起点
(三)不同地貌类型下居住家园营造方式
(四)居住家园演进为精神家园的基本要点
(五)结语:人类家园营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环境破坏论”的生态史评议
(一)历史上开发活动的阶段性评价
(二)何以“环境破坏论”的观点相当盛行
(三)基于人类诸多文明成果的生态史评议
(四)结语:在实践中推出中国学者的生态史学作品
[附录]创新历史文献记录价值的认识体系
历史地理学界“话域”与“话语”的融通
(一)历史地理学的现代“话域”从“地理沿革史”起始
(二)现代地理学对“话域”的强化
(三)历史地理学若干“同行”话语
十年来学界学术组织与学术力量评价
(一)专业委员会的组织作用
(二)学术力量的判断和描述
环境史审视
由沧水入黑水
(一)引言:海洋环境史初试
(二)“浮海以舟”——性命相托的封船
(三)募集具有“操舟之术”的长年水手
(四)开洋:福建至琉球之海道
(五)封船遭遇海上风暴场面及应急处置方式
(六)结论:帆船时代的过人智慧
天无绝人之路:陇西高原砂田作业的微观调查
(一)有关砂田起源和形成过程的讨论
(二)砂田作业细节调查
(三)人力适应自然条件的一定量度
(四)结论和展望
庄浪群众烧柴小史
(一)富有启发作用的森林传说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的情况
(三)1984—1986年的“三年停止破坏”工作
(四)结语:群众社会生活对环境状态的依赖度和关联度
1911—1934年延川县人地关系实况之考察
(一)本县基本生产和民生情况
(二)川地和山地(坡地):本县田地在地形上的分布
(三)本县生产力之水准
(四)社会贫困化及其在环境层面的影响
(五)人地关系之实况判断
山地寻踪
神山·奇山·英雄山
(一)引言:自古闻名的西岳华山
(二)君民祈福寄托希冀之神山
(三)古今游人亲历激赞之奇山
(四)身负历史和民族重任之英雄山
(五)思想史视点:历史文化蕴义之叩问
(六)结语:名山有赖自然高度而挺立,有赖文化高度而跃升
秦汉阴山山脉结构特点的地理学观察
(一)阴山山脉的位置和结构特点
(二)作为“夷狄之大利”的阴山山脉
(三)秦汉王朝如何掌控阴山山脉的主动权?
(四)结语:山脉对于游牧民族的意义
秦岭牛背梁区域的野生动物——羚牛
(一)牛背梁的位置
(二)前人对羚牛秦岭亚种的认知
(三)羚牛何以历久而能生存下来?
长安城初探
汉初刘邦集团“入都关中”事迹查验
(一)引言:秦末有了天下重新洗牌的机遇
(二)一入关中:从“咸阳之约”率先西进
(三)再入关中:以秦地作为“争权天下”的大本营
(四)入都关中:揭开西汉王朝新的历史
(五)结论:胜算在于对既有条件的熟识程度和决策判断
隋初长安城政治生活片段
(一)小引
(二)隋初长安城之零星记录
(三)有关迁都事项的议论
(四)各种迁都理由的罗列分析
(五)结论
国都区位论
(一)将区位论引入古代都城研究中的前提条件
(二)第一步:如何在全国选择稳妥的建都区域
(三)第二步:如何在建都区域内确定合适的都址
(四)第三步:采取有效方式弥补上述都址之不足
(五)结论:国都区位论的建构要领